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萧景珩留下的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让沈清辞连日来的迷茫和焦虑一扫而空。她不再仅仅被动地接收信息、猜测意图,而是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全面、更辩证的眼光,去审视侯府内外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三房的拉拢,是“害”吗?表面上看,是的。这代表着三房势力的扩张和对世子地位的潜在威胁。但其中是否也蕴含着“利”?三爷萧景琰的崛起,必然会引起永宁侯的警惕和赵氏的不安。这无形中,反而凸显了她这个“安分守己”、“一心侍夫”的世子妃的重要性。她或许可以借力打力,利用赵氏的忌惮,为自己争取更稳固的地位和更大的活动空间。
药材的紧缺,是“害”吗?对需要用药的世子而言,似乎是潜在的威胁。但换个角度想,这会不会是某种信号?是有人在囤积居奇,为某种“变故”做准备?还是市场自然的波动?如果是前者,这“害”中是否也藏着“机”?能否通过追踪药材的流向,窥探到某些隐藏的动向?
甚至连萧景珩持续的“病重”,在带来无尽压力和风险的同时,是否也是一种“利”?它麻痹了对手,为暗中布局争取了时间,也让她这个“冲喜贵人”有了存在的价值和周旋的余地。
思路一开,沈清辞顿觉豁然开朗。她不再将三房的示好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开始有选择地、有限度地接受。李氏再来时,她不再一味推拒,偶尔也会收下一些不太起眼的小礼物,并适时地表达谢意,维持着表面的和气。但她始终把握着分寸,绝不与三房走得太近,更不参与任何敏感话题的讨论。在赵氏面前,她则表现得更加依赖和恭顺,时常流露出对世子病情的担忧和对侯府未来的关切, subtly 强化自己“与世子休戚与共”的立场。
这种若即若离、看似柔弱无主见的态度,反而让李氏有些无从下手,也让赵氏对她更加放心。
与此同时,沈清辞加大了对府外信息的搜集力度。她让春桃通过更隐秘的渠道,留意京城药材市场的动向,特别是与军中、侯府有往来的几家大药行的交易情况。她要知道,是谁在大量收购那些名贵药材,目的何在。
几天后,春桃带回来一个模糊但重要的消息:“小姐,奴婢打听到,市面上紧缺的那几味药,好像……好像大部分都流向了城西的几家大药铺,那几家药铺,据说……跟军中和几位王府都有些关系。”
军中和王府?沈清辞的心猛地一沉。这水比想象中还要深!如果药材的流向与军方或皇室有关,那事情就绝不简单了。这背后牵扯的利益和势力,恐怕远超侯府内宅的争斗。
她立刻意识到,这个信息的重要性。这已经不仅仅是“知彼”的范畴,而是可能关系到整个侯府,乃至朝堂局势的动向!
当晚“侍疾”时,沈清辞的心情格外沉重。她像往常一样伺候汤药,但在用热毛巾为萧景珩擦拭手臂时,用微不可闻的声音,极其快速地说道:“紧缺药材,多流向城西,疑与军中、王府有关。”
她说完,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感受着指尖下的动静。
这一次,萧景珩的反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明显!他手腕的脉搏,在她话音落下的瞬间,几不可察地加速跳动了一下!虽然只有一瞬,但沈清辞清晰地捕捉到了!
他甚至没有控制住那瞬间的生理反应!这说明,这个消息,击中了他关心的核心!
沈清辞心中巨震。萧景珩果然在关注外界局势!而且,药材的动向,似乎印证了他心中的某个猜测或担忧!
她不敢久留,迅速完成剩下的动作,便起身告退。走出内室时,她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她知道自己可能触碰到了一个巨大的秘密。
回到厢房,沈清辞久久无法平静。萧景珩的反应告诉她,侯府之外,正有巨大的风暴在酝酿。而她和萧景珩,都被卷入了这场风暴之中。
“杂于利害”……如今看来,这“害”已不仅限于内宅倾轧,而是可能涉及兵戈之事、朝堂纷争。而“利”又在哪里?如何才能在这滔天巨浪中,觅得一线生机?
沈清辞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她必须更快地成长,掌握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否则,当真正的风暴来临时,她将毫无还手之力。
这一夜,墨韵堂的灯光亮至深夜。沈清辞坐在灯下,一遍遍推演着各种可能。她知道,平静的日子,恐怕不多了。而她和萧景珩之间那种无声的“合作”,也必须进入一个新的、更危险的阶段。
喜欢嫡女谋,掌家主母不好惹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嫡女谋,掌家主母不好惹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