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龙小时候在大马路上见不到几辆汽车。无论马路上有什么样的汽车经过,孩子们都像行注目礼一样盯着它尾部冒着黑烟轰鸣着飞速超过一辆辆马车、牛车,扬起一阵尘土驶向远方。正是由于汽车是稀罕之物,才让人们对当时的那些汽车有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中国道路上的汽车,最牛的要数位于长春市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红旗牌轿车,那是国庆阅兵式上的检阅用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工业技术与制造水平;一汽还生产大鼻子的解放牌卡车,是陆上物资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隐蔽于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东风牌卡车,与一汽的解放牌卡车在中国载重汽车市场具有同样的重要地位;北京市汽车制造厂出产的bJ212轻型越野车,俗称北京吉普,通常为军绿色,是军用指挥车,也是很多地方干部出行的标准配车;上海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上海牌小轿车则作为公务用车和出租车。另外,还有从捷克进口的墨绿色嘎斯牌大客车,用于迎接外宾与接送参加欢迎表演的群众,常能看到列成一队的大嘎斯在马路上呼啸而过。然后还有一些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大小车辆。
中国汽车的发展起步较晚,速度较慢。直至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汽车工业突然进入发展快车道。亚龙恰逢其时地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汽车发展热潮中,他在汽车产业及之后进入的其它领域工作过程中,始终都密切关注着汽车产业发展动向。后来的一些公开信息充分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之迅猛。
1984年初,中国首家合资汽车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随后,一些知名的外国汽车品牌陆续敲开了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的大门,大众、雪铁龙、本田、丰田等厂商纷至沓来。这些合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汽车技术和高品质产品,助推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兴旺起来。
1986年的“七五”计划中写道:“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由此,中国大地掀起了汽车制造的大潮,以合资企业作为潮头,多地国营大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纷纷投入这股狂潮,各地政府也为本地造车企业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对造车的狂热,可以从吉利汽车创始人李先生那句被广为津津乐道的传言中可见一斑,他曾说:“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嘛”。
1978年,国内汽车产量才刚刚突破10万辆。彼时,还没有私家车的概念。大部分工人年平均工资才区区几百元,如果一名工人想买一辆价格最低为两万元的汽车,需要不吃不喝积攒一辈子,才有可能凑齐买一辆最便宜汽车的费用。
1992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国内汽车品牌如吉利、比亚迪等品牌迅猛开疆拓土。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了1800万辆。
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为2702万辆,占全球总量31.8%,产销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2023年,中国内地机动车有4.26亿辆,北京市与成都市汽车保有量均超过600万辆,绝大多数家庭已经有了汽车,有的家庭拥有不止一辆。当年中国汽车出口达52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了120万辆。
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也就是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过50%,超过燃油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北京,汽车产业布局:位于东三环的生产bJ212轻型越野车的北京汽车制造厂、生产发动机的北京内燃机厂、生产变速器的北京齿轮厂等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与提供配套零部件,并在东三环中路一带形成了汽车工业一条街。地处西三环内与“东三厂”遥相呼应的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bJ130轻型载货车。
亚龙在毕业后加入了一家汽车制造厂。这是一家有着六千多名员工的企业,曾是名列前茅的利税大户。
后来,亚龙觉得在进入企业之前的专业学习中所做准备并不够充分。汽车制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工程,在学校所学内容比较有限,不可能包含企业所有可能用到的汽车制造技术。
但是,回想那个时期的教学与实习,他才意识到,当时学校教学已经借鉴了多年后才被国人广为崇尚的德国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那是一所专为汽车产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学校成立不久,教材还不够成熟,但教师通常是从企业聘请来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能精湛的老师傅。学校建有实训车间,购置的设备都是当时接近最先进水平和达到最高品质的设备。学生们在工程师与老师傅的引领下,边学习边工作。
亚龙已有的数学、物理、力学等学科的良好基础为专业学习提供了方便,甚至其绘画技能也为制图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当别的同学还在为机械制图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时,亚龙已经帮他们画出立体视图,辅导他们培养透视感,或者用草稿纸折出工件模型,帮助他们看清每一侧的每个点、每条边、每个面,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汽车电器电控技术、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装配生产与管理、汽车装配工艺等课程的同时,仍然念念不忘找寻真龙的初心,没有心思去追求各学科的高分数。在课余时间,仍然前往书店搜寻心中目标的线索,只是,他现在更多地是前去王府井的新华书店,以及北京图书馆。那里真是书的海洋,知识的世界。
他还订阅了几本科学技术杂志,了解世界最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准备在进入工业领域后,可以更快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并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创新突破。就像上场前的跳高运动员那样,他在酝酿起跳前的力量。
第二十三难——少年之烦恼
在校学习时期,少年的心境如同破茧成蝶之前静心修炼时的内观,如旭日东升之前大地平静似水的宁静,也如同火山爆发前的沉寂,在焦灼中暗流涌动。
亚龙在默默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仍然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无止境的探索中。阅读了更多书籍,不仅有专业技术类和科技类书籍,也包括文学类书籍,《忏悔录》《红与黑》《悲惨世界》《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
让·雅克·卢梭在《忏悔录》中记录了自己五十年的生活之路,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概进行了自我剖析,对于所犯罪恶做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真心实意的忏悔,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人心世俗、社会发展趋向做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作品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性,具有强烈的启蒙作用。
卢梭坦诚自己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偷窃成瘾。他以沉重的心情忏悔自己的各种罪恶。正是因此,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身上崇高优雅与卑劣丑恶兼有,坚强和力量与软弱怯懦共存,秉持朴实真诚,有时又弄虚作假,坚持精神和道德之美,却无法杜绝某种市井无赖习气。作者令人敬畏与震撼地将自己赤裸裸的人性暴露于读者面前,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个人。
亚龙从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卢梭从来不曾把金钱看作多么方便的东西,认定金钱是烦恼的根源,与此同时,又认为,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有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等等。由此看来,金钱又不可或缺。这就是作为人的自我认知矛盾,对有些事情明知不对却仍然执迷不悟。人应该从这些矛盾中不断反思,吸取教训,避免将自己陷入泥潭。总之,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做一个问心无愧,内心明澈的好人。
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讲述了一位当时社会底层青年成长与毁灭的过程。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自幼聪颖超群,却一直怀才不遇,在等级固化、贫富差距分明的社会中渴望通过个人奋斗出人头地。在一连串的机缘巧合与勃勃雄心驱使之下,于连跟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与侯爵之女马蒂尔德相爱,在成为侯爵的“准女婿”,正要借机飞黄腾达之时报应接踵而至,于连因杀人罪,被判死刑。
在那个以地位与金钱为中心的社会里,阶级固化,底层人们只能以多捞一点儿生活费作为唯一的希望。于连的父亲为了钱,连儿子都可以不要:“只要有钱,你们当中谁不高兴有一个上断头台的儿子呢”;乞丐收容所所长从乞丐们的口粮里窃取大笔财产;市长一切行动的准则都围绕“带来收益”和金钱至上,抠门到在公开的捐款活动中金额垫底,妻子和于连有婚外情,他宁愿丧偶也不离婚,因为妻子会继承大笔遗产,生活中对他很有用,而且他找不到一个比她更合适的妻子。
此时的于连决意要靠个人奋斗突破阶层局限,仿佛成了一个无畏的英雄。在一个不讲规则的社会,那些不讲规则、没有人性的人可以爬得更快更高。于连经过内心的挣扎,做了不择手段向上攀爬的“坏事”,最后又冲动犯罪。他认罪的理由却很简单:“我犯了杀人罪,被公正地判决”——做错事就应该受到惩罚,认罪伏法,忠于自己的内心。
亚龙仿佛看到了人类社会几乎亘古未变的那些规则与个人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金钱那蜜糖与毒药并存的味道、地位那光辉和危机同在的处境、女人那多情与善变共存的魅惑。世上人心叵测,社会复杂多变,永远在逗弄着沉浮其中的可怜的人们。如若能做一个善始善终的普通人,则已实属难能可贵。
歌德所着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则是青年人必读书目之一。这本书体现了那个年代狂热突进的时代精神,向往和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德国和整个欧洲引起巨大震撼,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股强烈的维特热。
主人公维特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愁善感。他热爱优美壮丽的大自然,崇尚纯真的人性,同时才华横溢,追求个性解放和情感自由。义无反顾地反抗世俗和传统,追求纯真的爱情。他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在职场上频频受挫,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故事情节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激情和因受挫而无以排解的苦闷却让人感同身受。
主人公短暂而热情激荡的生命让亚龙感慨万千,也对其毅然决然的选择从这个世界消失而深深惋惜。无论如何,这对于维特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亚龙觉得,如果能够寻得自己心仪的另一半,两人共同探索人生,将会是莫大的幸福。
文学类书籍使亚龙获得了观察世界的更广阔视角,这使他想起来儿时缠着母亲买下那只望远镜的情景,他曾相信,望远镜可以使他看到更远的地方。现在,林林总总浩如烟海的书籍像一架架超级望远镜,无论多远的目标都可以向其对焦,都可以将其拉到近前看得清清楚楚,甚至可以动手解剖。
书籍还带来了知音。亚龙在学校图书馆看到同学郑斌,他身材魁梧,头顶直立的短发犹如一根根钢针,脸庞方正,鼻直口方,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正是亚龙小时候想要成为的那种具有男子汉大丈夫气概的样子。
聊起借阅的书籍,两人发现不约而同都读过了相同的一些书目,如《红与黑》《悲惨世界》《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喜欢龙LOONG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龙LOONG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