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把打印好的预案放在会议桌中央,纸张边缘被手指摩挲出轻微的折痕。他翻开第一页,目光扫过“通讯响应”那一栏,声音平稳:“现在开始,每项检查双人确认。”
老陈已经站在对讲机箱前,手里捏着一支测试笔。他没说话,只是将编号为三的设备递向陈默。陈默接过,插上耳机,点头示意准备就绪。
“楼顶到地下室双向呼叫。”林远看着表,“计时开始。”
老陈提着工具包出门时脚步很轻,楼梯间传来两声台阶的吱呀。七分钟后,对讲机里传出他的声音:“信号通,延迟0.3秒,可接受。”陈默在记录表上打勾,顺手打开离线数据传输模拟程序。屏幕进度条缓缓推进,绿色光点跳动着穿过虚拟防火墙,最终停在“中继盒接收成功”的提示框内。
林远走到角落的装备架前,逐一清点急救包里的物品。绷带、止血棉、剪刀——他一样样拿出来又放回去,最后抽出一张折叠整齐的撤离路线图,摊平在桌上。这张图标注了文化馆内外七条通道,三条主路用红笔加粗,两条备用出口被圈出,并贴上了微型荧光贴纸。
“老陈回来之前,先复述一遍职责。”林远抬头看向陈默和周正言。
陈默摘下眼镜,擦了镜片后重新戴上:“我在外围指挥点负责数据监控和法律合规提醒。一旦发现取证违规或执法越界,立即通过加密频道上报,并启动证据保全流程。”
“应急代号?”林远问。
“b-3。”
“周主任?”
周正言放下保温杯,杯口一圈淡淡的药渍。“我在后方协调资源,确保物业记录、巡检日志这些辅助材料随时能调出来。如果你们失联,我联系老周的学生,走司法备案通道。”他说完顿了顿,“代号是c-2。”
林远记下,合上笔记本。这时老陈推门进来,拍了拍肩上的灰:“测完了,低频穿透稳定,但配电房那块金属层还是有点扰。”
“比预估值高多少?”
“百分之八。”
林远从文件夹里抽出频率补偿方案,递给陈默。陈默快速浏览后接入系统调整参数,十分钟后弹出新报告:“修正完成,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林远盯着屏幕看了几秒,转身走向白板。他拿起记号笔,在“静默确认协议”下方画了一道横线,然后写下:**自动提醒系统已激活,超时未响应即触发警报。**
“我们做个测试。”他说。
他当着三人面关掉手机,取下电池,连同钥匙一起交给陈默。陈默操作平板,标记“b-3”状态。三分钟后,所有终端同时震动,警报图标闪烁,备用指挥链提示弹窗跳出。
周正言盯着自己的设备界面,眉头松开:“这回真能顶住。”
林远拿回手机,重新开机。屏幕亮起时第一条消息是凌晨三点十七分的风速通报,来自气象局公开接口。他没点开,直接删掉。
“接下来是接收端。”他说。
陈默调出西侧路灯箱的实时信号图。波形线平稳运行了几分钟,突然出现一次0.8秒的中断。林远盯着那处缺口,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
“不是设备问题。”陈默翻出昨夜风速记录,“中断时间与风速峰值完全重合,推测是树枝晃动遮挡天线。”
“能加固吗?”
“可以加装增益天线,提升接收强度。”陈默说,“但得现场作业。”
老陈起身:“我去。”
他拎起工具包往外走,林远跟到门口:“二十分钟内必须完成。”
外面天色仍暗,风不小。老陈绕到文化馆西侧巷口,仰头看路灯箱的位置。树影压得很低,一根粗枝几乎贴着箱体摆动。他打开便携梯子,固定好后爬上去,拆开外壳,将微型增益模块卡进接收阵列底部,再用防水胶带缠紧接口。
下来后他没急着回屋,而是蹲在巷角测试信号。屏幕上连续十分钟满格,波动幅度低于0.1%。他收起设备,快步返回会议室。
“完成。”他把测试结果递过去,“增益提升四成,干扰消除。”
林远在记录表最后一栏签下名字,合上文件夹。整个房间安静下来,只剩下主机风扇低沉的运转声。
他走到监控屏前,切换到外部摄像头画面。装备车还在原位,后备箱盖已合上,防水布平整地铺在上面。楼下街道空无一人,只有路灯投下昏黄的光圈。
“所有项目。”他背对着三人说,“通过。”
没人回应,但气氛变了。那种持续数日的紧绷感没有消失,而是沉淀下去,变成一种更结实的东西。
陈默站起身,关闭所有测试机电源,拔下U盘放进铁盒锁好。他坐回位置时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什么。老陈把对讲机归位,顺手检查了备用电池包的电量,然后坐在通讯席,双手交叠放在膝上。
周正言一直站在窗边,望着楼下那辆车。他没再说话,也没挪动位置,只是手指偶尔碰一下保温杯把手,像是确认它还在那里。
林远打开平板,进入倒计时界面。距离监管部门到场还有三小时二十一分。他把页面锁定,放在台面右侧,正对着自己的座位。
然后他坐下,双手搭在桌沿,目光落在监控画面上。
某一帧,镜头轻微晃了一下。画面右下角的时间戳显示04:13:22,风速读数突然跳升至6.7米\/秒。树枝摇摆的幅度比刚才大了些,但不足以影响信号。
林远没动。
他盯着那个画面,直到下一帧恢复正常。
喜欢林远的律师生涯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林远的律师生涯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