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文化之争,报纸舆论新战场
《乾朝新民典》在推。
公告栏前,百姓围识字先生,听 “财产权”“平等继承”;
州府外贴满解读海报,卖豆腐的王老汉都知,豆腐坊能传女儿。
科举改革在深。
汴梁国立学院考场外,考生多捧算术、格物课本。
过去只考经史,如今加两门,翰林院老学士都得问格物院 “勾股定理”。
但新旧思想碰撞,没停。
朝堂上,官员为 “推不推电灯” 吵;
乡野间,老秀才见电线杆就叹 “坏风水”。
碰撞从议事厅,蔓延到汴梁街头、茶馆,甚至百姓饭桌。
汴梁城。
朱雀大街东段,上月开了三家报房。
木招牌写着 “新民”“民声”“文汇”,报童穿青褂喊:
“看报!《新民报》说飞天场出新飞机!《民声报》曝水渠修好了!”
这一切,离不开林烨默许 —— 甚至暗推。
半个月前,他召墨衡,递图纸:“活字印刷机,多造几台,低价租给办报的。”
墨衡疑:“民间办报,乱说话咋办?”
林烨笑:“有争论才好。新政好不好,得百姓看、士子辩。报纸就是让他们说话的地。”
如今,报纸像春笋冒。
《民声报》靠江南商人,要反映工坊诉求;
《新民报》是国立学院秀才办的,主编张秀才格物院出身,满脑子 “革新”;
《文汇报》靠前朝老臣,主编李老先生是退休翰林,带群守旧士子。
《新民报》先火。
报房外天天排队,买报的多是年轻士子、工匠、学生。
头版常登 “乾鸢飞天”“电网通北境”。
“乾鸢二号” 试飞成功,它用整版,附手绘飞机图:“铁鸟飞天,乾朝进飞天时代!”
张秀才写文章带劲,《论电机之利》里说:
“铁鸟飞靠内燃机,铜线传电靠发电机,不是妖术!北境用电炼钢,效率翻六倍;汴梁用电纺布,百姓穿得暖。这是乾朝之幸,文明之光!”
文章刊出,《新民报》卖断货,连皇宫太监都托人买,想看看 “飞机长啥样”。
《民声报》不一样。
不聊 “飞天”“电网”,专盯民生吏治。
头版少赞歌,多百姓烦心事。
昨天写 “城南水渠堵,淹菜田,官府三天不修”,附菜农站烂菜地插画;
今天登 “城东工坊扣工钱,掌柜找地痞吓人”,把工坊名、掌柜姓写清。
主编周达,乡下教过书,懂百姓苦:“报纸不给官员看,给百姓。有冤屈、诉求,就替他们说。”
有次,《民声报》曝 “汴梁小吏收好处费才办户籍”。
隔天,府尹亲自去报房道歉,革了小吏,请周达监督。
这事传开,《民声报》销量涨更快。
商人看它,怕官府 “乱收费”;
百姓看它,盼烦心事被 “说出去”;
卖菜大妈买菜前都买,跟邻居一起看,说 “有报替老百姓说话”。
《文汇报》在城西老街区,客人多是长衫老士子、退休官员。
李老先生七十多,头发全白,还天天写社论。
文章满是 “守传统、尊祖宗”。
见电灯,说 “夜里该黑,点电灯违天意”;
见铁路,说 “铁轨压地断龙脉”。
新政有进展,它就登李老先生文章,呼 “回归传统,守祖宗法”。
有次,他写:“科举选官靠经史,加算术、格物,士子丢‘仁义礼智信’,以后官员成工匠,咋治国?”
这话戳中老士子,纷纷写信支持,《文汇报》开 “读者来信” 专栏,登信论 “守传统”。
报纸一现,思想交锋立马公开。
烈得像泼油的火,一点就燃。
《新民报》头版赞电网、铁路 “文明之光,利国利民”,附北境工业区照片 —— 钢水流,电机转,工人笑。
隔天,《文汇报》登李老先生《论电机铁轨之害》:
“电机轰鸣扰清静、坏风水;铁轨像铁蛇,断龙脉,恐招天谴!”
他还引《风水要义》:“动土破脉有灾。秦始皇修长城破龙脉,秦二世亡;乾朝修铁轨、立电杆,恐重蹈覆辙!”
文章刊出,汴梁茶馆立马分两派。
老士子拍桌:“李老先生说得对!龙脉不能断,要遭灾!”
年轻士子驳:“秦亡是暴政,跟长城无关!北境通电网,炼钢快,百姓用好钢材,是好事!”
两派吵得面红,茶馆老板只能添茶:“别吵,慢慢说。”
张秀才见文章,气得拍桌,熬夜写反驳。
隔天,《新民报》头版登《驳 “风水龙脉论”》:
“风水龙脉是虚的!上古没电灯铁路,百姓还挨饿;如今电网通,北境炼钢效率翻六倍,铁器降价,农夫买好犁;铁路通,南粮北运快三倍,去年北方雪灾,靠铁路运粮,没饿死一个!百姓吃饱穿暖用好,这才是真福泽,比龙脉有用!”
文后附两张照片:北境农夫用新铁器耕地,铁路火车运粮,粮袋堆成山。
争论更烈。
有人拿《新民报》找张秀才,要 “一起赞新政”;
也有人拿《文汇报》找李老先生,要 “反驳革新派”。
汴梁茶馆、酒肆,天天有人捧报讨论。
“悦来茶馆” 上午聚士子,老的穿长衫念《文汇报》,年轻的穿短褂念《新民报》,时不时吵。
有次,老士子说:“传统不能丢!没经史,百姓没规矩!”
年轻士子驳:“没格物,百姓没电灯、火车!你用的茶杯,还是工坊电机做的,守传统只能用土碗!”
老士子哑口,端杯喝闷茶。
商人更关心《民声报》。
“恒昌布庄” 王掌柜,每天让伙计买,看 “调不调布税”“招不招工”。
上次《民声报》曝 “粮仓漏雨,官府没修”,他派人去看,发现官府很快修了,笑:“报纸真有用,能盯官府办事。”
卖菜张大妈,卖完菜就买《民声报》,让邻居念。
上次报上登 “水渠堵”,她说:“我家在城南,菜田淹了,报上说了,官府肯定修!”
没过几天,水渠真修好了,她逢人就夸:“《民声报》管用!”
报纸销量,一天比一天高。
“新民报房” 掌柜说,每天卖两千份,比上月多一倍;
“民声报房” 报童说,有时上午就卖完,得加印。
这一切,林烨都看在眼里。
御书房案上,三份报摆整齐,他每天处理完奏折,抽半个时辰看,还会圈画。
见《新民报》赞电网、飞机,嘴角勾下,写 “继续鼓励,让更多人知格物利”;
见《文汇报》忧 “龙脉”“科举”,也不恼,淡淡一笑,写 “允许争论,不干预”;
见《民声报》曝贪腐、漏雨,就叫太监找奏折核对,属实就让部门解决。
但他从不多说,不直接干预。
只有一次,风闻使报:“有人想在《文汇报》登文章,说‘新政是妖术,用电机会亡乾朝’,还想煽百姓拆电线杆。”
林烨正看《新民报》,放下纸,语气平:“风闻使介入,稿子别登。查挑事的,按律办,别声张,别让百姓知是朕干的。”
风闻使查了,是几个不满科举改革的旧官 —— 怕加考算术、格物断子弟路,想煽百姓阻新政。
最后,官被革,贬去偏远州府,《文汇报》没提,百姓只知 “骂新政的稿没登”。
林烨要的,从不是鸦雀无声的舆论。
是规则内的活跃,公开的碰撞。
新政好不好,不能只官员说。
要百姓看:电网通了,日子是不是好;铁路通了,出行是不是便;科举改了,寒门是不是有机会。
要士子辩:传统与革新啥关系,经史与格物啥价值,辩出适合乾朝的路。
这片舆论战场,意义远超 “看报”。
是《新民典》的试金石 —— 百姓愿读解读、论 “财产权”,说明它真进了百姓心;
是引导思潮的工具 ——《新民报》讲格物好,《民声报》讲民生重,观念慢慢入心,更多人懂新政、支持新政。
这天午后。
汴梁飘细雨,御书房窗开,能闻桂香。
林烨翻今天的报。
《新民报》头版登 “飞天场学员首飞成”,附手绘:穿蓝飞行服的学员驾 “乾鸢二号”,下面人欢呼。张秀才写:“过不久,乾朝飞机能守疆土,敌人不敢从空中来!”
《文汇报》没提 “龙脉”,论 “科举加算术,丢不丢经史根本”。李老先生文里少了尖锐,多了理性:“经史是治国本,不能丢;格物能强国,也不能废。或许科举分两科,一科经史,一科格物,让不同人都能效力。”
《民声报》头版曝 “城西粮仓漏雨,官府已修”,附照片:粮仓换了新瓦,管事跟工匠道谢。周达写:“官府及时解决百姓事,才是好官府。《民声报》会继续盯。”
林烨放下报,望窗外。
细雨里,行人捧报走;“悦来茶馆” 外,报童还在喊;朱雀大街报房里,工匠用活字印刷机印明天的报。
他知。
这场文化之争,不会快结束。
老士子守传统,年轻士子盼革新,百姓关民生,这些还会在报上撞、论。
但只要在规则内,思想自由碰。
让百姓敢说,士子敢辩,新政在讨论中完善。
乾朝未来,定会朝更亮的方向走。
这片舆论战场,不会是 “乱说话的地”。
它终将成乾朝革新路上,最实的 “思想基石”—— 让新政扎根百姓心,让革新观念传遍乾朝每寸土。
雨渐停,阳光透云层,照在报上。
林烨拿起《新民报》,看 “乾鸢二号” 的图,嘴角笑了。
他仿佛见,几年后,乾朝天空有更多飞机飞;大地有更多铁路、电网;百姓过更富足、有尊严的生活。
而这一切的起点,或许就是今天,这片小小的舆论战场。
《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才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才小说!
喜欢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