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台下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少孩子激动得小脸通红。
接着,刘备缓缓起身,走到台前。
他今日特意穿了一身玄色官服,显得既威严又亲切。
“孩子们!”
刘备开口,声音洪亮且温和。
“看到你们,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他这句话一出,不仅台下的学子,就连台上的官员也都竖起了耳朵。
谁都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却很少有人听他提起幼年之事。
“我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织席贩履为生。”
刘备的声音平静,
“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读一天书,认几个字。可是家境贫寒,连饭都吃不饱,哪有余力求学?”
台下鸦雀无声,所有孩子都屏息凝神地听着。
“家母变卖家产,助我外出游学,备学习之旅,亦是奔波之旅,居无定所,食不饱腹之时,也曾幻想能有一所书院,在其中终日读书,免受奔波之苦。”
刘备的目光扫过全场,“在这个书院里,你们将有机会实现我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这是你们的幸运,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也许有人会说,乱世之中,读书何用?我要告诉你们:正是因为这天下大乱,我们才更需要读书明理之人,来匡扶社稷,拯救苍生!”
刘备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发洪亮:
“今日你们在此求学,他日便要以所学知识,还天下一个太平!让天下再无战乱之苦,让百姓再无流离之痛!要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抽出腰间双股剑,直指苍穹:
“我刘备在此立誓,必当竭尽全力,护佑你们安心求学!待你们学成之日,便是这天下重见光明之时!”
这番掷地有声的讲话,将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孩子们个个热血沸腾,就连那些向来稳重的教师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紧接着,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响彻云霄。
为了这一刻,李华昨日带着众孩童演练了数百遍!
呐喊声结束后,乐安书院正式开学。
刘备、江浩、张飞、郭嘉、赵云、枣袛、李华、糜竺等三十余位师长,神情肃穆地立于学子方阵之前。
随着一声清越的“正衣冠”响起,师长们缓步走入学子行列之间。
刘备走到一个衣衫领口有些歪斜的瘦弱男孩面前,轻轻抚平男孩的衣领,又替他正了正有些松垮的头巾。
男孩仰起头,看着这位名满天下的刘郡守,眼中充满了激动与崇敬。
刘备对他温和一笑,低声道:“衣冠正,方能心正,身正。好好读书,未来可期。”
男孩用力地点了点头,小脸因激动而泛红。
另一边,江浩也在为一个学子整理衣冠。
他看着眼前这些懵懂而又充满求知欲的脸庞,仿佛看到了大汉未来的无数种可能。
张飞的动作则显得豪迈许多,他蒲扇般的大手一拍一个学子的后背,声如洪钟:“挺直喽!男儿汉大丈夫,站如松,坐如钟!”
那学子被他拍得一晃,却立刻吸了口气,将胸膛挺得更高,引得附近的师长们忍俊不禁,又倍感欣慰。
衣冠整理完毕,学子们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李华再次高呼:“行拜师礼!”
全体学子转身,面向悬挂在正殿中央的孔子画像。
那画像上的孔圣人,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正穿越数百年的时空,注视着这群未来的薪火传人。
“一叩首——感念圣人,有教无类!”
八百少年齐刷刷躬身下拜,额头轻触地面。
“再叩首——传承文脉,薪火不绝!”
第二次叩拜,动作更加整齐划一。
“三叩首——明德知礼,报效家国!”
九次叩首,每一次都沉重而真诚,广场上只闻衣袂摩擦与叩首的轻微声响,一种无形且厚重的文化力量在空气中凝聚、升腾。
江浩望着孔子画像,感慨万分,心绪难平。
后世儒教成了束缚思想的枷锁,但这笔账,绝不能简单地算在眼前这位“万世师表”头上。
汉代之前,学问这个东西都是各家私货,鲜有人公然传授,所以当时广收门徒的孔圣人才如此受人尊敬。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孔夫子在教育这一块的贡献,加起来等于其余诸子百家的总和,“有教无类”这种平等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不亚于是天降福音。
后来董仲舒为了加强汉朝的“大一统”中央集权,构建了“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理念,儒学走上了为专制服务的歧路。
在这种理念下,无论所谓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轻易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的罪行。
这是为了封建统治,倒也没有多大错误,只是后面长歪了,而且越长越歪,成了封建礼教的代名词。
甚至近现代有打倒孔夫子,破除封建观念的事情发生。
主要还是儒家那群混蛋继承者,江浩也不记得是哪个b,歪曲解读继承,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开启民智”,
继承者们,高呼孔夫子万岁,然后干着“愚民”“抑商”“惰民”之举。
一个祖辈都在同一个地方劳作不息什么都不懂的农民,明显会比一个走南闯北见识广泛的商人来的好统治;
一个老实巴交连字都不会写的百姓,明显比一个掌握了知识开启了智慧的学士好统治。
因此愚民抑商。
因为这个方法曾经见效过,好用,所以就没有想过要转变,或者说根本就不想变,于是就在不断的强调祖宗大法好论调中,懒惰下去,失去了开拓创新的能力和勇气。
为了保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皇帝喜欢越来越多的愚民,士族为了保护自己地位不动摇,就越来越紧紧的捏着知识不外流,越发的封闭。
导致到后期想要变法的人,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甚至需要撞得头破血流。
所谓科举制,只是打破了世家圈子,让下层人有当上层人的资格,但思想没有发生转变。
还是那句话,开学典礼,不能不拜孔夫子,但江浩打算重新注解孔夫子的语录,夹杂些私货,搞出一个不一样的儒家。
要知行合一、利国利民、格物致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儒家。
用《觉醒年代》的六点提法便是: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想象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虽然有可能弄出一个四不像,但一个奔腾进取不断开疆扩土的大汉帝国,比起屈辱的魏晋南北朝、孱弱的宋末、压抑的元清要好太多了。
至于能不能做到,只要垄断造纸十年,再加上印刷术,即便是郑玄这样名扬天下的大儒也挡不住江浩。
毕竟江浩拥有无与伦比的知识传播速度和基数。
大儒那一个小圈子能有多少人?
能教出多少保守派?数百还是数千?
像孔子这样的大儒,兢兢业业一生,核心弟子不过七十二,其余数千弟子不过听了皮毛。
江浩只能呵呵了,数千人,在他庞大的书籍体量面前,啥也不是。
一桶墨水就能染黑江河?
保守愚民派,未来会被江浩淹死在知识的海洋里。
当然,最好还是能和思想开明的大儒合作,那就话怎么说来着,入关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为江浩辩经者,享着作权,名垂青史,哪个大儒经得住这样的诱惑?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