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基地在表面的平静下,正经历着一场缓慢而深刻的蜕变。工坊的敲打声与实验室的嗡鸣成为了新的背景音,而陈远则在身体逐渐康复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向了基地制度的完善与人才的发掘。
他深知,仅靠少数几个核心成员,无法承载一个文明的重建。那些来自“记录者”的知识,必须找到合适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
这日午后,陈远在苏婉儿的陪同下,缓步走向基地边缘新开辟的“研习区”。这里由几个相连的仓库改造而成,原本堆积的杂物被清空,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木制桌椅和几块用废弃金属板打磨成的“黑板”。
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墨香——那是用变异植物的汁液混合炭粉制成的简易墨水。二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居民正坐在桌前,专注地听着站在前方的李明讲解基础的能量传导原理。他们中有年轻的守卫队员,有负责维护设备的工匠,甚至还有两个在厨房帮工、却对机械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少年。
“……所以,能量在非超导介质中传输,必然存在损耗。而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找到一种方法,将这种损耗降低到现有水平的百分之七十以下。”李明的声音带着一种罕见的耐心,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回路图,标注出几个关键节点。
看到陈远和苏婉儿进来,学员们纷纷起身示意,眼神中带着敬畏与感激。是陈远力排众议,推动了这项“基础普及计划”,让这些原本可能一辈子与知识无缘的人,获得了触碰未来的机会。
“继续,不用管我们。”陈远摆了摆手,和苏婉儿在角落坐下。
他仔细观察着这些学员。有的人眼神迷茫,显然被那些抽象的概念难住;有的人则目光炯炯,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比划着;那两个少年更是伸长了脖子,生怕漏掉一个字。
“王珂,你来说说,如果在这个节点增加一个缓冲电容,会有什么效果?”李明点了一个年轻人的名字。那是守卫队的一名小队长,平时沉默寡言,却在之前的机械维修中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王珂有些紧张地站起来,结结巴巴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虽然用词稚嫩,思路却清晰正确。
李明点了点头,补充了几个专业术语,并鼓励道:“想法很好!下次可以尝试用更定量的方式思考。”
陈远默默地看着这一幕。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不是揠苗助长,而是搭建一个阶梯,让有潜力的人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攀登。
离开研习区,他们又来到了工坊。这里的气氛更加火热。李德林没有讲课,而是采用了更传统的“师徒”模式。他带着几个挑选出的弟子,围着一个正在组装的小型能量核心模型,一边动手,一边讲解。
“看这里,密封圈的安装必须一次到位,任何细微的偏差都会导致后期能量泄漏……”李德林粗糙的手指灵巧地操作着细小的零件,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弟子耳中。“手艺活,偷不得懒。咱们现在做的是基础,但基础不牢,后面造什么都得塌!”
一个年轻的女弟子小心翼翼地尝试安装,失败了两次,额头沁出汗水。李德林没有催促,也没有代劳,只是在一旁指出她发力角度的问题。第三次,她终于成功将密封圈严丝合缝地嵌入槽内,脸上瞬间绽放出喜悦的光彩。
陈远没有打扰他们,只是在门口驻足片刻。他知道,这种手把手的传承,同样是文明延续不可或缺的一环。
傍晚,陈远召集了核心成员,听取了各方汇报。
李明兴奋地展示了研习班几个优秀学员的作业:“首领,您看这个能量缓冲方案,虽然还很粗糙,但构思非常巧妙!假以时日,他们一定能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李德林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那几个小兔崽子,手是笨了点,但肯下功夫!照这个势头,再过半年,一些简单的构件他们就能独立完成了。”
苏婉儿则汇报了物资调配和居民反应:“初期确实有些抱怨,但随着研习班的开展和工坊陆续产出一些改良工具,大家看到了实际的好处,反对的声音小了很多。现在甚至有不少人主动申请加入夜间的基础课程。”
孙晓雪和赵刚也表示,守卫队和侦查队里也有好苗子冒头,对新技术和新战术的接受度很高。
陈远听完,缓缓点头。身体的伤势依旧隐隐作痛,但他的内心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
个人的力量终有穷尽,但一个集体、一个文明的潜力是无限的。他或许不再是那个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雷霆掌控者,但他正在成为塑造这片土壤、引导这些潜力的守望者。
“继续推进。”他最终说道,“不要怕慢,但要稳。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几个天才,而是一整片能够孕育希望的森林。”
夜幕降临,陈远独自站在指挥室的窗前,望着基地内星星点点的灯火。研习区的灯光还亮着,工坊的炉火也未熄灭。
静默之中,希望正在这片曾经绝望的土地上,悄然生长。而他,愿做这漫长黑夜中最耐心的守望者。
喜欢核平末世?我创立最强基地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核平末世?我创立最强基地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