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民间结社之风盛行,各种类型的“行”或“社”如春日百花园,竞相开放,繁花似锦。既有极具市井烟火气息的“行”,亦有雅俗共赏、三五即成的“社”,共同勾勒出时代鲜活的社会图景。
一种是称为“行”或“团行”,最初是为了应对朝廷对各类物资的采购而诞生。从日常的米、布、酒,到其他生活必需品,朝廷采购事务繁杂,民间商户为了更高效地应对朝廷的采购要求,避免个体经营时的被动与混乱,便自发组织起来形成“行”。这些“行”就像一个个行业联盟,对内规范商户的经营行为,协调价格与货源,对外则代表整个行业与朝廷打交道,承担起供应物资的责任。比如米行,会统筹区域内的粮食收购与储备,确保在朝廷需要时能及时供应;布行则整合各地的布匹资源,应对官府的布料采购需求。“行”的存在,不仅让民间商户在与官方的互动中更有底气,也促进了各行业内部的有序竞争与发展,成为大宋商品经济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民间团体,称之为“社”,此“社”乃结社之人志同道合、兴之所至而结成,而非为盈利,其种类之繁多、涉及领域之广泛,令人叹为观止。
当下流行的社,有上百种,五花八门,什么社都有,演杂剧的可结成“绯绿社”,蹴球的有“齐云社”,唱曲的有“遏云社”,喜欢相扑的“角抵社”,喜欢射弩的可结成“锦标社”,喜欢纹身花绣的有“锦体社”,使棒的有“英略社”,说书的有“雄辩社”,表演皮影戏的有“绘革社”,剃头的师傅也可以组成“净发社”,变戏法的有“云机社”,热爱慈善的有“放生会”,写诗的可以组织各种“诗社”,连妓女们也可以成立一个“翠锦社”……各种结社应有尽有,只要你能拉到几位同好,就可以成立一个“社”。
甚至,据传曾有一个叫王旌明的读书人,闲极无聊,与邻里仕族浪荡子数人,结为一社,专给士大夫起不雅外号,故其社团被人戏称为“猪嘴关”。可惜这个“猪嘴关”后来拿当朝权臣开玩笑,权臣衔恨,便寻了一个借口,将几人抓了,“猪嘴关”也就此解散。
临安城内,亦是士庶结社之风盛行。其中以几家贵女牵头成立的兰芷诗社在上流阶层甚为瞩目。
此社由皇后娘娘提议,数位金枝玉叶牵头结成,主要成员有当朝吴皇后胞妹成安县主吴敏芬,右相秦桧长孙女崇国夫人秦兰贞与其妹秦兰静,还有清河郡王府清宜县主张芝华,这几位贵女都是秦桧一党的眷属。
另有礼部侍郎侄女柳玉茹,袁州知州王师心之女王婉清,抗金名将、荆南知州刘锜孙女刘慕柠。这后两位,皆为朝中主战派家中女眷。
一众权贵之女聚首,诗社门槛高不可攀,临安城官家千金皆以能入社为耀。
然诗社今年中却增加了一位特殊成员——温酒酒。因父亲温如晦仅为六品小官,论家世远不及社中诸人。社中的贵女们见她出身寒微,多有轻视,私下里常以“小吏之女”相称。
原本温酒酒无缘入此社,转折出自吴皇后一句闲谈。
某次宫宴,皇后偶然提及温酒酒所作“阶前梧叶含清露”之句,赞其“灵气天成”。这话传到诗社,众人虽心有不甘,却碍于皇后颜面,只得硬着头皮递去请柬。
温酒酒入社后,贵女们表面维持着客气,实则疏离。吴敏芬主持诗会时,总对她的诗作淡淡带过;秦兰贞姐妹常聚在一处品茗,见她过来便缄口不言;张芝华更是直白,几次借故避开与她同席。
倒是柳玉茹、王婉清和刘慕柠三人对温酒酒态度和善,令温酒酒印象深刻。
温酒酒虽察觉其间微妙,却依旧从容应对,每逢社集必携新作赴约,那份淡然反倒让几分轻视,渐渐掺了些说不清的复杂。
这日,温酒酒带着新做的诗卷到了吴家在城西的别院,参加诗社的雅集。
喜欢铁衣犹带酒痕香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铁衣犹带酒痕香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