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孝,喝口水,歇一歇吧。”
刘备看着郭嘉憔悴的面容,心中满是愧疚与感激。
若非自己一路收容,郭嘉也不至于此。
郭嘉接过水囊猛灌了几口,苦笑着摇头:
“主公,嘉无事。只是这六万人……比六万敌军还要难缠十倍。幸赖子龙的两千骑兵以及翼德等人七千步卒弹压震慑,方勉强维持秩序不乱。否则……”
他叹了口气,没有说下去。
两千骑兵的快速机动和七千步卒的强力存在,是维系这支庞杂队伍不散的脊梁。
队伍中,蔡琰乘坐的马车相对安稳。
行至荥阳地界,她看到了每隔三十里便出现的简陋粥棚。
炊烟袅袅,士兵们有条不紊地分发着稀粥,指引着方向。
这一幕幕秩序井然的景象,与沿途所见的混乱破败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等布置,甚为周全。不知是何人主理?”
蔡琰忍不住掀开车帘,向随行的护卫询问。
护卫领命前去打听,不多时回来禀报:
“回蔡小姐,据驻守此处的什长言,此乃江浩江先生之令。”
“江浩……”
蔡琰轻声念着这个名字,心中泛起涟漪。
这个名字,在张飞的描述中,在难民们的只言片语里,都带着一种近乎神奇的色彩。
运筹帷幄,安民抚众,设置粥棚……
她对这个未曾谋面的“江先生”充满了好奇与探究的欲望。
他究竟是何等样人?
是仙风道骨的老者,还是沉稳干练的中年人?
她望向洛阳的方向,目光中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期待。
二月二十五日,傍晚时分,这支庞大队伍,终于抵达了洛阳城下。
黑压压的难民潮在城外蔓延开来,一眼望不到边际。
六万张嘴的安置,加上洛阳城内原有的数万难民,压力如山般压来。
饶是刘备以仁德着称,此刻面对这接近十万之众的嗷嗷待哺,心头也不禁沉甸甸的。
十万人,我给到惟清的压力会不会太大?
天色已晚,刘备郭嘉当机立断,留下难民和大部分步卒在城外扎营,只带了核心的郭嘉、张飞、蔡琰、徐荣、赵云等两千人,策马入城,直奔江浩所在商议对策。
十万人的生计,绝非小事,夜晚贸然带入洛阳,极易引发混乱。
当然,还没归降的高顺外加军心不定的陷阵营也被刘备带入城内,他没有害人之心,但防备之心还是有的。
然而,甫一进入洛阳城,众人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洛阳城中心那片巨大的广场,此刻竟是人山人海。
五万余难民,竟如同训练有素的军队般,一排排席地而坐,秩序井然。
场地四周,站着维持秩序的士兵,神情肃穆。
更令人惊奇的是,广场中央临时搭建的简陋舞台上,似乎正在上演着什么节目,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与惊叹声。
“这是……”
刘备勒住马缰,惊讶地环顾四周。
他预想过洛阳城内的景象,或许是忙碌的拾荒,或许是拥挤的粥棚,却万万没想到是这般充满生气的聚会?
郭嘉如遭雷击,心态崩了。
不是,江浩,我管理难民累得半死,你管理难民还能玩出花样?
这内政能力,比起自己认识的那位荀家士子还要强吧,简直逆天了。
坐在最前方的关羽,仿佛心有灵犀般,在台上表演间隙,霍然转身。
他那双丹凤眼锐利如电,瞬间便穿透人群,捕捉到了刚刚到来的刘备、张飞等人。
关羽脸上露出喜色,朝着刘备的方向用力挥了挥手。
“大哥,三弟,这边!”
关羽浑厚的声音穿透了不算太远的距离。
刘备见状,立刻带着众人下马,在士兵的引导下穿过人群。
早有眼疾手快的军士搬来了几张案几,安置在靠近舞台的前方,请刘备、郭嘉等人落座,又安排随行军士在后方空地坐下。
郭嘉疲惫不堪的身体刚挨到案几,几乎就要瘫软下去,但眼前这宏大而有序的场面,又强行提起了他的精神,眼中充满了惊奇。
蔡琰坐在刘备侧后方,美眸流转,好奇地打量着这一切。
她看到舞台上的表演已进入下半场。
旁边的士兵低声议论着,上半场有令人瞠目的喷火、踩着高跷行走如飞的杂耍、以及紧张激烈的角抵戏等等,引得难民们喝彩连连。
此刻,舞台上站立的却是六十余名身着军服的少年。
他们面容尚带稚气,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在江浩的指挥下,他们排列整齐,以击打腰间小鼓和手中竹箸为节拍,开始了歌唱。
雄浑而悲壮的旋律在广场上空炸响: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华要让四方,来贺!”
歌词如重锤,狠狠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那是对外敌入侵的愤懑,是对山河破碎的悲怆,更是对保家卫国、重振山河的铮铮誓言。
少年们的声音虽显青涩,但那份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气势却磅礴而出,直冲霄汉!
刘备听得心潮澎湃,一股热血直冲头顶,仿佛回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那匡扶汉室的壮志再次熊熊燃烧起来。
张飞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拳头紧握,恨不得立刻提矛上马,杀他个七进七出!
蔡琰的目光,则牢牢锁定了台上那位指挥若定、身形挺拔的青年。
他面容清俊,眼神明亮,指挥时手势干净利落,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从容。
原来他就是江浩。
如此年轻,如此……不凡!
蔡琰心中那份好奇瞬间化作了强烈的欣赏,嘴角不自觉弯起柔和的弧度。
徐荣,这位曾戍守边疆、深知胡虏之害的将领,听着这字字泣血的歌词,想到那些埋骨边关的同袍,破碎的河山,再也抑制不住,两行热泪无声地滑过脸颊。
这歌唱的,正是他深埋心底却未曾言说的血性与抱负。
一曲《精忠报国》终了,余音在广场上空回荡,少年们行礼退场。
紧接着,五十余名年纪更小的孩童,带着几分紧张和纯真的神情走上了舞台。
他们是江浩从洛阳城内收拢的难民孩童中精挑细选出的“尖子班”。
测试方法简单粗暴:分发写有几十个《千字文》字的纸张,由难民中稍识字的临时“老师”教导半个时辰,能背出者入选。
之后,便由江浩和另外两位通晓音律的难民乐师亲自教导,每日苦练。
江浩为这些孩子选择的,是充满希望的《明天会更好》。
歌词经过他反复斟酌默写,确保既传递希望又不逾越时代。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