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天集团的非遗扶贫项目在山西古村落落地的第三个月,丁元英收到了韩楚风寄来的包裹。拆开一看,是一坛封泥完整的手工陈醋,还有一卷皮影戏的影人——驴皮雕刻的穆桂英,眉眼灵动,衣纹细腻,边缘还留着新手雕刻的生涩痕迹。
包裹里附了一张字条,韩楚风的字迹遒劲:“试点村已成立皮影合作社,陈醋工艺改良完成,第一批产品下月上市。村民们说,这是‘靠手艺挣来的尊严’,特托我寄来谢礼…。”
丁元英将醋坛放在露台的石桌上,指尖摩挲着冰凉的坛身,仿佛能触到村民们揉面、发酵时的温度。他没有开坛,只是将那卷皮影展开,对着阳光细看。驴皮的通透里,映出当年王庙村村民打磨音箱的身影——同样是靠双手,同样是从生涩到熟练,同样是在“自救”中找回尊严。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丁元英轻声呢喃。当年格律诗的“杀富济贫”,是在王庙村的土坯房里种下一颗种子;如今正天的扶贫项目,是让这颗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他这个布局人,从未踏足试点村半步,却让“杀富济贫”的道,顺着商业的脉络、文化的根系,自然生长。
这时,肖亚文打来电话,语气里带着欣喜:“丁总~,正天的皮影和陈醋在预售平台火了!很多消费者说,买的不是产品,是对非遗的支持,是对扶贫的认可。韩总说,这要归功于您当初提出的‘以商养善’模式……。”
“不是归功于我,是归功于‘实事求是’……。”丁元英纠正道,“消费者买的不是情怀,是产品本身的价值——陈醋的醇厚,皮影的精美。扶贫不能靠同情,要靠产品说话;文化传承不能靠施舍,要靠市场认可。这才是可持续的‘济贫’……。”
他顿了顿,补充道:“让老艺人带徒弟,让年轻学员进合作社,让产品走进市场。这是‘传薪’,也是‘造血’。正天要做的,就是维护好这个‘造血’的生态,别让资本的贪念毁了这份纯粹……。”
肖亚文应道:“我明白。我们已经和正天签订了协议,‘匠心联盟’负责把控产品的非遗品质,正天负责渠道和品牌。韩总还特别强调,利润分成要向村民倾斜,老艺人的手艺津贴要高于行业标准……。”
“嗯……。”丁元英应了一声,目光落在那卷皮影上,“告诉韩楚风,试点村的成功只是开始。下一步,可以把模式复制到其他试点县,但要记住‘因地制宜’——有的地方适合做编织,有的地方适合做陶艺,别搞一刀切。让每个地方的非遗,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挂了电话,丁元英打开电脑,调出私募基金的账户明细。基金退出正天集团后,回笼的资金并未闲置,而是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注入“正心”基金会,用于补贴老艺人的传承工作;另一部分则成立了一个小额信贷公司,专门为贫困地区的非遗从业者提供低息贷款。
他看着账户上的数字,没有丝毫波澜。对他而言,这些钱不是财富的象征,是“道”的载体——让资本从逐利的“杀器”,变成济世的“工具”,这才是“杀富济贫”的深层含义。当年他用私募基金搅动资本市场,是“杀”;如今他用基金的收益扶持非遗扶贫,是“济”。一杀一济,一阴一阳,正是“反者道之动”的规律。
傍晚时分,欧阳雪来访,手里拿着一张请柬:“元英,下月初,正天要在古城举办非遗扶贫成果展,韩总特意让我来请你出席。他说,你是这场‘杀富济贫’的总布局人,必须到场……。”
丁元英摇了摇头:“我就不去了。成果展的主角,是那些村民,是那些老艺人,是韩楚风,是你和肖亚文。我这个观棋者,站在台下看看就好……。”
“可大家都想让你去啊。”欧阳雪劝道,“当年格律诗的神话,你没站在台前;现在正天的扶贫大业,你又要躲在幕后。你就不想亲眼看看,你布局的这一切,到底结出了什么果实……?”
丁元英微微一笑,指着桌上的皮影:“这就是果实。村民们靠手艺脱贫,老艺人的手艺得以传承,正天回归济世初心,这就够了。我在不在场,不重要……。”
他想起了小丹,想起她当年说“不需要你做什么,只需要你存在”。现在他明白了,真正的布局者,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英雄,是让“道”自然运行的推动者。他存在的意义,不是被铭记,是让更多人在“道”的指引下,找到自己的归宿。
欧阳雪叹了口气:“好吧,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那我替你转告韩总,你心意到了……。”
送走欧阳雪,夜色渐浓。丁元英将皮影小心地卷起来,放进抽屉,与那两枚“道”字玉佩、小男孩送的陶坯放在一起。这些物件,都是“道”的见证,是他为小丹续写的“神话”里,最珍贵的注脚。
他走到露台,看着古城的万家灯火。远处的传承基地里,隐约传来刻刀敲击木头的声音,与山西试点村的陈醋发酵声、皮影雕刻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济世”的歌谣。
丁元英知道,“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征程,才刚刚迈出第一步。这盘棋局,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延伸的“道”。而他这个观棋者与布局人,会继续守在古城的庭院里,看着这盘棋在神州大地上,一步一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红尘观棋者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