秋收的战役终于打响了。天刚蒙蒙亮,生产队的钟声就急促地敲响,男女老少能动的全都扑向了田野。金色的玉米地里,顿时充满了忙碌的身影和此起彼伏的掰玉米的“咔嚓”声、人们的吆喝声、以及大车轱辘压过田埂的吱呀声。
这是一年中最累、最忙,却也最充满喜悦的时刻。空气里都弥漫着新玉米的清香和汗水的气息。
卫生所的工作模式也随之改变了。李大夫和伊拉知道,这个时节,指望社员们有点小毛病就放下农活跑来卫生所是不现实的。于是,他们主动把“诊所”搬到了地头。
每天,伊拉背着一个大大的医药箱(里面装着常用的草药、纱布、绷带、红药水、碘酒、银针、还有几片宝贵的止痛片和退烧药),跟着送水的牛车一起下地。李大夫年纪大了,就在卫生所坐镇,处理可能需要静养或更复杂情况的病人。
地头树荫下,铺上一块旧油布,就是临时的诊疗点。伊拉忙碌的身影成了秋收田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她的病人五花八门:
有被玉米叶子划伤手臂的,她仔细地用盐水清洗伤口,涂上碘酒或自制的止血草药粉包扎;
有弯腰太久直不起来、嚷嚷着“腰断了”的壮劳力,她让他们趴在地上,用跟李大夫学的推拿手法给他们放松肌肉,或者小心翼翼地扎上几针缓解疼痛;
有因为着急上火、嘴角起泡嗓子疼的,她递上早就熬好的清热解毒的草药汤;
还有不小心崴了脚的、被工具砸到手指的、甚至还有因为抢收顾不上吃饭导致胃疼的……
伊拉总是耐心地处理着每一个小伤小病,动作麻利,态度温和。她还会趁这个机会,大声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干活别太猛,记得喝水,抽空歇歇。
“叔,您这伤口可不能沾泥水,感染了就麻烦了!”
“婶子,胃疼就得按时吃饭,饿坏了身子,多少粮食也补不回来!”
“大家掰玉米时小心点叶子,边缘利着呢!”
她的声音清脆,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社员们也都乐意听。往往经过她简单处理,休息片刻,又能重新投入劳动。这大大减少了因小伤小病耽误工的情况,无形中提高了秋收的效率。
大队书记张建军看着地头这高效运转的“田埂诊所”,对着伊爱国直夸:“老伊啊,你家闺女可真是咱队的宝贝疙瘩!这秋收,起码让她给抢回来十几个工!”
伊爱国憨厚的脸上笑开了花,干活更有劲了。
伊拉的医药箱里,除了常规药品,还有她的小发明。她用薄荷、冰片(很便宜的一种中药)和少量凡士林,试做出了一种简易的“清凉膏”,对缓解蚊虫叮咬和皮肤瘙痒效果很好,很受社员欢迎。她还准备了一些浓度稍高的盐水,提醒大量出汗的人补充。
【适应秋收生产特点,主动提供田间地头医疗服务,有效保障劳动力,提升生产效率,获得干部群众高度评价。奖励积分+60点。】
【简易“清凉膏”制作成功并推广应用,解决实际需求,小发明创造能力再次体现。奖励积分+20点。】
【宿主当前积分:2478点。】
当然,她也遇到了棘手的情况。有一次,一个社员在装车时不小心被沉重的麻袋压到了胸口,当时就感觉胸闷气短,咳嗽都疼。伊拉检查后,怀疑可能有软组织挫伤甚至肋骨骨裂,这已经超出了她的处理能力。她立刻坚决要求停止劳动,让其他人用板车将其平稳地送回卫生所,由李大夫进一步处理,并建议必要时送公社卫生院。她的果断避免了一次可能的潜在风险。
晚上收工,伊拉常常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但她还是会坚持去她的实验田里看看。她的玉米棒子长得格外饱满,颗粒金黄,沉甸甸地压弯了秆子,与旁边田里的对比十分明显。这引来了许多社员的围观和赞叹。
“拉拉,你这地是咋种的?这棒子也忒大了!”
“是啊,种子都一样,咋就差这么多呢?”
伊拉便趁机向大家推广她精选种子和育苗的经验:“叔,婶,其实没啥窍门,就是播种前把瘪的、坏的种子挑出来,挑最饱满的种。开春要是能提前在暖和地方育育苗,等地暖和了再移栽,也能长得壮实,抢些日子……”
她讲得简单易懂,都是社员们能理解和操作的方法。不少人听了直点头,表示明年开春也要试试。
秋收的日子忙碌而充实。伊拉穿梭于金色的玉米地和她的“田埂诊所”之间,用她所学所能,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也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她的皮肤晒黑了,人也瘦了些,但眼神却更加明亮坚定。
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融入集体的生产生活,成为保障这份丰收背后的一份子。
当最后一车金黄的玉米棒子被运回打谷场,整个生产队都洋溢着丰收的欢腾时,伊拉站在田埂上,看着变得空旷的田野,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她的医药箱空了,她的心却满了。
她的实验田丰收了,她的经验也丰富了。
这个秋天,她收获的,不仅仅是医术的精进和积分的增长,更是与这片土地、这些乡亲们更深厚的联结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秋收结束,但新的挑战和工作,即将随着冬日的来临而展开。
喜欢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成六岁傻崽后我靠系统带飞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