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秦国本土的老百姓,真正能做到一日两餐温饱的家庭也不多。
不少老秦人,至今仍处于半饥半饱的境地。
本土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刚刚纳入版图的原六国百姓?
至于第三点,既然第二点都未实现,那更不必提了。
或许在秦国本土,《秦律》执行较为彻底的区域,大概能够实现不让平民百姓遭受欺压。
然而在其他地区,特别是那些刚刚被征服不久的六国故地,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但即使再困难,也必须去做!
因为他是始皇帝嬴政!
他就不信,实现这三项要求,会比他灭掉六国还要难!
更重要的是,从上一次天幕展示出的未来画面中,他曾短暂看到未来的太子扶苏似乎已经做到了这些。
既然太子扶苏能够做到,那他嬴政凭什么做不到!
自从内心认定,这一世的秦国将因自己而衰败,而另一世的秦国则在太子扶苏的治理下走向鼎盛以来,
每当遇到问题,始皇帝嬴政都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与天幕中那位扶苏太子做比较。
凡是扶苏能够做到的,他嬴政也一定要做到。
这不仅是想证明他并不“逊色”于那个儿子,更是为了挽救原本很可能走向崩溃的大秦江山!
一念及此,嬴政便抬起头,望向身后的廷尉李斯问道:“农家的弟子们,如今到了哪里?”
眼下第三点暂且不谈,先召集农家的众人,让他们着手解决第二点,想办法让百姓能吃饱两顿饭再说。
听闻始皇发问,李斯立刻站出来答道:“据早前地方官吏传回的情报,农家众弟子已抵达南阳郡。”
“目前他们正在联络其他同门弟子,因此前往咸阳的速度稍慢。”
嬴政当即下令:“天幕之事过后,立刻命农家诸弟子即刻入咸阳,分别担任农部六司的职务!”
“至于尚未联络到的农家弟子,由朝廷正式发布诏令,通传天下,让各地农家弟子闻诏后自行赶赴咸阳!”
李斯点头应道:“臣,遵命!”
【许子低声重复着太子扶苏说过的那句话——“活下去,吃饱饭,不受欺负”,忽然觉得,农家所有的主张,也不过是为了实现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
【甚至可以说,农家诸多理念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希望百姓能够“活下去,吃饱饭,不受欺负”。】
【有所领悟的许子,决定日后将以这十个字为核心,重新整理农家的思想体系。】
【同时,他也望着太子扶苏,由衷地说道:“你是一位真正合格的储君,称得上是仁德之主。”】
【“只要你始终记得今日所言,将来必将成为一位英明的君王。”】
【“现在,我对秦国百姓的未来,充满希望。”】
【“至少在你的治理下,大秦的百姓能安稳活着,不再忍饥挨饿。”】
【一番感慨之后,许子又看着扶苏问道:“你说‘抗灾荒、防饥馑’这一点,是你完全认同农家主张的原因之一。”】
【“换句话说,你对‘顺应民心、关爱百姓’和‘重农抑商’这两个观点,也有自己的见解?”】
太子扶苏点头回应:“是的,如果站在百姓的角度来看,提倡‘顺应民心、关爱百姓’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但如果站在国家与君主的角度,就不能过度地迎合民意、迁就民心。”】
【“否则,国家将被百姓情绪所主导,君主也会被舆论民意所牵制。”】
【“其结果,必然是国不成国,君不成君,国家、君主与百姓都将陷入混乱。”】
许子立刻表示异议:“‘顺应民心、关爱百姓’这样的做法,怎么会被说成裹挟国家、逼迫君主呢?”
【“自古以来就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说法,若一个国家的政策得不到百姓支持,违背了百姓的真实需求。”】
【“当百姓普遍抗拒之时,这样的政策又怎能顺利推行?”】
【“所以,国家与君主在制定政策时,理应顺应民意、体恤百姓,如此方能制定出真正得人心、合民意的施政措施。”】
【“如此一来,百姓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并践行这项政策,政策也才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太子扶苏微微颔首,旋即又摇了摇头道:“若从道理上来说,许师所言确实有理。”】
【“可若真要在现实中推行,倘若完全依照许师所言行事,恐怕反倒会引发诸多麻烦。”】
【“比如说,第一点:若百姓的民心被别有用心之人操纵,又该如何应对?”】
【许子皱眉道:“民心无形无相,难以捉摸,乃是万民对国家、君王与政令的回应,如何能够加以掌控?”】
【太子扶苏轻叹一声道:“正因其无形无相,才更容易被操控。”】
【“举个例子,有个‘三人成虎’的说法,不知许师是否听过?”】
【许子摇头表示未曾听闻。】
【扶苏并不惊讶,因为这个故事出自韩非所着的《韩非子·内储说上》。】
【而许子素来与韩非并无往来,加之韩非之书流传并不广泛。】
【因此许子未曾读过《韩非子》,自然也不知晓“三人成虎”一事,这也在情理之中。】
【但他父王却不同,他对韩非极为推崇,故而秦国藏有韩非全部着作,且他父王常加诵读。】
【有时扶苏正巧碰上父王读《韩非子》,父王便会为他讲述其中的道理与故事。】
【“三人成虎”一语,便是他从其中一则寓言中提炼而出。】
【于是扶苏便向许子简要讲述了“三人成虎”的故事。】
【讲罢,扶苏继续说道:“由这则故事可见,即便是一国之君,其判断也容易受到传言影响。”】
【“君王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普通百姓?又有几人能在谣言面前保持清醒?”】
【“倘若百姓都被谣言蒙蔽,后果会如何?”】
【“比如,若韩国放出话来,只要愿意迁居韩国的秦国民众,皆可获赐百亩良田,并发放可供一家老小十年所用的粮食。”】
【“第一位前往韩国定居的秦人果真得到了田地与粮食。”】
【“此人带着这些好处回到秦国,将消息传开,让更多人知晓。”】
【“接着第二位前往韩国的秦人同样如愿以偿,也带回了同样的好消息。”】
【“第一位、第二位陆续返乡,将此事传播得更广。”】
【“接下来是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类似的消息不断传来,传入更多秦国民众耳中。”】
【“那么许师您说,在这样的传言冲击下,还有多少秦人能不动心?”】
【许子一时语塞,若真如此,恐怕届时大多数秦国民众都会动了迁居之念。】
【虽说秦国为百姓开辟了军功封爵之路,但这条路并非人人皆能走通。】
【多数百姓仍旧没有爵位。】
【而没有爵位,自然也享受不到太多优待。】
【相较之下,韩国所许诺的“赐百亩田、给十年粮”,无疑更具吸引力。】
【“再者,若韩国届时又说,因秦国阻挠,他们无法继续接纳秦人,也无法再兑现田地与粮食物资。”】
【“那么秦国民众又将作何感想?是否会因此怨恨秦国?”】
“倘若届时韩国再度提出,只要秦国愿意举国归附韩国,那么韩国便可赐予每一位秦国百姓,百亩良田,并赐予十年所需的粮食物资。”
“暂且不论韩国是否真有此能力,单说这样一则消息传到秦国大多数百姓耳中时,这些百姓心中又会作何感想?”
“若韩国果真能做到如此优厚的承诺,那么相较于我秦国,他们确实更能善待我秦国百姓。
若是百姓因此生出离秦之心,那也无可厚非。”
“可若是韩国只是虚张声势,只对极少数秦国百姓施以小恩小惠,”
“借此蛊惑人心,动摇大部分百姓对我秦国的忠心,进而挑拨秦国上下之间的信任与团结,”
“到时候,若大多数百姓因为这尚未可知的田地与粮食,纷纷要求秦国、要求秦王归附韩国,”
“难道秦国、秦王就真要听从这等民意?”
太子扶苏凝视着对面的许子,语气沉稳地反问。
许子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倘若真如扶苏所言,这样的民意,确实不该盲从。
同时,他也意识到,倘若事情真的发展到那种地步,所谓的民意,便极有可能被人刻意操控、加以利用。
“此外,民心虽重,但普通百姓往往容易满足于眼前安逸,难有远见,也难以在安稳中看到潜藏的危机。”
“举个例子,十年前,父王采纳郑国之策,倾全国之力修建关中水渠。”
“当时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尤以百姓怨言最深。”
“因为他们必须夜以继日地服徭役,挖沟挑土,劳苦不堪。”
“可以说,修建关中水渠那几年,百姓所承受的辛苦是难以想象的。”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