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大明铸币总厂。
与壹岐岛那座充满原始力量感和临时性的精炼所不同,这里的氛围更加凝重、精密,充满了工业时代初期特有的秩序感。高大的厂房由青砖垒砌,屋顶开有天窗用于采光,内部空间广阔,巨大的水轮或畜力传动轴通过皮带和齿轮,将动力输送到各个作业区域。
在专门用于贵金属复检与精加工的独立车间内,气氛尤为肃穆。这里墙壁加厚,门窗皆包覆铁皮,守卫皆是晟王亲卫中最为忠诚可靠的成员,其警戒程度丝毫不逊于军营核心。
车间中央,数座经过进一步改进、带有更精确温度显示和可控风门的小型反射炉正安静地燃烧着,炉火纯青,散发出稳定的高温。旁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精密仪器:不仅仅是戥子、试金石,还有利用光学原理放大观察的简易显微镜,以及一些根据朱高晟模糊描述、由能工巧匠反复试验制成的、用于检测硬度和导电性的简易探针。
几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如鹰的老匠人(是朱高晟网罗根据系统所给的明代永乐年间的民间高手与部分有天赋的年轻学徒结合),正围着刚刚从“津航号”上卸下、在此开箱复验的壹岐岛产金锭忙碌着。
他们并非简单地看色泽、掂重量。而是严格按照晟王殿下亲自制定的《贵金属检验规程》进行操作。
取样、熔融、铸成标准试条、冷却……
用特制的、硬度已知的“标准锉”在试条上划痕,对比深浅,初步判断硬度与成分……
将试条置于试金石上摩擦,观察划痕色泽,与一套多达数十种、成分各异的“标准金对牌”进行细致比对……
甚至,他们还使用了一种极为奢侈的方法——用王水(硝酸和盐酸的混合液,由朱高晟系统提供极少量概念和基础化学知识,天津卫工匠在付出一定代价后勉强小规模制备)溶解微量样品,通过观察反应剧烈程度、溶液颜色变化以及后续的沉淀反应,来交叉验证其纯度与杂质种类。
整个过程繁琐、耗时,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良久,为首的那位被称为“金老”的老匠人,放下手中的琉璃放大镜,深吸一口气,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惊叹与兴奋,对一直等候在旁边、沉默不语的晟王朱高晟躬身行礼,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殿下!结果已出!卑职等反复验证三次,结果一致!”
朱高晟目光平静地看着他,示意他继续。
“此批来自倭国壹岐岛之金锭,”金老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其成色……其成色远超我等预期!按殿下所定标准,其含金量保守估计,均在九成六分以上(96%+)!杂质极少,主要为微量银与铜,几无铅、锡等有害杂色!此等纯度,即便放在前宋鼎盛时期,亦是罕见的‘赤金’!唯有宫内顶级金器方可比拟!而倭国矿区竟能稳定产出如此高纯之生金,实乃……天佑大明,矿脉得天独厚啊!”
九成六分以上!稳定产出!
饶是朱高晟心志坚毅,早已通过系统对矿脉品质有所预估,听到这个经过严格验证的数据,眼中也不由得闪过一丝精光。这纯度,甚至比他预期的还要好!这意味着在后续铸币或作为储备金时,提纯损耗将降到极低,价值更高!
“确定无误?”朱高晟的声音依旧平稳。
“回殿下,确定无误!”金老与其他几位匠人齐齐躬身,“我等愿以性命担保检验结果!此金,乃卑职生平所见,品质最佳之矿金!”
朱高晟点了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淡淡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笑容。“好!辛苦诸位了。将所有复验数据详细记录,封存归档。此批金锭,全部转入银行地下金库,列为甲等一级储备!”
“遵命!”金老等人肃然应道。
很快,这批经历了万里海运、严格检验的黄金,被重新封装,在重兵护卫下,运往那座由朱高晟亲自设计、采用了混凝土浇筑、多层钢板加固、设有复杂机关与守卫措施的大明皇家银行地下金库。当沉重的库门缓缓关闭,落锁加封的那一刻,大明金融改革的基石,又增添了一块沉甸甸、金灿灿的砝码。
金锭入库后,朱高晟并未停歇。他深知,如此重要的成果,必须第一时间让远在应天府的父皇知晓。这不仅仅是报喜,更是展示能力、巩固信任、为后续计划争取支持的关键。
他立刻召见了钱谷与负责铸币厂的得力干将。
“即刻起,抽调最优秀的工匠,启用一号精炼炉。”朱高晟命令道,“从刚刚入库的甲等金锭中,取出五百两,进行二次精炼提纯!”
“二次精炼?”钱谷微微一愣,“殿下,此金纯度已极高,为何……”
朱高晟解释道:“献给父皇的,必须是大明乃至天下,独一无二的至纯之金!要让他亲眼看到,摸到,感受到这份来自万里之外、经由我等之手淬炼出的‘奇迹’!”
他要求的二次精炼,并非简单的回炉,而是采用了他记忆中更为先进的电解精炼法的雏形设想(当然,以目前条件无法完全实现,但通过特定熔剂、严格控制温度和氧化还原环境,可以进一步去除微量银、铜等杂质)。这是一个极其考验工艺和控制力的过程。
铸币总厂的工匠们全力以赴,在朱高晟的核心指导下,经过数次小心翼翼的尝试,终于成功。二次精炼后的黄金,纯度被提升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估计可达九成八分(98%)以上!其色泽更加纯正,呈现出一种深邃而温暖的、近乎完美的金色,质地也更为均匀细腻。
随后,这五百两超纯黄金被送入特制的、带有水冷系统的坩埚中熔化,然后浇铸成十块规格统一、每块重五十两的“祥云瑞兽金锭”。金锭正面浮雕着腾飞的五爪金龙与翱翔的凤凰,环绕“大明永乐”年号,背面则刻有“寰宇同辉”、“晟敬献”字样,边缘饰以繁复的云纹。其铸造之精美,图案之清晰,远超这个时代任何金器,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同时,朱高晟又命人用第一批运回的精铜,铸造了十尊小巧玲珑、栩栩如生的“永乐麒麟”铜像,一同作为贡品。
贡品准备妥当后,朱高晟亲自撰写了一份密奏。在奏章中,他并未过多渲染开采过程的艰辛与管理的严苛,而是着重汇报了以下几点:
1. 倭国壹岐岛发现高品位金铜矿脉,证实其“金银岛”之传闻非虚,乃天赐大明之宝地。
2. 天津卫新法冶炼卓有成效,可稳定产出高纯度金、铜,此次进献之金锭,纯度尤胜宫内御用。
3. 此批金铜已悉数入库大明皇家银行(筹备),将作为新币与宝钞之坚实储备,彰显朝廷信用。
4. 征倭大军士气高昂,赵王兄调度有方,以倭制倭策略进展顺利,东疆大定指日可待。
奏章与贡品由一队精锐的晟王府护卫押送,乘坐最快的“破浪”级通讯舰,走海路转内河,以最高优先级,星夜兼程,直发应天府。
应天府,紫禁城,武英殿。
永乐皇帝朱棣刚刚批阅完一堆关于边关的奏章,略显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北方的阴影始终萦绕在他心头,倭国的战事虽捷报频传,但巨大的消耗也让他感到压力。尤其是那新宝钞的推广,虽有四子高晟全力推行,但旧钞贬值的阴影仍如跗骨之蛆,困扰着朝廷的财政。
就在这时,司礼监太监王景弘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个用明黄绸缎包裹的匣子,以及一份火漆密封的奏本。
“陛下,天津卫八百里加急,晟王殿下有密奏及贡品呈献。”
“哦?老四又弄出什么新奇玩意了?”朱棣来了兴趣,放下朱笔。对于这个总能带来惊喜的儿子,他始终抱有极大的期待。
他先打开奏本,快速浏览起来。随着阅读,他脸上的疲惫之色渐渐消散,眉头舒展开来,眼神越来越亮。当读到“倭国壹岐岛金矿……稳定产出高纯度金铜……新法冶炼……纯度尤胜宫内御用……已悉数入库银行作为储备”等关键字句时,他猛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拿着奏本的手甚至微微有些颤抖。
“好!好!好一个老四!好一个天赐宝地!好一个新法冶炼!”朱棣连说三个“好”字,洪亮的笑声在殿内回荡,“朕就知道!这小子总能给朕带来惊喜!哈哈哈哈!”
他快步走到王景弘面前,亲手打开那个匣子。当那十块金光灿灿、雕刻精美的祥云瑞兽金锭,以及十尊紫光莹莹、憨态可掬的麒麟铜像映入眼帘时,即便是见惯了天下奇珍的朱棣,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他拿起一块金锭,入手沉甸甸的,那纯正的色泽、精致的纹路、无可挑剔的铸造工艺,无不彰显着其非凡的价值与背后代表的技术力量。尤其是那纯度,以他多年接触金银的眼光,一眼便看出,确如奏章所言,远超寻常!那铜像亦是如此,质地均匀,线条流畅,毫无普通铜器的杂质感。
“如此精金,如此良铜……竟能源源不断自倭国而来……”朱棣抚摸着金锭上的纹路,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喜悦,有欣慰,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野心,“老四此举,非但解了朝廷钱荒之急,更是为朕,为这大明江山,铸就了一根定海神针啊!”
新宝钞的信用,北伐的军费,官员的俸禄,工程的开销……许多曾经让他夜不能寐的财政难题,似乎都因为这批源源不断的贵金属注入,看到了解决的曙光。他对朱高晟的能力和忠诚,此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狂喜过后,朱棣迅速冷静下来。他重新坐回龙椅,目光变得深沉如渊。他将金锭小心放回匣中,对王景弘吩咐道:“将此贡品妥善收于内库,非朕手谕,任何人不得动用。晟王所奏,列为绝密,不得外传。”
“老奴遵旨。”王景弘躬身应道。
殿内只剩下朱棣一人。他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案,目光再次投向那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寰宇海疆图》,最终定格在北方的辽阔草原。
喜悦是真实的,但对未来的谋划,容不得丝毫懈怠。老四(朱高晟)的表现越出色,能力越强,他那个深藏心底、关乎帝国未来格局的计划,就越需要谨慎推进,尤其是……不能让他提前察觉。
沉思良久,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提起朱笔,在一张空白的特制笺纸上,写下了一行简洁的指令,然后装入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普通信封,用火漆密封。
“来人。”
一名如同影子般的锦衣卫指挥佥事应声而入。
“将此密令,即刻送至五军都督府,当面交给淇国公丘福令他亲自办理,不得经由任何书吏!记住,是当面,亲手!”朱棣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是!”那佥事双手接过密令,贴身藏好,无声退下。
五军都督府,后堂一间守卫森严的签押房内。
接到皇帝密令匆匆赶来的,并非成国公朱能(小说设定其仍在倭国),而是另一位深受朱棣信任、素以沉稳干练着称的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老将淇国公丘福。
丘福验看火漆无误后,才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信纸上只有简短的朱批指令:
“着五军都督府,即日起,秘密整训京营、边军精锐。汰弱留强,补充军械粮秣,加强骑射火器操演。所有调动、筹备,皆以‘秋防演练’为名,务必隐秘。一应事宜,单线奏报于朕,不得让晟王府及天津卫一系人员探知。北伐之备,自此始。钦此。”
看着这短短数行字,丘福的瞳孔骤然收缩,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随即又被熊熊燃烧的战意所取代!
陛下终于要动手了!目标是北元!
而且,陛下明确要求,此事要对晟王殿下保密!
丘福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深意。晟王殿下如今圣眷正隆,手握天津卫新军、银行、矿脉等诸多要害,其影响力无孔不入。北伐乃国朝头等大事,不容有任何闪失,更不能被任何可能的分心或潜在的势力掣肘。在陛下完成最终的布局和决断之前,必须将北伐的准备工作,置于最隐秘的阴影之下进行。甚至更大胆一点猜测可能陛下要秘密准备之所以避开晟王殿下,是怕晟王殿下阻止他北伐,作为跟了这位永乐大帝大半辈子的人,好像也隐隐猜到了这位马上皇帝的想法!!希望不会是那个疯狂又大胆的决定吧!。。
“末将……遵旨!”丘福面向皇宫方向,肃然躬身,声音低沉而坚定。
从这一刻起,一场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紧锣密鼓的军事筹备,在大明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内悄然启动。无数的调兵文书、粮草调度、军械补充命令,被冠以“秋防”、“操演”、“换防”等寻常名目,秘密下发至各地卫所和京营。一支支精锐部队在不为外界所知的情况下,开始向预定的集结地域运动。工部军器局和各地兵工厂,也接到了大量“正常损耗补充”的订单,开始日夜不停地赶制刀枪、箭矢、盔甲,以及……火炮和火铳。
所有的这一切,都如同海面下的暗流,汹涌澎湃,却尽力掩饰着痕迹,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那位在天津卫创造了无数奇迹、正沉浸在金融改革与东瀛捷报中的晟王殿下。
朱棣在武英殿内,一边摩挲着朱高晟进献的超纯金锭,感受着那冰冷却令人安心的触感,一边聆听着丘福通过秘密渠道送来的、关于北伐筹备进展的汇报。他的目光锐利,仿佛已经穿透了宫殿的阻隔,看到了北方草原上即将燃起的烽烟,也看到了龙椅之后,那错综复杂、需要他亲手去厘清和安排的未来棋局。
金辉耀动了京华,照亮了帝国的财路;而北疆的暗涌,也已开始积蓄力量,只待那石破天惊的一刻。帝国的命运,在喜悦与隐秘的交织中,被推向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喜欢朱棣的麒麟逆子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朱棣的麒麟逆子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