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青石镇,田埂上刚冒出嫩绿的草芽,林建国的农产品加工厂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围着新添置的筛选机,将颗粒饱满的玉米倒入机器,金黄的玉米粒通过层层筛选,杂质被逐一分离,落在接料筐里的都是品相上乘的原料。林建国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仔细记录着筛选机的运行参数,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 这是他花了三个月时间,根据乡亲们的反馈和市场需求,对产品生产线进行的第一次全面升级。
此前,加工厂的粉条虽然口感筋道,但因为手工切制的粗细不均,在县城供销社的货架上总是被排在后面。有一次,林建国去补货时,看到一位大妈拿起粉条又放下,小声嘀咕:“这粉条粗细不一样,煮的时候有的熟有的生,还是买旁边那家机器切的吧。”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了林建国心里。回到加工厂,他立刻召集工人开会,提出要改进切制工艺。
可买一台自动切粉机需要两千块钱,当时加工厂的资金刚够周转,林建国又犯了难。父亲林卫国看出了他的心事,主动提出:“咱们可以先自己琢磨改装,把现有的切刀调整一下,说不定能解决问题。”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建国和弟弟林建军泡在车间里,反复调整切刀的角度和间距,用不同厚度的红薯淀粉做试验。有时候为了测试一次切制效果,他们要熬到后半夜,手指被刀片划破了好几道口子,终于摸索出了合适的参数 —— 将切刀间距固定为 0.8 厘米,刀刃倾斜 30 度,切出来的粉条粗细均匀,煮后也不易断。
解决了切制问题,林建国又把目光放在了产品包装上。之前的粉条都是用粗布袋子装着,不仅容易受潮,还显得粗糙。他特意去县城的印刷厂,定制了印有 “青石镇手工粉条” 字样的牛皮纸包装袋,袋子上还印着加工厂的地址和联系方式。第一次用新包装送货时,县城供销社的负责人眼前一亮:“林建国,你这包装一换,档次都不一样了,我这就把你的粉条摆到显眼位置!”
品质和包装的改进,让加工厂的产品在县城慢慢有了名气。可林建国知道,只靠县城的市场远远不够,要让产品走得更远,必须找到更大的平台。就在这时,他从县农业局的通知里看到,地区将在两个月后举办 “农产品展销会”,邀请各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展,这让他看到了开拓外部市场的希望。
可参展需要缴纳五百块钱的展位费,还要准备样品、宣传资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林卫国知道后,拍着胸脯说:“建国,这展必须去!家里还有些之前攒的钱,不够的话我再去跟你叔叔们凑凑。” 在家人的支持下,林建国很快凑齐了参展费用,接下来的日子,他一边忙着生产参展样品,一边熬夜制作宣传海报 —— 海报上印着加工厂的实景照片,还有乡亲们丰收时的笑脸,下面用加粗的字体写着 “无添加、纯手工,青石镇的放心农产品”。
展销会开幕那天,林建国带着精心准备的样品和海报,早早来到了展区。他的展位在展厅的角落,位置不算好,一开始没什么人关注。看着周围展位前络绎不绝的人群,林建国心里有些着急。他想起父亲说的 “做生意要实在”,便索性打开一包粉条,在展位前支起了一口小锅,现场煮起了粉条。随着锅里的水渐渐沸腾,红薯粉条的清香弥漫开来,吸引了不少路过的人。
“大家可以尝尝,咱们这粉条是纯红薯做的,没有任何添加剂。” 林建国热情地邀请大家试吃,还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小纸碗和筷子。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尝了一口粉条,点了点头说:“这粉条口感不错,很筋道,比我之前吃的那些强多了。你们这粉条怎么卖?有没有批量供货的能力?”
林建国心里一喜,赶紧递上宣传资料:“您好,我是青石镇农产品加工厂的,我们的粉条都是手工制作,每天能生产两百斤左右,要是批量订购,价格还能优惠。您要是有兴趣,我可以带您去我们的加工厂看看。”
中年男人是地区一家大型超市的采购经理,姓王。王经理听完林建国的介绍,又详细询问了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情况,最后说:“这样吧,我先订五十斤粉条,要是市场反应好,咱们再长期合作。”
这是林建国在展销会上接到的第一笔订单,虽然数量不多,却给了他很大的信心。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都在展位前煮粉条、做宣传,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实在和产品的品质打动,有餐馆的老板、有农贸市场的商贩,还有一些单位的采购人员,纷纷向他订购产品。展销会结束时,林建国一共接到了两千多斤的订单,这相当于加工厂一个月的生产量。
回到青石镇,林建国立刻组织工人加班加点生产,确保按时交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亲自把关每一道工序 —— 原材料筛选要经过三次检查,淀粉沉淀时间必须达到十二个小时,烘干温度要控制在 60 摄氏度左右。有一次,工人为了赶进度,把烘干温度调高了,导致一批粉条口感偏硬。林建国发现后,立刻要求把这批粉条封存起来,不能对外销售。工人不解地说:“建国,这批粉条只是口感差点,不影响食用,要是扔了太可惜了。”
林建国摇了摇头:“做生意要讲诚信,咱们不能因为赶进度就降低品质,砸了自己的招牌。这批粉条咱们自己留着吃,重新生产一批合格的给客户送过去。” 虽然损失了一批产品,但林建国的诚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王经理收到合格的粉条后,特意给林建国打来电话:“林厂长,你们的产品质量确实不错,我决定再给你们加订三百斤,以后我们超市的红薯粉条就从你们这进货了。”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林建国意识到,只靠手工生产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他又开始琢磨着引进更先进的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这一次,他没有再像之前那样四处借钱,而是凭借展销会上积累的客户资源,向银行申请了贷款。银行的信贷员在考察了加工厂的生产情况和客户订单后,同意给林建国发放一万元的贷款,用于购买自动生产线设备。
新设备到位后,加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每天的粉条产量从两百斤增加到了五百斤,还新增了南瓜罐头、花生酱等产品。林建国没有忘记乡亲们,他和村里签订了合作协议,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乡亲们种植的红薯、玉米、南瓜,让乡亲们也能从加工厂的发展中受益。张叔家种了五亩红薯,以前每年只能卖一千多块钱,现在卖给加工厂,一年能收入三千多块钱,他笑着对林建国说:“建国,多亏了你这加工厂,咱们种地也能挣着钱了!”
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林建国还学会了利用报纸广告做宣传。他在地区的农业报上刊登了加工厂的广告,介绍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还公布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广告刊登后,不少外地的客户主动联系他,有的甚至专程来青石镇考察。有一次,一位来自省城的食品经销商来考察后,决定和林建国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把他的产品引入省城的各大超市。
看着加工厂的生意一天天步入正轨,产品销往越来越多的地方,林建国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离不开乡亲们的信任,更离不开自己对产品品质的坚守和对市场机遇的把握。
那天晚上,林建国和家人一起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看着加工厂里亮着的灯光,听着机器的轰鸣声,心里满是感慨。林卫国拍着他的肩膀说:“建国,你做到了,不仅把加工厂办起来了,还让咱们青石镇的农产品走出了小镇,爹为你骄傲。”
林建国笑着说:“爹,这只是开始,以后我还要把咱们的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青石镇的农产品,让更多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月光下,老槐树的枝桠轻轻摇曳,像是在为林建国的成功祝福。它见证了林建国从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见证了青石镇农产品加工厂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带动乡亲们增收的龙头企业。而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林建国还将带着家人的期望和乡亲们的信任,在农产品加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创造更多的奇迹。
喜欢五世同堂记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五世同堂记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