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加林从县城把混凝土振动器买回来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在村子里迅速传开。
一大早,村里的人便不约而同地朝着柳加林家的方向赶来,都想瞧瞧这能打水泥的新奇玩意儿到底是个啥模样。
柳加林和张芳芳才刚吃完早饭,碗筷还在搪瓷盆里没来得及清洗,院子里就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人还没进屋,声音就已经传了进来,“加林哥,听说你昨天把打水泥的机器买回来了,到底啥样啊?”
张芳芳在厨房里,闻声对柳加林说:“加林,有人找你,你去看看,碗我来洗。”“好嘞,那我先去看看。”柳加林放下手中还沾着水的碗,随手扯过抹布擦了擦手,便朝着堂屋走去。
“哦,是明清来了。快进来,都找凳子坐呀。”柳加林热情地迎上去招呼道。
杨明清一边走进来,一边眼睛四处打量着,接着说道:“坐就不坐啦,我们就是来看看那打水泥的机器长啥样。” 众人跟在杨明清身后,迫不及待地涌进堂屋。
在堂屋,人群围在两台陌生的机器前,好奇的目光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探索未知的秘密。人群中,有位社员指着其中的一台机器,那机器上拖着一条长长的管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他挠了挠头,好奇地问:“加林,这台机器带着一条长长的管子,是干啥用的啊?”他的话音刚落,周围的人也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眼神里满是对这两台陌生机器的探究与好奇。
柳加林站在人群中间,微微一笑,仿佛早已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问题。他用手轻轻拍了拍那台机器的管子,解释道:“这个呀,叫振动棒,专门用来打柱子和梁里的水泥用的。它能振动混凝土,让里面的气泡全部出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人称‘马卵’,名字虽然土,但作用可不小呢。”
大家一听,先是愣了一下,随后都乐呵呵地笑了起来。笑声中,大家对这台机器的好奇心被满足了,同时也对柳加林的幽默解释报以赞赏。
“打柱子和梁的水泥?这到底是怎么个打法呢?”提问的社员满脸困惑,挠了挠头。
“跟你光说可能一下子也弄不明白,等之后实际操作的时候,你一看就清楚了。”柳加林笑着回应。
“加林哥,你就先给我们讲讲呗,我们太好奇了。这打柱子和梁里的水泥,到底咋操作呀?”周围的社员纷纷附和,眼神里满是期待。
“行,既然大家想听,那我就详细讲讲。”柳加林说着,便拿起插入式振动器的振动棒,开始介绍起来,“先说它的用途,主要是用于振捣厚度较大的混凝土构件,像桥墩、桥台、基础、机桩,还有咱们房子里的梁柱这些。”
“那具体咋使用呢?”有人紧接着追问。
“使用的时候,得把振动棒插入混凝土中,记住,要快插慢拔。插入深度一般不能超过软管接头端部,每个插点的间距大概保持在5到7寸。
振捣的时长得根据混凝土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当气泡不再排出,混合物不再翻动,表面出现一层均匀的水泥砂浆层,就说明振捣到位了。”
柳加林顿了顿,又补充道:“在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能用力硬插硬捣,也不能用振动棒去撬动钢筋和模板,不然很容易损坏软管。
而且,在振捣上一层混凝土时,要把振动棒插入下一层混凝土面5公分左右,这样才能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
“原来是这样,真是长见识了。”社员们恍然大悟,不住地点头。
“在建筑工地上,每次工人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的时候,就会有专门的工人手持插入式振动器,把振动棒精准地插入刚浇筑好的混凝土里,通过这种方式让混凝土更加密实,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固。”柳加林接着说道:-----
“振动棒运作时,会发出‘嗡嗡嗡’的高频响声。当它插入混凝土后,混凝土瞬间开始翻滚,大量气泡不断从其中冒出,周围原本松散的石子和沙子逐渐紧密排列,变得愈发密实。
工人操作时,会按照一定间距依次插入振动棒,每插入一处,都要停留一会儿,直到混凝土表面均匀地出现一层水泥砂浆,且不再有气泡冒出,才缓慢拔出,继续下一点的振捣。
整个操作过程,工人都得小心翼翼,避免振动棒碰到钢筋和模板,不然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成型质量,还可能损坏设备。
要是浇筑混凝土楼面和路面,就得用平板式振动器了。操作时,有一名工人会将平板式振动器平稳地放置在混凝土表面,让振动器的平板与混凝土紧密贴合。
随着振动器启动,混凝土表面开始微微颤动,气泡不断浮出表面,原本凹凸不平的混凝土也慢慢变得平整密实。
工人稳稳地握住振动器的手柄,沿着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匀速地来回移动振动器。
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双眼始终紧紧盯着混凝土,全神贯注地关注着混凝土的每一丝变化,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目的就是确保每一处混凝土都能被充分振捣。
直到混凝土表面逐渐泛出一层均匀细腻的砂浆层,这样才算好了。
这台平板式振动器主要适用于厚度较薄、面积较大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像常见的混凝土路面、桥面以及楼板等。
使用的时候,需将振动器的平板小心地放置在混凝土表面,振动器启动后,产生的振动波便会通过平板均匀地传递到混凝土中。
在移动振动器时,间距的把控也十分关键,必须保证平板能够覆盖已振捣部分的边缘,这样才能让整个混凝土都能被均匀振捣。
振捣的时长则要依据混凝土表面的情况来判断,当混凝土表面出现平整、色泽一致的均衡砂浆层时,就表明振捣达标了。
当然,在振动器移动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平稳,否则一旦振动器与混凝土表面接触不紧密,就会极大地影响振捣效果,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质量问题。”
柳加林说到这里,停下来看着大家,问道:“你们听明白了吗?”
杨明清抓了抓脑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有一点点懂了,但是感觉还是有点迷糊。”
柳加林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不紧不慢地解释着:“百闻不如一见,等之后真的打水泥的时候,你们现场一看就清楚了,这其中的门道,光靠说可讲不明白。”
这时,张芳芳从里屋端着一盘水果糖和饼干走了出来,热情地招呼着大家:“我们临时回来,家里也没准备什么好东西,只能请大家吃点水果糖和饼干,大家别嫌弃啊。”
“加林嫂子,你太客气了!”杨明清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拿起一块大白兔奶糖 ,剥开糖纸,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哇,好吃,又香又甜,这味道跟咱们平时吃的就是不一样!听说这水果糖是从老远的城市进来的,连包装都精致得很。我们在供销社买的水果糖,硬邦邦的,哪有这个好吃。”
众人一听,纷纷围了过来,在张芳芳手中的盘子里拿起一两颗水果糖,心满意足地退到一边品尝起来。张芳芳眼尖,瞧见有几个人站在一旁,有些不好意思过来拿糖,便主动走上前去,把水果糖塞到他们手里,笑着说:“没关系的,大人小孩都可以吃,大家别客气。”
杨明清嘴里还嚼着水果糖,含糊不清地开口道:“加林哥,嫂子,我们走了哈。今天还得去山上挖探矿槽,用不了几天就全部挖好了,到时候再来看你们。”说完,一众人跟着他走出了屋子。
柳加林赶忙送他们到门外,离去时还不忘叮嘱:“你们在山上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施工的时候,千万不能马虎。”张芳芳也在后面跟着说道:“大家有空就过来坐坐,柳加林平时都在家里,别见外啊。”
众人离开后,张芳芳和柳加林回到了屋里。柳加林看着张芳芳,认真地说:“芳芳,我去一下大队,跟杨东山舅舅把合同的事定下来。你就在家等他们送货来,要是有什么问题,就托人去大队叫我。”说完,转身朝大队部走去,脚步匆匆,带着几分对未来的期待与坚定 。
柳加林走后,张芳芳拿起扫把,开始打扫起篱笆围成的小院来。
清晨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那带着些许岁月痕迹的院落里,给这普通的农家小院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光晕。
张芳芳利落地打扫完院子,又仔细地整理了一下屋里摆放货物的空地,眼神中满是期待,就像即将迎接一场重要的盛会。
没过多久,院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伴随着几声熟悉的咳嗽,李大爷那略显佝偻的身影出现在了门口。
他手里提着一个用藤条精心编织的篮子,篮子上还盖着一块干净的蓝布,仿佛珍宝般小心翼翼地捧着。
李大爷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沟壑,像是大地上的深深车辙,每一道皱纹里都似乎藏着乡间生活的质朴故事。
他头发花白,稀疏地贴在头皮上,一双眼睛却依然明亮有神,透着老实巴交的憨厚劲儿。
“芳芳啊,我来了,这是你要的鸡蛋。”李大爷一边说着,一边缓缓地走进院子,把篮子轻轻放在地上,好像生怕惊醒了篮子里的“小宝贝”们。
张芳芳赶忙迎上去,热情地招呼着:“李大爷,快进来坐,您这鸡蛋肯定个个都是好样的。”
她一边说一边揭开蓝布,只见篮子里的鸡蛋圆润饱满,色泽自然,透着一种乡间土鸡蛋特有的鲜活劲儿,蛋壳上还沾着几根稻草,仿佛带着田野的气息。
张芳芳正和李大爷聊着鸡蛋的事儿,王婶就像一阵风似的刮进了院子。
她身材圆润,脸颊红扑扑的,像是两个熟透了的苹果,总是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笑声爽朗而富有感染力。
王婶的头上包着一条花头巾,身上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但整洁利落的外套,手里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子。
“芳芳,我这葛粉可是刚晒好的,纯天然,没掺一点儿假。”王婶一边大声说着,一边把布袋子往桌上一放,解开袋子口的绳子,瞬间,一股淡淡的葛粉清香弥漫开来。
那葛粉洁白如雪,细腻如粉,用手轻轻捻起一点,仿佛一捧细沙从指间滑落。
紧接着,山农大叔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了进来。他皮肤黝黑,那是长期在山间劳作被阳光亲吻过的痕迹,脸上带着一种山里人特有的质朴和沉稳,眼神坚定而深邃,仿佛藏着山林间的秘密。
他肩上扛着一个大麻袋,麻袋里鼓鼓囊囊的,沉得他走路都有些微微晃动。
“芳芳,这笋干是我从山里挖回来的春笋晒的,你瞧瞧这成色。”山农大叔把麻袋往地上一放,解开袋口,只见里面的笋干色泽金黄,条索完整,散发着一种清新的笋香,仿佛还能让人看到春笋在山间破土而出的生机勃勃景象。
最后进来的是那位中年妇女,她身材瘦削,但眼神灵动,透着一种山里人的精明能干。
她手里提着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香菇和木耳。香菇的菌盖厚实,表面带着自然的纹理,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木耳黑亮,片片如云,仿佛能让人看到它们在山间腐木上生长时的肆意姿态。
这时,邻居家三牛他妈也凑了过来。她站在人群后面,眼睛不停地在这些货物和忙碌的众人身上打转,眼神里既有对张芳芳能干的佩服,又隐隐透着一丝嫉妒。
她微微抿着嘴,时不时地还轻轻扯一下自己的衣角,似乎在掩饰内心的情绪。看着张芳芳有条不紊地和大家交接货物,称重、记账,她心里暗自感叹张芳芳的本事,却又忍不住在心里琢磨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她这样张罗起这么热闹的买卖。
整个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货物交接,更是乡亲们之间质朴情感的交流,是乡村生活里最真实、最温暖的一幕。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