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揣着干麦叶回三清庙村时,天刚蒙蒙亮,老槐树下的遗址还沾着晨露 —— 昨晚撒的麦种已经冒出半寸芽,芽尖的淡青纹比白天更亮,像裹了层晨雾的暖光。他蹲下来轻轻拨弄芽尖,指尖刚碰到青纹,就听见身后传来轻响:是压在残碑旁的瓦当残片,正顺着晨露往麦芽方向挪,片上的麦浪纹刚好和芽尖的青纹拼在一起,像块完整的 “地脉符”。
“这是把去年的劲都接上了啊!” 老支书摸出兜里的干麦叶(三叔公给的去年麦种长的),刚放在麦芽旁,干叶的淡银纹就和青纹、麦浪纹缠在一起,泛出的暖光把老槐树的根都照得亮了些 —— 树根旁的土缝里,竟冒出几粒泛银的旧麦种,是去年换种时不小心掉的,现在也跟着新麦芽晃,像在说 “我也在,没落下”。
他赶紧掏出手机,给三叔公发了段视频:晨雾里,新麦芽、旧麦种、瓦当残片围着残碑转,光纹拼成的 “地脉符” 在碑上晃。配文:“老叔你看!去年的旧麦种也冒头了,跟新麦芽凑一块,光纹都能拼上 —— 哪是重复?是旧的没走,新的来了,一起护着地!”
三叔公在麦场刚把青铜铃挂好,看见视频就笑了,把手机举给王婶看:“你看这老支书,还在担心重复!去年的麦种没丢,今年的麦芽接上,瓦当还帮着拼符,这是地脉在说‘旧的劲要续,新的劲要加’,不是重复,是叠劲!”
王婶指着视频里的 “地脉符”:“这符的纹,跟地球篇里写的‘江原地脉符’一模一样!当时只写了符的样子,没说在哪能找着,现在在三清庙遗址拼出来了 —— 是给旧章补了‘实景’,给新章添了‘根由’,读者看了只会说‘原来符是这么来的’,哪会觉得重复?”
木星登陆舱里,张叙舟刚点开这段视频,便携盒里的绿苗就突然往屏幕方向凑,芽尖的青纹和视频里的 “地脉符” 共振,文档里自动冒出行字:“旧麦承脉,新芽续劲;三清遗址符,乃江原脉符之根 —— 旧章述符形,新章显符源,非为重复,实为脉源相证。”
“你看‘它’说得多透!” 苏星潼把文档转向屏幕,让三叔公和老支书能看见,“地球篇提脉符,是让大家先认‘护地脉的标记’;现在遗址拼出符源,是让大家知道‘这标记从哪来’—— 就像先见麦穗,再见麦根,都是一回事,哪算重复?是把事说全了。”
护江 App 的评论区里,有老读者晒出地球篇的截图 —— 是第 2876 章里 “江原地脉符” 的手绘稿,旁边配着新章里遗址 “地脉符” 的实拍图,配文:“对比看!脉符的纹路一模一样!之前只知道是护地脉的,现在才知道是三清庙遗址传下来的,这是伏笔回收,不是重复!” 下面跟着一串 “原来如此” 的回复,还有人画了 “脉符传承线”:从三清庙遗址→江原护江→星河麦芽,线旁标着 “一脉相承”。
老支书看着评论,突然拍了下大腿:“你看读者都明白!他们没觉得是重复,反而觉得‘作者(地脉)早把线埋好了’!去年提麦好,今年找遗址;之前画脉符,现在显符源,一步一步跟着地脉走,走的都是顺道,没绕回头路。”
三叔公把手机架在残碑旁,让老支书能看见麦场的景象:带青纹的麦芽正对着屏幕晃,青铜铃的铃音顺着视频传过去,老槐树下的麦芽竟跟着铃音跳了跳,“地脉符” 的光更亮了。“你听这铃音,去年换麦种时我也摇过,当时你说‘这铃音跟咱村的庙铃像’,现在才知道,是两拨铃音本来就同属地脉劲 —— 之前提铃音像,是伏笔;现在铃音共振,是填坑,哪算重复?”
老支书突然想起去年换麦种时带的庙铃残片(从遗址捡的,当时以为是普通铜片),赶紧从家里拿来,刚放在麦芽旁,残片就和青铜铃的声共振,泛出淡青的光 —— 和视频里麦场青铜铃的光色一模一样。“你看!去年的铜片,今年的铃音,现在的麦芽,都连在一块了!” 他举着残片对着屏幕,“这不是重复提旧事,是把旧事里的物、现在的劲,都串成了串,比单说一件事更暖、更实。”
木星的护江力仪表盘轻轻跳了下,从
点涨到
点,备注是 “三清遗址脉符激活江原脉线,旧脉新劲叠加,增益 10 点”—— 比往常多了 5 点,是旧脉(遗址、旧麦种)和新劲(新麦芽、银珠)叠加的效果。苏星潼指着备注笑:“地脉都用增益证明了!旧的劲没浪费,新的劲没白加,叠在一起更有力,这哪是重复?是增效!”
老支书蹲在老槐树下,看着麦芽、旧麦种、瓦当、庙铃残片围着残碑转,光纹拼成的 “地脉符” 在晨雾里晃,突然觉得 “重复” 是个虚劲 —— 只要跟着地脉走,跟着灵物的劲走,旧的事是新的根,新的事是旧的续,像麦种年年种、麦浪年年晃,不是重复,是传承,是暖劲的延续。
文档里的最后一行字,在晨雾散时慢慢显出来:“旧痕非复,新芽承脉;地脉不语,只把暖痕续。” 三叔公看着屏幕里的文字,摸了摸麦场的麦芽,知道这故事还会接着续 —— 旧的伏笔会慢慢填,新的脉线会慢慢牵,没有重复的虚劲,只有顺劲的暖,像老槐树下的麦芽,踩着去年的旧麦种,长出今年的新暖痕,一步一步,都扎实得很。
喜欢岷江神工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岷江神工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