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公正对着青铜铃的青鳞纹出神,麦场入口突然传来脚步声 —— 是三清庙村的老支书,怀里抱着块半人高的残碑,碑角还沾着新鲜的黄土,老远就喊:“老叔!三清庙的遗址找着了!这碑上的纹,跟你们麦种上的光一模一样!”
三叔公赶紧迎上去,残碑刚放在麦堆旁,麦堆里带青纹的麦芽就突然亮了,芽尖的淡青纹对着碑面晃,把碑上模糊的刻痕照得清晰 —— 不是普通的庙碑纹路,是绕着碑身的麦浪纹,浪尖还缀着小小的 “三清” 二字,字缝里藏着点淡银,和银麦粒的光色不差分毫。“我的娘嘞!” 他伸手摸碑面,指尖刚碰到麦浪纹,就觉得一股暖劲顺着指尖往胳膊走,和攥着秦俑残片时的劲一模一样,“这哪是普通庙碑,是地脉的‘记功碑’啊!记着三清庙护村护麦的事!”
老支书抹了把汗,从兜里掏出片瓦当残片:“遗址在村东头的老槐树下,挖出来时,这瓦当就压在碑旁,上面也有麦浪纹,还沾着点淡青 —— 跟你们说的斩蛇亭青金鳞的色儿像不像?” 他把瓦当凑到麦芽旁,瓦当的淡青和麦芽的青纹立刻缠在一起,泛出层暖光,把麦场的石磨都照得亮了些。
王婶突然想起去年三清庙村来换麦种的事:“当时他们村的人说,老槐树下的麦长得特别好,旱天不枯,涝天不烂,原来底下是庙的遗址!是地脉借着庙的气,护着地里的麦,跟沛县斩蛇亭护着沛县的麦一个理!”
张叙舟的视频通话刚好打进来,屏幕里的便携盒旁,绿苗的芽尖竟映出了三清庙的轮廓(是遗址的样子,老槐树下立着残碑),文档里自动冒出行字:“三清庙遗址为江原地脉分支节点,碑载‘麦护村、庙护脉’,与沛地蛇鳞、星河麦芽同属地脉护善体系 —— 脉线归位,无有旁支。”
“老支书!您看!” 张叙舟把屏幕转向残碑的方向,绿苗映出的轮廓和老支书怀里的残碑,连碑上麦浪纹的弧度都一样,“绿苗自己把遗址的影映出来了,文档还写了‘脉线归位’—— 这哪是打乱线,是之前丢的地脉分支找着了,咱们的护江故事更全了!”
老支书凑到屏幕前,看着绿苗旁的遗址影,又摸了摸怀里的残碑,突然红了眼:“村里老一辈总说‘三清庙没丢,是藏在地底下护着咱’,现在才算真信了!这碑、这瓦当、这麦种的光,都是庙在跟咱说‘我在呢,还在护着咱的地、咱的麦’!”
三叔公把残碑往麦堆旁挪了挪,让麦芽的光多照照碑上的字:“你看这碑上的‘麦护村、庙护脉’,跟咱现在护江的事多像!庙护着地脉,麦护着村民,咱护着江、护着星河地脉,都是‘护’字牵头,都是地脉的真劲 —— 这遗址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地脉等咱们找着麦种的灵、蛇鳞的劲,才让咱们挖着,好把分支的脉线接上,让护江的劲更足。”
护江 App 的评论区里,三清庙村的读者发了段遗址挖掘的视频:老槐树下,村民正小心翼翼地清理残碑周围的土,土块里混着几粒泛银的麦种(跟三江平原的银麦粒一样),还有片小小的淡青瓦当碎块。配文:“挖的时候,麦种自己往残碑旁聚,瓦当碎块还泛着暖光 —— 原来庙和麦早就认了,就等咱们把它们的故事接上!”
苏星潼在屏幕那头指着文档里的新文字:“你们看,‘它’又补了!‘三清庙脉气沉睡百年,待麦芽银珠劲至方醒,今与沛地、星河脉气连,成 “地脉护善三角”’—— 这是把地球的地脉节点都串起来了,木星的护江事有了地球的根,更稳了!”
三叔公让老支书把残碑立在麦场的木架旁(和青铜铃对着),碑上的麦浪纹刚好和木架上的麦浪布包呼应,麦芽的光、青鳞的气、碑的暖劲缠在一起,往江的方向飘 —— 和之前沛县斩蛇亭飘来的青气、木星飘来的银珠光,汇成了股更粗的地脉线。“你看这线,多粗!” 他笑着说,“之前是单股的麦种线,现在加了蛇鳞线、三清庙线,成了三股拧在一起的绳,更牢了,哪会乱?”
老支书要回村时,三叔公抓了把带青纹的麦种给他:“把这麦种撒在遗址的老槐树下,让麦跟庙的脉气接上,跟咱的麦场、跟沛县的亭、跟木星的芽,都连起来 —— 以后三清庙村的麦,肯定长得更好,地脉的劲也更顺。”
老支书接过麦种,刚揣进兜里,就觉得兜里暖乎乎的,像揣了块小暖炉:“我这就回去撒!让咱村的庙、咱村的麦,也跟着护江的事,跟着千年的地脉劲,一起活起来!”
夕阳落尽时,三清庙遗址的老槐树下,老支书撒下的麦种已经冒了点嫩白芽,芽尖也带着淡青纹 —— 和三江平原的麦芽、木星的绿苗,晃着同频的暖光。三叔公站在麦场的残碑旁,看着江面上飘着的三股地脉气(麦浪银、蛇鳞青、庙碑暖),突然明白:故事线从来不是 “我们规划的线”,是地脉藏在遗址、藏在灵物、藏在老百姓心里的 “根线”,只要找着这些根,把它们牵起来,故事就会自己顺着根长,长出来的都是带着真心、带着传承的暖章节,乱不了,也不会错。
木星登陆舱的文档里,最后一行字在星光下慢慢显出来:“三清归位,三脉连星;护江之路,根脉长青。”
喜欢岷江神工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岷江神工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