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年,汉初平元年,元月朔日(一月一日)。
寒风依旧凛冽,但酸枣大营却沸腾如鼎。
这一天,在历史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关东诸侯讨董联盟,终于迎来了正式的会盟大典。
历经昨夜的明争暗斗、权衡妥协,盟主之位已然尘埃落定。
曹操,这位讨董檄文的发起者,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清醒的自我认知,主动退出了盟主之争。
韩馥、孔融、陶谦等诸侯亦自忖资望不足,纷纷谦让。
豪气干云的公孙瓒,则直言对当“大哥”不感兴趣。
最终,角逐只在四世三公的袁家兄弟——袁绍与袁术之间展开。
在江浩的巧妙提点下,刘备这位新晋汉室宗亲旗帜鲜明地将关键一票投给了袁绍,加上曹操等人的推波助澜,
最终,“英雄伟岸”、“名满天下”的袁绍袁本初,以无可争议的声势,登上了盟主宝座。
而愤懑不甘的袁术,则被委以“总督粮草”的重任,看似肥缺要职,实则远离了前线战功的核心。
此刻,酸枣原野的高地上,一座高达九尺的巨大高台拔地而起,巍然耸立。
台身以黄土夯实,覆以青布,四周插满了各色旌旗,在凛冽的朔风中猎猎作响。
高台之上,有一五色土堆建的三尺祭坛,供奉着白马、乌牛祭品,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象征盟主权威的兵符将印。
在古代,白马祭天,乌牛祭地,最早记载于《幼学林记》“死生与共,乌牛白马盟心”。
最着名的有汉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白马之盟(又称渭水之盟)。
而五色土,是国家祭祀天地、分封诸侯时必须用到的,是由陶谦从徐州彭城 赭土山取来的,这种土属于朝廷贡品。
在高台的背面,七十名童男童女齐声歌唱郊祀歌《玄冥》,声音悦耳,葳蕤大方,慷慨激昂。
《玄冥》是西汉时期的郊祀歌十九篇之一,祭祀天地、沟通鬼神时吟唱。
古代选歌比较讲究,看季节、场合,例如:春唱《青阳》,夏唱《朱明》,秋唱《西暤》,冬唱《玄冥》。
“诸位,吉时已至,请各归其位。”
曹操的声音如同洪钟,穿透了营地上空的喧嚣,清晰地传入每一位诸侯耳中。
他今日身着一身玄色礼服,作为大会司仪,就是主持人,气度非凡。
原本还在寒暄交谈的诸侯们闻声,立刻收敛神色,按照昨日排定的序列,各自走向自己的席位。
刘备的位置,位于右侧第九席。
虽在十八路诸侯中属于末尾,但能在这一群手握重兵、威震一方的“省部级”大员中占据一席之地,已是莫大的认可和突破。
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冠,稳步走向自己的席位。
身后,关羽、张飞、许褚、赵云四位绝世虎将如磐石般矗立,甲胄鲜明,气势逼人;
江浩与简雍两位文士则稍后半步,神情肃穆。
田豫在下排的军中方阵之列,负责维持秩序。
而郭嘉这个懒鬼,昨夜多贪了几杯暖身,此刻正宿醉未醒。
当然,他本人也没把这盟誓当回事,不如睡懒觉的好。
十八路诸侯的席位,被曹操精心安排在祭坛下方两侧,左右各九席。
每位诸侯身后,都侍立着几位心腹随从,或为骁将,或为谋士,但因席位有限,只能肃立其后。
单论有秩序的组织三十万人,便知道这次的东道主曹操组织能力有多强,千年魏武,可见一斑!
江浩的目光缓缓扫过这十八张代表着汉末天下格局的面孔:
这十八路诸侯分别是:
南阳太守袁术字公路。
冀州刺史韩馥字文节。(袁氏故吏)
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绪。(袁绍同事)
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士族,袁绍朋友)
河内郡太守王匡字公节。(何进府袁绍同事)
陈留太守张邈字孟卓。(士族大咖,袁绍朋友)
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何进府袁绍同事)
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袁绍从兄)
济北相鲍信字允诚。(士族,袁绍朋友)
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士族,袁绍朋友)
广陵太守张超字孟高。(士族大咖,张邈弟弟,袁绍朋友)
徐州刺史陶谦字恭祖。(士族,袁绍朋友)
幽州刺史公孙瓒字伯珪。
上党太守张杨字稚生。(士族,袁绍朋友)
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孙文台。
渤海太守袁绍袁本初。(袁绍本人)
矫诏发起者曹操曹孟德。(士族,袁绍冤家)
第十八路诸侯:平原县令刘备刘玄德。
从后面的备注,便可以知道,四世三公,天下楷模的袁绍实力是何等可怕。
三国演义记载的马腾,现在还在西凉,被长安和函谷关挡住,只是远远声援了一下曹操。
每一路诸侯,多则三五万,少则一两万。
当然,最少的便是刘备,只带了五千精兵,但是禁不住他是两个来到酸枣会盟的汉室宗亲之一。
另一位汉室宗亲就是前天来到的刘岱,是西汉刘肥的后裔。
袁绍深吸一口气,在万众瞩目之下,独自一人,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一步步登上那高高的祭坛。
他身着华贵的诸侯冕服,腰佩宝剑,身姿挺拔。
每一步踏上坚实的台阶,都仿佛踏在权力的阶梯上。
这是一个男人最帅的时刻!
就连江浩看见一步一步登上高台祭坛的袁绍帅气背影时,也不免生出一股大丈夫当如是也的豪情壮志。
要是配上春庭雪、鸳鸯戏这种进步曲,那就绝杀了!
这一年,袁绍35岁!
迎来了属于他此生的高光时刻!
当他终于立于坛顶,俯瞰下方。
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天下的豪情瞬间充盈胸臆。
祭坛之下,是如林的刀枪,是飘扬的旌旗,三十余万大军,依照所属诸侯的旗帜分列,营盘相连,一眼望不到尽头。
鼓角声低沉地回荡在原野,战马的嘶鸣此起彼伏,士兵们肃立的身影笔直站立。
这股汇聚了天下近半兵力的磅礴气势,如同沉睡的巨龙,只需一声号令,便能爆发出毁天灭地的力量。
袁绍的目光扫过这无边无际的军阵,英俊的脸上,一抹志得意满、睥睨天下的笑容再也无法抑制地浮现出来。
哪个男儿在这种场景下不臆动,不幻想连篇,袁绍也不例外!
35岁的袁绍在祭坛之上,回忆过往,是自己12岁的影子,那是与孟德一起偷新娘的夜里,一起蹑手蹑脚……
35岁的袁绍在祭坛之上,回忆过往,是自己22岁的转折,年少的荣辱已成回忆,天降嫡子的身份为他砸开了命运的桎梏……
35岁的袁绍在祭坛之上,回忆过往,是自己34岁的模样,朝堂之上,剑指董卓,意气风发喊出:我剑也未尝不利……
四世累积,千般荣耀,万丈雄心……
袁绍收敛心神,走到案几前,拿起那份早已准备好的檄文,气沉丹田,声音洪亮如钟,响彻整个会盟场地: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
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恐社稷沦丧,集合义兵,共赴国难。
凡我同盟,齐心合力。以至臣节,必无二心。
有渝此盟,天诛地灭。皇天厚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翻译一下:董卓王八蛋,国家要完蛋,我们要跟他拼了。这帮发誓的人,要齐心打董卓,死了也不能有二心,违背誓言的,天打五雷轰,天、地、祖宗、神仙们都作证。
誓言铿锵,字字如雷。
袁绍念罢,祭坛下方,十八路诸侯及其身后将佐,乃至更远处能听到的士卒,齐声高呼,声浪如怒涛般席卷原野:
“凡我同盟,齐心合力。以至臣节,必无二心。有渝此盟,天诛地灭。”
随后,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袁绍率先走到祭品前,以手指蘸取温热的羊血,郑重地涂抹在自己的额头和两颊,然后右手高高举起象征着权力的牛耳,俯视台下十七路诸侯、三十万将士。
紧接着,其余十七路诸侯同样蘸血涂面,神色肃然,仰望台上帅气的袁绍。
鲜红的血迹在他们或威严、或倨傲、或沉稳、或激动的脸上留下印记,象征着这歃血为盟的誓言,以血为证,生死与共。
当然,宣誓归宣誓,行动归行动。
参加这个坛场歃血盟誓的,除了两个人之外,他们全都违背了誓言,在讨董的过程中全都没有做到“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
而历史的审判也如誓言所诅,最终,这十六位违背誓言者,几乎尽数死于非命。
应验了“有渝此盟,天诛地灭”的诅咒。
这两个例外便是刘备和曹操。
刘备就不用说了,曹操为了追杀董卓,在荥阳全军覆没,主打一个真诚。
盟誓礼毕,气氛稍缓。
十八诸侯就地围坐,开始商议讨董方略。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