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突如其来的“作业”——让他写一份关于如何将“新法”推行于一部的条陈——像一道惊雷,把沈涵从刚刚因为郑彦而燃起的一点小得意中劈醒。
“推行于一部?!”沈涵接到口谕时,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陛下,这……这涉及部务权责、人员调配、旧例更张,干系重大,臣……臣人微言轻,岂敢妄议?”
传旨的小太监面无表情:“陛下说了,让沈处事但说无妨,只需据实以陈,言之有物即可。陛下还等着看呢。”
沈涵心里叫苦不迭。老朱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啊!让他一个七品小处长,去规划一个中央部委的改革方案?这简直像是让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去设计航天飞机!
但皇命难违。他知道,这又是一次关键的考核。答得好,或许真能获得更多信任和权限;答不好,之前那点“绩效”可能瞬间清零。
他把自己关在值房里,对着空白的宣纸,愁得薅掉了几根本就不富裕的头发。
“怎么办?夸夸其谈肯定不行,老朱最讨厌空话。过于激进也不行,触动利益太大死得快。过于保守更不行,显得无能……”
他来回踱步,脑子里飞速运转,把前世学过的各种变革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知识碎片拼命往外掏。
“有了!”他猛地一拍大腿,“不能直接说怎么改革一个部,那太具体,容易踩雷。我可以从‘道、法、术、器’四个层面,写一个原则性的‘顶层设计’和‘推行策略’!”
他立刻奋笔疾书,将自己关了两天,终于憋出了一份他自认为兼具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条陈。
《关于推行文书数据核验新法于部院之浅见刍议》
核心内容如下:
1. 道(理念与原则):
明确目标:新法非为标新立异,核心在于“提效、省费、防弊”,一切需围绕此目标展开。先扣准老朱的脉
渐进原则:不宜全面铺开,应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先辅后主”之策略,选择矛盾较少、效益易显的环节先行试点。表明自己不急躁
利益平衡:承认变革会触及旧有格局,需考虑设计“过渡安排”与“补偿机制”,减少阻力。如对熟练使用新法之旧吏予以嘉奖。显示政治成熟度
2. 法(制度与保障):
权责明晰:建议由陛下指定一重臣或内部遴选德高望重之侍郎,总领其事,赋予其协调、督办之权,新设“流程优化房”等临时机构专司其职。暗示需要尚方宝剑
考核挂钩:将新法推行效果与部门及官员考成法适度关联,办得好有赏,消极推诿有罚。
培训体系:建立定期、务实之培训机制,而非一次性“观摩”。编撰《新法操作指南》,以实际案例教学,解决人才问题
3. 术(策略与步骤):
数据先行: 选择一两类关键且易核验之数据(如仓库出入库、专项经费报销)作为突破口,做出样板,用事实说话。复制自己成功经验
流程再造:不是简单替换旧表格,而是梳理、简化、优化整个办事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审批。体现管理深度
借力打力:利用已有之监察体系(如御史、给事中),将其关注点部分引导至“数据真实性”与“流程合规性”上。(整合资源,减少孤立
4. 器(工具与支持):
工具标准化:*推广使用统一制式之表格、图表模板,降低使用门槛。(继续发挥特长)
资源倾斜:在试点期间,给予必要之人力、物力支持,如增派算手、提供印制表格之经费。伸手要资源,但很具体
技术支持:他差点写下“开发办公软件”,赶紧划掉,鼓励改进计算工具(如算盘算法)、归档方法等。符合时代背景
最后,他着重强调:“以上种种,其根本在于陛下之决心与支持。新法之利,非在一时一事,而在立规矩、成方圆,使奸猾者无以藏身,勤勉者得显其功,此乃固本培元、节省国用之长久计也。” 再次拍马屁并上升高度
写完后,他反复检查了几遍,自觉既表达了想法,又没越俎代庖,既指出了困难,又提出了解决办法,应该算是一份不错的作业。
他忐忑不安地将条陈递了上去。
等待批改的日子格外难熬。沈涵感觉自己像是交了毕业论文等待答辩的学生,而导师是随时能让他挂科的朱元璋。
几天后,朱元璋再次召见他。这次不是在偏殿,而是在御花园的一处小亭子里,只有朱元璋和刘伯温在。
朱元璋面前摆着他那份条陈,上面似乎有朱笔批画的痕迹。
“沈涵,你这份东西,有点意思。”朱元璋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道、法、术、器’?说得倒挺花哨。看来你肚子里,不全是浆糊。”
沈涵心里稍微一松:“臣愚钝,只是竭尽所能,以供陛下参考。”
“参考?”朱元璋哼了一声,“你说要先易后难,选择矛盾较少之环节,依你看,六部之中,哪一部最适合你先去试点啊?”
沈涵心里猛地一紧!来了!送命题!推荐哪个部?推荐户部?那是胡惟庸的地盘,找死。推荐兵部?刚查了驿站,敏感。推荐刑部?关系复杂。推荐礼部?清水衙门,体现不出效益。工部?倒是有郑彦这个潜在盟友,但工部牵扯工程采购,水也深……
他额头冒汗,快速权衡利弊。
最终,他心一横,决定赌一把:“回陛下,臣以为……工部虞衡清吏司,负责天下匠籍及物料管理,账目繁多,数据庞杂,若能在此处推行新法,厘清物料耗用,规范采买流程,其省费之效或可立竿见影,且……且相较于钱粮、军马,或更易于着手。”
他选择了工部,既因为郑彦的存在让他有点底气,也因为物料管理相对硬核,容易用数据体现效果,而且不像户部、兵部那么敏感。
朱元璋和刘伯温对视了一眼,似乎有些意外,又似乎在意料之中。
“工部?虞衡清吏司?”朱元璋沉吟片刻,看向刘伯温,“伯温,你觉得呢?”
刘伯温微微躬身:“沈处事所言,不无道理。工部物料管理,确有其繁琐之处,积弊亦深。若能在此时入手,或可收奇效。只是……工部尚书……怕是未必乐意。”
朱元璋冷哼一声:“他乐不乐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给咱省出钱来!”
他转向沈涵,目光锐利:“好,咱就依你所言。即日起,你便去工部虞衡清吏司,协助他们梳理物料账目,推行你那套新法。朕会给你手谕。沈涵,这是你自个儿选的路,要是走不通,或者给咱搞砸了……”
那未尽的威胁,让沈涵后背发凉。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沈涵硬着头皮接旨。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他这把小刀,终于要被扔进一个真正的大部委里,去面对一个完整的、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了。
走出御花园,沈涵感觉脚步有些虚浮。
“工部……郑彦……希望你别让我失望啊……”他喃喃自语。
今晚的肉臊子,注定是食不知味了。他得赶紧回去,好好研究一下工部虞衡清吏司的架构和人员名单,这可不是他那个小稽核处能比的了。
真正的管理学实践,现在才进入深水区。
喜欢大明博弈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明博弈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