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8 章:巧妙回应,以理服人
天空中的乌云依旧厚重,却不知何时裂开了一道细缝,一缕淡金色的阳光漏下来,恰好落在论道堂中央的孔子画像上,给画像边缘镀上了一层微弱的光晕。路智站在光晕旁侧,后背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却挺直了脊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的纹路 —— 那玉佩是柳儿所赠,冰凉的触感让他纷乱的心绪渐渐沉淀。
他先是对着陈夫子深深作揖,袍角在地面扫过,带起少许灰尘。这一揖躬身九十度,姿态恭敬得无可挑剔,连陈夫子捻着胡须的手指都顿了顿,原本紧绷的嘴角微微松弛了些。“陈夫子治学半生,晚辈自入京城以来,便常听人说起您批注的《论语集解》,字字珠玑,晚辈曾彻夜研读,受益匪浅。” 路智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语气里没有丝毫谄媚,只有真诚的敬重,“您方才质疑个例与普适性之辨,一针见血,晚辈初闻时,也确实心头一震,反复琢磨了许久。”
这番话既给足了陈夫子面子,又没贬低自己,在场的儒生们纷纷点头 —— 连最固执的周夫子都微微颔首,觉得路智这年轻人懂得尊重前辈,倒不像之前想的那般 “狂妄”。
陈夫子 “嗯” 了一声,语气缓和了些,却依旧带着审视:“你明白便好。儒家讲‘格物致知’,需得有普适之理支撑,方能成体系。单靠两三个例子,终究是空中楼阁。”
路智直起身,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夫子所言极是。但晚辈斗胆一问,孔子周游列国,因材施教,对颜回讲‘仁’,对子贡讲‘商’,对子路讲‘勇’,这难道不是因个体差异而变通?若一味追求‘普适’,要求所有弟子同修一理,那儒家又怎能培养出各有专长的贤才?”
他这话一出,论道堂内顿时安静了几分。几位老夫子对视一眼,显然被问住了 —— 孔子因材施教本是儒家根基,没人能反驳。路智趁热打铁,走到长桌旁,拿起一支毛笔,在宣纸上轻轻点了点:“就像这毛笔,有人用它写策论,有人用它画山水,有人用它抄经典。笔还是那支笔,用途却因使用者不同而变化。琴棋亦如此,谢安用棋养‘静气’,蔡邕用琴抒‘忠义’,寻常百姓用琴棋解‘烦忧’,形式虽同,内核却都是儒家倡导的‘修身养性’。这难道不是‘普适之理’的另一种体现?”
他放下毛笔,走到一位年轻儒生面前 —— 正是之前质疑 “琴棋为小道” 的蓝衫儒生,温和地问道:“这位兄台,你平日读《论语》,是为了什么?”
蓝衫儒生一愣,下意识答道:“为了明事理,正心性。”
“那你若在弈棋时,学会了‘三思而后行’,这与读《论语》明事理,有何本质区别?” 路智追问,语气诚恳,“你若听一曲《文王操》,感受到‘仁政’之境,这与读《孟子》悟‘仁心’,又有何不同?”
蓝衫儒生张了张嘴,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只能红着脸低下头。周围的儒生们也纷纷陷入沉思,之前反对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路智又转向众人,声音愈发洪亮:“晚辈曾在苏州见过一个孩童,父母早亡,跟着祖母长大,不喜读书,却爱下棋。后来有位老儒用棋理教他‘规则’—— 落子不能悔,是为‘信’;不占对手便宜,是为‘礼’;顾全大局不贪小利,是为‘义’。如今那孩童不仅棋下得好,还主动跟着老儒读《论语》。这难道不是琴棋引人为善的例证?”
他描述时,特意放慢了语速,让众人仿佛能看到那个孩童握棋的小手、皱眉思考的模样,还有老儒俯身教导的场景。一位穿着素色长衫的中年儒生忍不住开口:“路公子所言,倒不是空谈。我家乡也有农户,农闲时聚在一起下棋,约定‘输者帮赢者干半天活’,倒也养出了不少‘守诺’的汉子。”
“正是如此。” 路智点头,目光重新落回陈夫子身上,“晚辈并非说琴棋能替代儒家经典,而是说,琴棋是‘引路人’。就像黑夜中,先点亮一盏灯,吸引路人过来,再让他们看到灯后的房屋、书籍、典籍。若连灯都不点亮,又怎能指望路人主动寻来?”
此时,天空中的乌云又散了些,更多阳光透进来,洒在地面上,驱散了些许阴霾。微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庭院里桂花的残香,拂在众人脸上,柔和了原本紧绷的神色。陈夫子捻着胡须,眉头渐渐舒展,却仍有疑虑:“你说的这些,都有几分道理。但琴棋易得,儒家经典难学。若有人只沉迷琴棋的‘乐趣’,忘了背后的‘修身’之理,甚至用琴棋投机取巧,那岂不是适得其反?”
这一问,又让众人提起了心 —— 确实,之前就有达官贵人用琴棋宴饮作乐,反而助长了奢靡之风。路智却早有准备,他从怀中掏出一卷纸,展开递给陈夫子:“夫子请看,这是晚辈草拟的《琴棋修身纲要》。里面写了‘习琴十戒’—— 不酒后弹琴、不狂躁弹琴、不媚俗弹琴;还有‘弈棋十则’—— 不耍赖、不辱骂、不贪胜。晚辈想,若在推广琴棋时,先讲清这些规矩,再辅以儒家经典讲解,就能引导众人往正途走。”
陈夫子接过纲要,仔细翻看。只见上面的字迹工整,每一条规矩后都附着儒家经典的注解,比如 “弈棋不贪胜” 后写着 “《论语》曰‘君子无所争’”,“习琴不媚俗” 后写着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他越看,眼神越柔和,最后抬头看向路智,语气中已没了之前的锐利:“你倒真下了功夫。”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让在场众人都松了口气 —— 连最反对的陈夫子都认可了路智的用心。几位老夫子围过来,传阅着《琴棋修身纲要》,不时点头称赞。之前沉默的周夫子甚至开口:“若能依此纲要推广,倒也可行。只是……” 他话锋一转,看向路智,“这推广之事,需得有专人负责,还得有朝廷支持。你刚经历黑暗势力作乱,如今又要推动此事,难度不小啊。”
路智心中一暖,知道周夫子这是在替他考虑。他拱手道:“晚辈明白。但文化复兴,本就不是一人一事能成。晚辈已与李大人商议,若书院愿意支持,我们可先在京城选几所蒙学试点,让孩童们先接触琴棋,再慢慢推广。至于朝廷那边,陛下早已表态支持文化复兴,只要我们拿出成效,定能获得支持。”
就在这时,之前那位灰袍儒生突然站起来,高声道:“路公子,我愿加入试点!我在城西有一所蒙学,正好可以试试用琴棋教孩童修身!”
“我也愿加入!” 另一位年轻儒生附和道,“我擅长弹琴,可以去蒙学教孩子们识琴音、明事理!”
一时间,不少儒生纷纷表态,愿意支持路智的计划。论道堂内的气氛,从之前的剑拔弩张,变成了如今的热烈讨论。阳光彻底驱散了乌云,照亮了整个论道堂,孔子画像上的金色光晕愈发明显,仿佛也在为这场和解而欣慰。
然而,路智心中却并未完全放松。他想起之前那个神秘身影,想起玄影即将派来的神秘高手,知道这只是文化复兴路上的一小步。他看着眼前热烈讨论的众人,又望向窗外明媚的阳光,暗暗握紧了拳头 —— 接下来,不仅要推动琴棋与儒家理念的结合,还要应对黑暗势力的威胁,任重而道远。
陈夫子走到路智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年轻人,倒有股韧劲。好好干,若遇到困难,书院会支持你。”
路智心中一热,躬身道:“多谢夫子!晚辈定不辱使命!”
论道堂内的讨论还在继续,众人围绕着试点蒙学的细节,各抒己见。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每个人脸上,映出他们充满希望的神情。但路智知道,平静的表面下,或许还隐藏着暗流 —— 那个神秘身影为何会出现在书院?黑暗势力会不会针对试点蒙学动手?这些疑问,还等着他去解开。
这场论道,虽未让所有人都完全认同路智的观点,却为琴棋文化与儒家理念的结合打开了一扇门。而路智,也即将踏上一条更艰难却也更有意义的道路。
喜欢儒心弈世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儒心弈世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