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
糜竺倒吸一口凉气,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江浩的话,如同最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他内心最深沉的恐惧。
这正是他夜不能寐、殚精竭虑的核心忧虑。
他大力资助陶谦,所求不过是一张护身符。
糜成更是面如土色,身体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看向江浩的眼神充满了惊惧。
他终于明白家主为何有时深夜独坐,长吁短叹。
关羽、田豫、简雍三人则是面色凝重,纷纷点头。
张飞闪亮着大眼睛,有些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有道理。
刘备眼中更是闪过明悟,原来江浩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最终落点在此,既是点醒糜竺,亦是将其与己方更紧密地捆绑。
“惟清……贤弟”
糜竺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再也维持不住那份雍容,急切地站起身,对着江浩深深一揖,姿态放得极低
“竺愚钝,贤弟既已点破,必有良策教我。万望不吝赐教,竺与糜家上下,感激不尽。”
刘备、关羽、张飞、简雍、田豫等人,此刻也都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江浩身上,想知道这位年轻的谋主,将如何为糜家这艘大船在乱世惊涛中指明航向。
江浩见火候已到,缓缓坐下,恢复了那份从容气度。
他伸出三根手指,声音沉稳有力,字字千钧:
“浩献子仲兄三策,若行之得法,足以保糜氏根基,于乱世中屹立不倒”
“第一策,固本培元,深结陶谦。”
江浩屈下第一指,
“陶使君坐镇徐州,是子仲兄眼下最直接、最重要的屏障。
其心志虽非雄主,但绝非暴虐贪婪之辈。
当前徐州心腹之患何在?臧霸、孙观等人盘踞开阳,名为官军,实同割据,养寇自重,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若浩赌约得胜,待陶使君响应讨董檄文,欲调兵遣将之时,必遭其阳奉阴违,甚至公然抗命,此乃陶使君心头大患。
子仲兄当趁此良机,更要倾力支持陶使君,不仅在钱粮上,更要在‘忠诚’上做足文章。
让其深刻感受到,在徐州这错综复杂的棋局中,唯有你糜子仲,才是他陶恭祖最可信赖、最不可或缺的臂助。
届时,一个州别驾从事的显职,乃至更重要的实权位置,必是子仲兄囊中之物。有此官身护体,根基方算稍固。”
江浩点明了臧霸割据的事实和陶谦即将面临的困境,为糜竺指明了投资的方向和预期回报。
“第二策,未雨绸缪,外结强援。”
江浩屈下第二指,目光转向刘备,意有所指
“资助陶使君,锦上添花而已,其感念或有之,然分量几何?而资助玄德公”
“此乃雪中送炭,是在其微末之时、困顿之际的倾力相助。情义之重,非比寻常。
子仲兄若仅为寻常富户,有陶使君庇护或已足够。然糜家乃天下巨贾,树大招风。仅靠徐州内部一重保障,犹显单薄。
需知,鸡蛋不可尽放一篮。若能在徐州之外,再结下一路手握强兵、且重情重义之诸侯为奥援,形成内外呼应之势……
即便将来陶使君或其继任者,对糜家财富起了不该有的心思,也必会因忌惮你外有强援而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此乃狡兔三窟,互为犄角之策。”
江浩清晰地阐述了内外双重保障的必要性和“雪中送炭”的巨大价值。
“第三策,扬名立万,铸就贤名。”
江浩屈下第三指,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此策之关键,便在于‘天下’二字。
若浩赌约得胜,天下英雄齐聚讨董,此乃百年未有之盛事,亦是流芳千古之良机。
子仲兄若此时慷慨解囊,资助玄德公义军,玄德公必在诸侯会盟、万众瞩目之际,盛赞糜家之义举。”
江浩顿了顿,语出惊人
“浩更有一想,可在玄德公军中,树起两面特殊的大纛。其上以斗大金字,书一对联。”
众人皆是一愣,对联?旗上写对联?
江浩朗声道:“上联:糜氏倾囊助义师,讨董英名传四海;下联:竺君仗义捐家业,匡扶汉室耀千秋。横批:忠义流芳”
“将此旗立于军前,随大军征进。
试想,当十八路诸侯数十万大军云集,天下目光聚焦之际,此旗猎猎,金字闪耀。
‘糜子仲’三字随义军兵锋直指洛阳。此等‘贤名’,将不再是徐州一隅之誉,而是扬于四海,声震九州。
经此一事,‘糜子仲’三字,便是糜家一道无形的护身符。
天下皆知糜家乃忠义之门,资助讨董义士。日后无论何人想动糜家,都不得不顾忌这煌煌大义之名可能引发的天下非议。”
江浩描绘的景象极具冲击力,将商业资助巧妙转化为政治资本和道德护甲。
他最后总结道,目光炯炯地看着糜竺:
“三策并行,内有州郡要职护体,外有强援互为声援,上有天下大义道德加持。
子仲兄,如此,糜家可安否?其中要害关窍,子仲兄乃明达之人,当能了然于心。”
他为了拉拢糜竺的投资,可谓绞尽脑汁,将所能想到的、对糜竺有巨大吸引力的保障措施和未来收益,和盘托出。
没办法,现在刘备可不是徐州牧,也不是讨董之后名声在外的刘关张,而是一个小小县令,糜竺能投资个一两百万已经很多了。
今天发出的子弹,会分两次击中未来的糜竺。
一次是几天后的讨董矫诏,一次是明年陶谦的别驾从事。
明年陶谦为了平衡势力,壮大自己,果断给了糜竺一个别驾从事。
这是个地位高的虚职,脱离了陶谦便无法行使权力。
一旦这个职务得到验证,明年再找糜竺搞点钱用应该更简单,甚至于能让糜竺倾尽家财帮助刘备。
刘备眼中神采奕奕,如同星辰闪耀。
原来江浩兜兜转转,最终落点在于一个“双赢”。
既为糜家解了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也为己方争取到至关重要的资助。
这环环相扣的谋划,令他心潮澎湃。
简雍已是目瞪口呆,嘴巴微张,看着江浩的眼神充满了彻底的折服。
他心中暗下决心,今后在钱粮谋划上,绝不再与江浩争执,唯其马首是瞻。
“妙,妙,妙”
糜竺双眼放光,双手激动的发抖,连道三声妙,脸上再无半分犹疑,只剩下豁然开朗的激动和对江浩深深的敬佩。
“惟清兄所言,字字珠玑,句句切中要害。
三策并举,环环相扣,实乃安身立命、保族传家的金玉良言。竺茅塞顿开,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他转向刘备,郑重承诺:
“玄德公。若三日内,讨董矫诏果如惟清兄所料,传至平原,竺必竭尽所能,资助钱粮军械,助公成就讨贼大业。
此乃竺与惟清兄之约,亦是为糜家谋一条康庄大道。”
他顿了顿,心中那杆秤已经彻底倾斜,原本只想拿出一百万钱“试试水”的念头被彻底抛弃,一个全新的、足以表达他诚意的数字浮现脑海,一千万钱。
不为别的,就为江浩今日这番为他量身定做的“安家三策”和展现出的无双智谋。
这笔投资,值。
就江浩给的那副对联,低于一千万钱算他糜竺小气。
天呐,这要是成了,我糜竺名垂青史,且在文坛上也会有名气,毕竟只有诗句才能千年不朽,万人传颂。
“只是”
糜竺最后仍有一丝顾虑
“如此行事,会否开罪陶使君?毕竟竺根基仍在徐州……”
“子仲兄多虑了。”
江浩自信地接过话头
“陶使君非是气量狭窄、野心勃勃之辈。眼下徐州百废待兴,处处需钱粮支撑。
子仲兄既能大力资助州府,又能在讨董大业中为徐州赢得声望,更兼结交外援增强徐州潜在影响力。
在陶使君眼中,此乃忠义两全,增光桑梓之举。他只会更加倚重子仲兄。况且”
江浩看了一眼刘备,微笑道,
“浩观玄德公与陶使君,皆乃仁厚长者,性情相投,他日必有相见之期,定为莫逆挚友。”
“好好好”
糜竺心中最后一块石头落地,畅快大笑
“有惟清兄此言,竺再无后顾之忧。那便静候三日佳音。”
堂内气氛至此,终于云开雾散,一片和融。
糜竺与刘备执手相谈,情谊更笃。
江浩端起茶杯,轻轻吹散热气,目光平静地望向门外,仿佛已穿透时空,看到了那即将踏尘而来的信使马蹄。
糜成肃立一旁,看向江浩的眼神已从惊惧彻底转为敬畏。
一场关乎未来格局的“投资”,在江浩的“忽悠”下,已悄然落定。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