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刚进十月,北京就下了第一场雪。紫禁城的金瓦红墙被白雪覆盖,显得格外肃穆。这个冬天,帝国失去了两位擎天玉柱——内阁首辅徐阶和靖国公陈祖义先后病逝,满朝缟素,举国同悲。
一、文华殿的最后一课
十月十五,徐阶已经病得不能下床了。这位三朝元老,执掌内阁十余年的老臣,躺在文华殿后院的病榻上,气若游丝。张煜龙推开繁重的政务,亲自来探望他这位最重要的谋臣。
陛下...徐阶挣扎着想坐起来,被张煜龙轻轻按住。
元辅躺着说话。张煜龙在榻边坐下,看着这个为大明操劳一生的老臣,心中百感交集。
徐阶颤抖着从枕边取出一本奏折:老臣...怕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这是...最后的建言...
奏折上,徐阶用颤抖但依然工整的小楷,写下了他对朝局最后的思考:
第一,新政已见成效,但当防变法成更法,切记治大国如烹小鲜;
第二,海运虽利,然运河乃国之命脉,不可偏废;
第三,皇子教育,当以为本,切忌急功近利;
第四,用人之道,贵在知人善任,新旧并用...
陛下...徐阶喘着气说,老臣这一生,最庆幸的...是看到了海清河晏...看到了蒸汽机车...看到了皇长子仁厚聪慧...
张煜龙紧紧握住老臣冰凉的手:元辅放心,你说的,朕都记下了。
三天后,徐阶溘然长逝。临终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陛下...要保重...
二、南洋的最后一战
几乎在同一时间,万里之外的满剌加,陈祖义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自从三月在爪哇海重伤后,老将军的身体就每况愈下。但即便躺在病榻上,他依然坚持每天听取军情汇报,指导水师布防。
十一月初,郑茂匆匆进来禀报:国公,荷兰人的三艘战舰出现在马六甲海峡外!
陈祖义挣扎着坐起来:扶我...去炮台...
在众人的搀扶下,老将军登上了满剌加要塞的最高点。他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敌舰,冷静地下达指令:
镇海号率两艘巡航舰出击,但不接战,只做威慑...
派人接触荷兰指挥官,告诉他们...大明不想打仗,但也不怕打仗...
另外...让葡萄牙人知道这里的局势...
这一系列部署,既展现了强硬立场,又给荷兰人留了台阶。果然,三天后,荷兰舰队悄然撤离。
这是陈祖义指挥的最后一战。战后第二天,老将军病情急剧恶化。临终前,他把郑茂叫到床前:
记住...海权之争,不在...一城一池...而在...持久...
要...建立制度...培养人才...
还有...告诉陛下...老臣...先去海上...替他探路了...
三、紫禁城的雪夜
两封讣告先后送达京师时,北京正下着大雪。张煜龙独自站在乾清宫的廊下,望着漫天飞雪,久久不语。
冯保小心翼翼地过来:陛下,节哀...
冯保,张煜龙突然问,你说,为什么栋梁之才,总是走得这么早?
陛下...徐阁老七十三,陈国公六十八,都是高寿了...
是啊...张煜龙长叹一声,可是朕...还需要他们啊...
这一夜,皇帝没有批阅奏章,而是在暖阁里坐了一宿。桌上摊着徐阶的遗折和陈祖义的最后一份军报。烛光摇曳中,这位年轻的帝王,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身为君主的孤独。
四、新时代的开启
两位重臣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与此同时,新的力量正在成长:
在文华殿,皇长子张承麟已经开始学习批阅简单的奏章;
在格物院,王徵的蒸汽机车已经能在试验轨道上持续运行两个时辰;
在乾清宫,张煜龙开始着手组建新的领导核心...
最让人欣慰的是,两位老臣培养的接班人已经开始挑起重担:张居正接掌内阁,郑茂稳定了南洋局势。帝国巨轮的航向,依然稳稳地掌握在可靠的人手中。
系统见证
【叮!成功度过领导层更替的关键时期,帝国治理体系展现出良好的韧性与连续性,获得经验值+400。】
【叮!新生代领导核心顺利接班,帝国发展保持稳定态势,获得经验值+300。】
【当前等级:Lv.26(2158\/2600)。】
腊月二十三,小年。张煜龙在奉先殿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将徐阶、陈祖义的牌位供奉在配享太庙的名臣之列。仪式结束后,他带着皇长子站在高处,俯瞰着银装素裹的北京城。
麟儿,你看。张煜龙指着远方,徐阁老、陈国公这样的人,就是撑起这座江山的栋梁。现在,该是我们成为新栋梁的时候了。
十岁的承麟郑重地点点头。风雪中,父子二人的身影,仿佛与这座古老的皇宫融为一体,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
喜欢朕的大学时代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朕的大学时代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