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男”七人阵容的尘埃落定,并未让杜仲基有丝毫喘息之机。相反,他深知,将这七位背景各异、性格鲜明的明星成功“塞进”同一个名为“兄弟团”的框架里,并催生出真正的化学反应,远比敲定合同要复杂和艰难得多。在正式开机录制和盛大的首次全体见面会之前,一场细致入微、旨在“催熟”团队默契的隐秘准备工程,在杜仲基的亲自督导下悄然启动。
第一步:量身定制的“安全网”与“说明书”
杜仲基要求策划团队为每位成员制作了一份极其详尽的 《成员个人档案与注意事项》 ,但这并非普通的艺人资料卡。档案中除了基本信息,更包含了基于前期深入沟通和背景调查得出的性格分析、潜在敏感点、特长短板预估、以及与其他成员可能的互动模式推演。
例如,在给邓潮的档案中,会特别注明其“队长”职责的过渡方案,避免初期因不熟悉而带来的压力;在陈贺的档案中,会提醒注意其“搞笑”尺度在与新成员(尤其是王祖岚、宋雨齐)互动时的微妙平衡;而在宋雨齐的档案中,则重点标注了体能训练的阶段性目标和安全保障措施。
同时,一份厚达数十页的 《节目规则与安全手册(初级版)》 被提前发送给每位成员及其团队。手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说明了各类游戏的基本规则、安全须知、求助方式,甚至包含了应对突发状况(如轻微受伤、体力透支)的应急预案。杜仲基意在用这种高度专业化的方式,提前消除成员们对未知挑战的安全顾虑,让他们能更安心地投入节目。
第二步:搭建非正式沟通桥梁
杜仲基深知,正式的会议场合容易让人拘谨。他授意团队创建了一个名为“狂奔吧兄弟团(筹备群)”的微信群,但自己并未第一时间加入。他让几位已相熟的成员——邓潮、陈贺、陆晗——作为初始成员,率先在群里活跃气氛。
陈贺不负众望,在群里插科打诨,分享搞笑段子,甚至把自己p成其他成员的样子制造笑料。邓潮则扮演稳重的大哥,适时引导话题,关心大家的近况。陆晗也努力融入,分享自己的健身动态。随着郑铠、李辰、王祖岚、宋雨齐的陆续加入,群里的气氛逐渐热络起来。大家聊聊健身,聊聊美食,甚至约着线上打游戏,一种基于共同目标的初步联系在虚拟空间中慢慢建立。杜仲基则通过核心团队默默观察群内动态,了解每位成员的沟通风格和初步关系走向。
第三步:“预演”核心环节,降低真实冲击
对于节目中一些突破常规、可能让艺人 initially 感到不适或尴尬的环节(如泥潭战、指压板等),杜仲基想出了一个“软着陆”的方案。他安排导演组录制了模拟视频,由工作人员扮演成员,完整演示这些环节的过程、笑点以及可能出现的“狼狈”状况,并配上轻松幽默的解说。
这些视频提前发送给成员们观看,目的不是剧透,而是脱敏。让成员们在心理上提前有所准备,知道“哦,原来是这样玩的”,“看起来也没那么可怕,反而有点好笑”,从而减少正式录制时的心理冲击和抗拒感,更能放松地投入。
第四步:一对一深度沟通,精准消除疑虑
在群聊之外,杜仲基亲自或委派核心导演,与每位成员进行了一次一对一的深度电话沟通。这次沟通不再讨论合同或角色,而是聚焦于成员的个人期待和潜在担忧。
他与宋雨齐再次确认了体能训练的支持和角色塑造的重点;与王祖岚探讨了语言和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趣事与挑战,并承诺配备优秀的现场翻译;与李辰交流了安全防护的细节;甚至与最熟悉的陈贺,也认真讨论了他如何在新的团队结构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既能发挥搞笑天赋,又能与新朋友建立真诚连接。
杜仲基的统筹:于细节处见真章
在团队紧锣密鼓地进行上述准备时,杜仲基则站在更高处,统筹全局。他审阅每一份文件,观看每一个模拟视频,听取每一次沟通的反馈。他的办公桌上铺满了七位成员的档案和关系图,他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可能的互动连线和风险点。
“告诉后勤组,首次见面会的场地,不要选太正式的酒店会议室,找一个开阔、有活动空间的场地,准备一些破冰小游戏。”
“给祖岚准备的资料,再确认一遍粤语翻译的准确性,尤其是游戏术语部分。”
“雨齐的服装顾问需要提前介入,确保运动装备既符合安全要求,也能展现她的活力。”
一道道指令细致而具体。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在浇筑第一罐混凝土之前,已经反复核验了每一张蓝图,预演了每一个施工环节,只为确保这栋名为“兄弟团”的大厦,能够地基稳固,拔地而起。
当一切准备就绪,杜仲基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华灯初上的城市。他知道,前置的“准备”已尽可能周全,但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七位主角即将登上同一舞台,他们之间碰撞出的,是火花还是硝烟,将决定《狂奔吧,兄弟!》的灵魂。而他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最专业的舞台,然后,静待好戏开场。
喜欢综艺之王:从导演开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综艺之王:从导演开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