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基制作”挂牌成立的喜庆气氛还未完全散去,工作室井然有序的运转也刚刚步入正轨,一股来自外部的暗流却悄然涌动,并迅速演变成了团队面临的第一次严峻危机。
事情的苗头,最先由陈贺的经纪人察觉。他的手机开始频繁接到一些陌生号码的来电,来电方自称是某新兴视频平台的高管、或是某实力雄厚的民营制作公司的内容总监。起初还只是礼节性的祝贺和试探性的接触,但很快,对方的意图就变得赤裸而直接——高薪挖角。
一份份条件优厚到令人咋舌的合约草案,通过邮件或秘密会面的方式,被递到了陈贺和他的经纪人面前。对方的开价,是陈贺当前身价的数倍,甚至直逼一线顶尖综艺咖的水平。承诺的资源也极具诱惑:量身定制的个人脱口秀、S+级综艺的固定mc席位、甚至包括影视剧的特别出演机会。
对方的游说词也精准地戳中了陈贺内心某些隐秘的角落:
“贺哥,《哈哈哈》里您的表现有目共睹,您是节目的灵魂笑点担当!但毕竟是在一个团队里,光芒要被分走不少。来我们这里,您就是绝对的主角!”
“杜导有才华,但‘仲基制作’毕竟刚起步,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大。我们平台\/公司资金雄厚,资源稳定,能给您更长远、更安全的保障。”
“听说《狂奔吧》项目体量巨大,录制强度会非常高,而且模式偏向体力竞技,对您这种智慧型的艺人未必是最佳选择。我们为您规划的风格,更能发挥您的长处。”
这些话语,像一颗颗种子,在陈贺的心田里悄然发芽。他确实因为《哈哈哈》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和个人形象的巨大提升,“陈贺数学”、“无效叛变”等梗让他真正意义上“出圈”了。但欣喜之余,一种潜藏的不安也开始浮现: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是否真的只是“搞笑担当”?在新的、更大规模的项目中,自己的价值能否继续得到充分的体现?面对那些天文数字般的报价和“主角”的承诺,要说内心毫无波澜,那是假的。
陈贺开始变得有些心不在焉。在工作室讨论《狂奔吧,兄弟!》初步构思的会议上,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插科打诨、贡献脑洞,而是时常走神,偶尔低头查看手机。当杜仲基提到新节目可能需要成员进行大量体能训练和户外挑战时,他的眉头会不自觉地微微皱起。
这种微妙的变化,没能逃过邓潮和陆晗的眼睛。
一次会议间隙,邓潮状似无意地搂住陈贺的肩膀,低声问:“贺儿,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看你好像没什么精神头。”
陈贺心里一紧,连忙挤出笑容:“没,没事儿潮哥!可能就是前几天没睡好。”
邓潮深深看了他一眼,没再追问,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什么事,别憋着,兄弟们都在。”
陆晗则更加细心,他注意到陈贺不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在三人群里分享搞笑段子或者@大家闲聊。他私下给陈贺发了条微信:“贺哥,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注意休息。”陈贺的回复也显得简短而客套:“谢谢晗哥关心,还好。”
杜仲基自然也察觉到了团队的微妙气氛。他没有直接找陈贺谈话,而是先通过侧面渠道,很快了解到了市场上正在发生的挖角风波。他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眉头紧锁。他理解资本逐利的本性,也明白陈贺面临的诱惑是真实而巨大的。这不是简单的忠诚问题,而是关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严肃抉择。
然而,理解不代表不担忧。《狂奔吧,兄弟!》的宏伟蓝图刚刚展开,这个项目极度依赖固定成员之间经过磨合的、牢不可破的默契和化学反应。陈贺,作为气氛调节器和意外制造者,是这个化学反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他此刻离开,不仅仅是失去一个优秀的艺人,更是对团队士气和项目根基的沉重打击。
这天晚上,陈贺的经纪人直接来到了杜仲基的办公室,表情严肃而坦诚。他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将一份条件最优厚的挖角合约副本放在了杜仲基面前。
“杜导,我知道这么做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觉得应该让您知情。对方开出的条件……确实非常诱人。陈贺他……很挣扎。他念旧情,感激您带他取得的成功,但也需要为未来考虑。我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坦诚的沟通。”
杜仲基看着那份合约,沉默良久。他知道,考验来临了。这不仅仅是对陈贺的考验,更是对他自己,以及“仲基制作”这个新生品牌向心力的考验。粗暴的挽留或道德绑架只会适得其反,他必须拿出更有力的东西——不仅是情感,更是清晰的、能让人信服的未来规划。
挖角风波,像一块突然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仲基制作”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团队的信任和凝聚力,迎来了第一次严峻的挑战。杜仲基必须尽快找到解决之道,否则,这刚刚扬帆起航的航船,可能尚未驶入深海,就要面临解体的风险。
喜欢综艺之王:从导演开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综艺之王:从导演开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