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毛峰茶园的能量监测屏突然像被蒙上雾凇,青金色的星脉能在叶片表面凝成珠,却穿不透叶绿素层,转化效率曲线像疯长的野草,在 17% 的区间里剧烈波动。张叙舟盯着护江力的数字 ——,比峰值骤降 150 点,a 星工程师正往茶苗根部注射基因编辑液,绿色的液体刚渗入土壤,新抽的芽尖就蜷成了褐色的卷。“必须改造光吸收基因!” 工程师的机械臂砸向光谱调节器,“这是宇宙级光合优化技术,你们的竹帘遮阴能让叶子认星脉能?”
安徽茶农梅占春背着竹篓走进来,篓里装着卷竹篾编的遮阳帘。“后生仔,你看这茶苗,” 老人掀开帘角露出半阴半阳的茶丛,“强光时得遮三成,弱光时得透七成 —— 哪能像你这样用激光硬照?” 他摘下片老叶对着阳光照,叶肉里的脉络像张精巧的网,“咱老辈说‘一叶承露,两叶抱阳’,叶绿素认的是自然光的性子,你这星脉能太烈,得筛筛才能用。”
张叙舟的银簪突然发烫,簪尖投射的光谱图里,星脉能的峰值波长(730 纳米)与叶绿素的吸收峰(680 纳米)像错开的齿轮,怎么也咬不上。梅占春却将竹帘挂在节点上方,帘上的竹篾间距(0.73 毫米)正好能滤掉过量的强光,只留下漫射光:“上午 9 到 11 点,遮光率 37%,这时候的光最合叶子的胃口。” 他用手指捻了捻帘上的露水,水珠折射出的光谱竟与叶绿素的吸收峰完美重合。
“这是经验主义!”ζ 工程师的监测仪疯狂报警,屏幕上 “转化效率波动 17%” 的红色警告刺得人眼疼。但梅占春此刻正用竹帘在茶园围出扇形区,每个区域的遮光率按 “七档调节”(从 17% 到 73%),像给茶苗搭了个光的台阶。“你看这叶背的绒毛,” 老人指着最亮区的茶芽,“绒毛竖起来就是光太足,趴下就是光不够 —— 比你那仪器会说话。”
张叙舟让银簪刺入叶片,分子结构图突然亮起:在 37% 遮光率下,叶绿素 a 的活性提升 53%,类胡萝卜素像个转换器,把星脉能的多余波长 “翻译” 成叶子能吃的能量。梅占春此刻正烧着铁锅演示杀青:“220c炒出的茶香最足,就像给能量定个性,高了焦,低了散。” 他把炒好的茶叶贴近节点,青金色的能量流立刻顺着叶脉爬,效率计跳成了 47%。
a 星按 “全光谱强制吸收” 改造的聚光板刚架起来,茶苗就成片蔫了 —— 过量的星脉能让叶片像被烫伤的皮肤,边缘卷成焦黑的波浪,护江力跌至 。梅占春却往竹帘上喷水:“傻孩子,光要暖,不要烫。” 水珠在帘上凝成水膜,将星脉能折射成柔和的光斑,银簪显示此刻的光强波动从 17% 缩至 7%,叶绿素像喝饱水的海绵,疯狂吞咽着能量。
当第一缕阳光穿过竹帘的瞬间,奇迹发生了:漫射光在叶肉里织成淡金色的网,星脉能的波长被 “筛” 成 680 纳米的完美波段,转化效率的数字像春茶抽芽般疯长:47%→50%→53%!护江力像被茶汤托着似的猛蹿:→→。更惊人的是 “昼夜节律”—— 竹帘会随日照自动调节,清晨透光 73% 唤醒叶片,正午遮光 37% 防灼伤,比任何智能系统都精准。
善念值的光点在穹顶凝成茶丛的形状,各地茶农传来的 “光照口诀” 在能量流中闪烁:龙井的 “三分阳七分雾”、普洱的 “漫射穿叶缝”、铁观音的 “午时遮半阳”。梅占春用杀青锅改造的能量稳定器,控温精度竟达 ±0.73c,他笑着说:“老祖宗炒茶的火候,原是给能量定温的规矩。”
ζ 工程师的机械臂僵在半空,数据库显示竹帘调节法的稳定性是基因编辑的 7.3 倍,而梅占春用来测光强的茶枝(刚好 7 片叶),每片叶的含水量都能对应星脉能的强度。老人此刻正给新抽的茶芽系上红绳:“记住了,植物认的不是光的强,是光的情 —— 就像咱待客人,热乎过头了也招嫌。”
张叙舟摸着掌心发烫的银簪,突然读懂了梅占春家传《茶谱》里的话:“茶性喜阴,光需借帘;星能虽烈,柔则通脉。” 控制中心的地砖上,竹帘的光影与叶绿素吸收光谱叠成幅活的图,那些看似简单的遮阴技法,原是给星脉能 “量体裁衣” 的密码。而 a 星工程师的终端里,自动下载的 “光合调控参数” 标着:“源自黄山毛峰茶园,清代《茶林须知》载‘竹帘七档调光诀’”。
喜欢岷江神工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岷江神工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