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初步修复的观测甲板上,王浩望着窗外依旧有些浑浊但已恢复平静的星空,心中百感交集。他们挺过了宇宙级的灾难,获得了宝贵的资源和知识,但同时也付出了牺牲,并且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信风”号在哪里?收割者何时会卷土重来?远方那个发出信号的文明,是敌是友?
一系列的问题,等待着答案。但这一次,王浩和他的“火种”舰队,不再是仓皇逃亡的难民。他们拥有了一个更加坚固的基地,更先进的科技雏形,以及一支在灾难中淬炼得更加坚韧的队伍。
文明的火焰,不仅没有熄灭,反而在潮汐的洗礼后,燃烧得更加纯粹、更加炽热。
“能量潮汐”的余威彻底消散,“庇护所”星系恢复了死寂般的平静,但这平静之下,是“火种”基地内如火如荼的重建浪潮。劫后余生的庆幸,迅速被紧迫的任务所取代。
王浩站在修复一新的中央指挥室内,巨大的全息星图再次明亮起来,尽管上面布满了代表受损传感器和未知区域的灰色区块。空气中弥漫着臭氧和焊接金属的气味,工程师们仍在抢修着最后的系统。
“报告总司令,基地主体结构稳定性确认,生命维持系统全面恢复。地下生态农场受损区域已完成隔离,剩余产能可保障基本供给。”后勤部长的声音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
“能源中心报告,‘赤辉晶’主矿脉活性稳定,新生成的超高纯度晶体的能量输出效率提升了300%!新型能源核心的适配工作已开始。”能源主管的声音则充满了兴奋。
潮汐带来的“馈赠”开始显现其价值。更高品质的“赤辉晶”意味着战舰的修复和升级速度将大大加快,更强大的护盾、更远的射程、更持久的续航将成为可能。苏婉博士的团队已经着手设计基于新能量源的一代舰载武器系统原型。
然而,伤亡统计报告也让气氛沉重。北翼坍塌区确认有二十七名官兵遇难,另有十余人重伤。基地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追悼仪式。王浩亲自为每一位牺牲者致悼词,他们的名字被刻在了基地核心纪念碑上。悲伤化为了更坚定的力量,活着的人深知,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基地的复苏能力超出了预期。在“赤辉晶”能源和新材料的支持下,受损的舰船以惊人的速度被修复,甚至新一代的“镇岳-II”型重巡洋舰的首舰——“泰山”号,也在深层船坞中完成了龙骨铺设,开始了模块化组装。文明的韧性,在创伤后展现得淋漓尽致。
内部稳定后,最紧迫的任务就是重新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尤其是寻找失联的“信风”号特遣队。
强大的定向通讯信号持续不断地向“信风”号预定的航向区域发射,基地所有能调动的深空探测阵列全部对准了那个方向,试图捕捉任何微弱的回应。每一天的静默,都让指挥中心的气氛凝重一分。
“信风”号承载的不仅是船员的生命,更是“火种”舰队打破孤立、寻找盟友的关键希望。他们的命运,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在持续呼叫的第七天,转机终于出现。一个极其微弱、断断续续的信号被基地最灵敏的阵列捕捉到!信号经过复杂的解码和放大后,确认是“信风”号的紧急求救信标!信号源的位置,距离预定航线有相当大的偏离,且处于一个强引力干扰区域。
“他们还活着!”通讯官激动地报告。
王浩立刻下令:“立刻分析信号源周边星域环境!组织救援舰队!‘龙魂’号准备出航,我亲自带队!”
救援行动刻不容缓,但也充满风险。“信风”号偏离航向,意味着他们可能遭遇了不测;强引力干扰区域航行危险极大;更重要的是,潮汐刚过,外界情况不明,收割者的动向依然是未知数。
经过紧张的准备,一支由修复完毕的“龙魂”号战列巡洋舰为旗舰,两艘“镇岳”级重巡和四艘“戮影-II”型驱逐舰组成的救援舰队,悄然驶离“庇护所”地下船坞,再次进入危机四伏的星海。这是潮汐过后,“火种”舰队的第一次主动出击。
救援舰队沿着求救信号的方向,谨慎地航行。沿途的景象触目惊心:潮汐过后,空间结构依然不稳定,随处可见扭曲的光线和诡异的引力涟漪,一些小型天体轨道混乱,甚至发生了碰撞。宇宙的创伤,远未愈合。
经过数日的航行,舰队抵达了信号源所在的星域——一个被称为“破碎星环”的异常区域。这里原本是一个双星系统,但潮汐的恐怖力量似乎加剧了其不稳定,导致大量行星碎片和星尘形成了一个巨大而混乱的环带,引力场极其复杂。
“信风”号的求救信号正是从环带深处传来。
“龙魂”号率领舰队,如同小心翼翼的巨鲸游入暗礁区,利用强大的传感器和灵活的机动性,在密集的碎片带中穿梭。不时有高速飞驰的岩石撞击在护盾上,激起阵阵涟漪。
终于,在环带中心相对平静的区域,侦察机发现了“信风”号!它静静地悬浮在那里,舰体多处受损,引擎熄火,只有微弱的应急灯光在闪烁。令人震惊的是,在“信风”号不远处,竟然还有一艘风格迥异的陌生舰船!
那艘船造型优雅,线条流畅,通体散发着柔和的银白色光芒,与人类、星灵或收割者的风格都截然不同。它似乎也受到了损伤,但与“信风”号保持着一段安全的距离。
“扫描陌生舰船!提高警惕!救援艇准备出发,优先营救‘信风’号船员!”王浩下令,心中充满了疑问和警惕。
救援行动迅速展开。当救援队登上“信风”号时,发现大部分船员因生命维持系统能量耗尽而处于休眠状态,舰体结构受损但未解体,林默舰长和主要军官则坚守在舰桥,已是强弩之末。
林默上校被救回“龙魂”号后,向王浩汇报了惊人的经历:他们确实找到了信号源——一个位于偏远星系的、似乎早已废弃的古代文明中转站。但在返航途中,他们遭遇了潮汐的边缘效应,被迫进行紧急跃迁,误入了“破碎星环”,并与一艘同样在此避险的、自称来自“星海共同体”的探索船相遇。双方在最初的警惕后,进行了有限的、艰难的沟通。就在初步建立联系时,潮汐的剧烈扰动导致两船双双受损,被困于此。
“星海共同体”?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文明!王浩的目光投向了星图上那艘银白色的陌生舰船。这个发现,比找到“信风”号本身,意义可能更加重大。
如何处理与这个未知文明的接触,成为了摆在王浩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谨慎地救援后分离,还是尝试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在确保“信风”号船员安全后,王浩决定冒险一试。他命令救援舰队保持戒备,然后通过“龙魂”号的通用通讯频道,尝试向那艘银白色舰船发送了一段包含基本数学常数和和平意向的友好信息。
等待是漫长的。几分钟后,对方回复了!使用的是一种结构复杂但逻辑清晰的语言,通过“龙魂”号强大的翻译系统,信息被破译出来:
“向未知的旅者致意。感谢你们的出现。我们是星海共同体第七探索舰队的‘远航者’号。我们因宇宙风暴(指能量潮汐)受困于此。我们寻求和平与交流。”
沟通的大门,就这样打开了。
随后的交流谨慎而富有成效。王浩方面表明了“火种”舰队(以龙国文明为代表)的身份和逃亡者的处境,隐晦地提到了强大的外部威胁(未直接点明收割者)。而“远航者”号的指挥官,一位自称艾隆的指挥官,则透露“星海共同体”是一个由多个智慧文明组成的、致力于和平探索与知识共享的松散联盟,他们也是在探索途中遭遇了“宇宙风暴”。
双方交换了部分基础的、不涉及核心机密的文化、历史和科技信息。王浩得知,“星海共同体”的科技水平相当高,尤其在超光速航行和生态维生领域,但其军事色彩似乎不浓。艾隆指挥官对“火种”舰队能在如此灾难中幸存并保持强大组织度表示敬佩,并提出了一个建议:是否可以一同前往附近一个相对安全的星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甚至……探讨合作的可能性?
一个巨大的抉择摆在王浩面前。这是一个机遇,可以找到强大的盟友;但也是一个风险,可能暴露“庇护所”的位置,引狼入室。
经过与林默、苏婉、塔萨达尔等人的紧急磋商,王浩做出了决定:接受艾隆的提议,但将初次深入接触的地点,定在一个远离“庇护所”的中立星域。他派出两艘驱逐舰护送受损的“远航者”号,而“龙魂”号主力则带着“信风”号先行返回基地。
喜欢家族之星际指挥官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家族之星际指挥官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