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大力在寒夜小巷中遭遇浪人挑衅的事件,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小石子,涟漪很快便消散在日常的琐碎与刻意的平静之下。宋梅生用几块钱和一番“表演”化解了潜在的危机,也进一步赢得了王大力的忠诚。然而,这份来自下属的赤诚,并不能驱散他内心深处日益沉重的阴霾——与上线“老木”的联系,已经中断了太久。
这种中断,被称为“电台静默”。在隐秘战线的术语中,这通常意味着极端危险的情况:联络点暴露、交通员被捕、上级组织遭遇破坏……或者,是更坏的情况。对于潜伏者而言,失去与组织的联系,就如同断线的风筝,飘荡在充满雷暴的天空,不知方向,不晓安危,那种孤立无援的焦虑感,足以侵蚀最坚定的意志。
白天,宋梅生依旧是那个八面玲珑、忙着在警察局内外搞钱搞关系的总务科宋科长。他熟练地处理着各种公文,与张怀民虚与委蛇,安抚着手下股长们的小心思,甚至偶尔还能和王股长插科打诨,讲两个不痛不痒的段子,一切看起来都与往常无异。
但每当夜幕降临,独自回到那间可能已被监听的公寓时,那种无形的压力便如潮水般涌来。他依旧保持着“表演”的习惯,时而哼唱小调,时而抱怨工作,时而摆弄那枚“火箭”书签,仿佛真是一个有些小烦恼、小爱好的普通官员。可在他内心深处,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追问:老木怎么样了?组织是否安全?我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种焦虑,在又一次例行检查死信箱却一无所获后,达到了顶点。
那是一个阴冷的下午,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要下雪。宋梅生借口去图书馆查阅一份市政规划旧档案,再次来到了市立图书馆。一切流程如常,登记,寒暄,走进那排熟悉的书架之间。他的心跳在靠近那个约定好的、存放《黑龙江物产志》的书架时,不由自主地加快。
手指拂过书脊,触碰到那本硬皮旧书。他像普通读者一样将其抽出,翻阅。没有,什么都没有。书页间干净得如同水洗,连一丝多余的折痕都没有。他又仔细检查了书架顶端、侧面,甚至相邻几本书的夹缝,依旧空空如也。
一种冰冷的失落感攫住了他。这不是第一次空手而归了。上一次,他还能安慰自己或许是时间未到,或是出了点小意外。但这一次,连续多次的静默,已经无法用偶然来解释了。
他强迫自己镇定,将书放回原处,脸上看不出任何异样。他甚至还在图书馆里多待了一会儿,翻看了几本无关的杂志,才慢悠悠地办理离开手续。走出图书馆大门,冰冷的空气灌入肺腑,却无法冷却他内心的焦灼。
“宋科长,又来查资料啊?”门口的管理员熟稔地打招呼。
“是啊,找点旧材料,头疼。”宋梅生挤出一个无奈的笑容,应付过去。
走在回警察局的路上,哈尔滨冬日的街景在他眼中仿佛蒙上了一层灰纱。叫卖的小贩、巡逻的警察、匆匆的行人,这一切看似日常的景象,此刻在他眼里都充满了不确定的危险。老木是唯一知道他真实身份、能给他指示和安慰的人。现在,这条线断了。他成了真正的“断线的风筝”。
“喀秋莎……”他在心中默念这个代号。这个名字曾带给他力量和归属感,此刻却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无人见证的责任。他必须独自判断,独自决策,独自承担一切后果。
回到办公室,王股长正好拿着一份文件进来找他签字,脸上带着惯有的、略带谄媚的笑容:“科长,您回来了?这有份采购单,您过目。”
宋梅生接过文件,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纸张上,但那些数字和文字似乎都在跳动。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笔,故作轻松地问:“老王,最近市面上……没什么特别的消息吧?我听说南边好像又不太平?”他试图从王股长这种消息灵通人士那里,旁敲侧击一些可能相关的信息。
王股长愣了一下,随即压低声音:“科长您也听说了?可不是嘛!说是关内那边,日本人又搞什么‘强化治安’,动静不小!咱们这儿还算消停,不过听说特务科那边最近忙得很,抓了不少‘可疑分子’……”他絮絮叨叨地说着听来的小道消息,大多含糊不清。
宋梅生心里却是一紧。特务科忙……抓人……这会不会与老木的失联有关?是哈尔滨的组织遭到了破坏?还是仅仅是关内的风波波及?
他不动声色地签完字,将文件递还给王股长,语气平淡:“行了,这些事少打听,做好自己的本分。”
“是是是,科长说得对。”王股长接过文件,讪笑着退了出去。
办公室里重新安静下来。宋梅生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焦虑如同藤蔓,缠绕着他的心脏。他知道,这样下去不行。被动等待是危险的,他必须主动做点什么。
首先,是确认自身安全。他需要再次仔细排查公寓和办公室,看看是否有新的监控设备,或者是否有被暗中搜查的新痕迹。其次,他必须重新评估所有现有的关系和渠道。安娜的警告、林婉身份的突变、与周老板的联系、甚至警察局内部的小陈和王大力……这些线,哪些还能用?哪些可能已经暴露或变成了陷阱?
最重要的是,他需要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是按照老木最后指示的精神,继续向铁路局内部渗透?还是暂时蛰伏,以自保为首要目标?或者,冒险通过其他极其谨慎的渠道,尝试发出试探性的信号?
每一种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步踏错,满盘皆输。
夜幕再次降临。宋梅生没有开灯,独自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冰冷的“火箭”书签。电台静默带来的孤独感和不确定性,是潜伏工作最残酷的考验之一。它考验的不仅是勇气和智慧,更是极致的耐心和信念。
他知道,从成为“喀秋莎”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经常面对这样的时刻。只是当它真正来临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寒意,依然难以忍受。
“不能乱……”他对自己说,声音在黑暗中几乎微不可闻,“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沉住气。”
他回想起老木曾经说过的话:“……当我们失去联系时,你要记住你的任务,记住你的信仰。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你的位置上。保护自己,等待时机。”
钉子的比喻,此刻显得如此贴切而沉重。
他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打开台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一小片区域。他拿出纸笔,开始冷静地、一条一条地罗列当前掌握的信息、可用的资源、潜在的风险点。他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以自我为主导的行动计划,而不是一味地等待指令。
这个夜晚,对宋梅生而言,注定漫长。窗外的哈尔滨沉寂在冬夜里,而在他内心,一场关于生存、信念和抉择的风暴,正在无声地肆虐。电台静默下的焦虑,正在逼迫他加速成长,逼迫他独自面对深渊,也逼迫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喀秋莎”这个代号所承载的全部重量。他不再是需要牵引的风筝,他必须学会,在没有线的情况下,辨认方向,逆风飞行。
喜欢谍战:暗夜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谍战:暗夜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