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南都市文旅局办公室主任陈远的办公桌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他正在整理父亲陈建业前几天特意送来的一叠手稿——《黄土根脉》,那是父亲耗时数年写就的家族传记,记录了祖父陈振邦跌宕起伏的一生。
翻开泛黄的纸页,父亲熟悉的字迹将陈远的思绪拉回了童年。他清楚地记得,祖父陈振邦在2002年去世时,自己已经是个十几岁的少年。那些与祖父相处的点点滴滴,至今仍珍藏在他的记忆深处。
卷一 黄土根脉
民国十二年(1923年)初春,陈振邦降生于晋东南农村一间普通的土坯房里......
读到开篇,陈远的眼前浮现出祖父那张饱经风霜却总是带着笑意的脸庞。他记得祖父最喜欢在夏夜的院子里,摇着蒲扇给他讲过去的故事。
爷爷去世那年,我十四岁。陈远对前来送文件的同事小王说,他总说,人不能忘本。这些手稿,就是我父亲在践行这个道理。
---
卷二 铁血征途
1945年,太行山遍野葱茏。二十二岁的陈振邦扔下剃刀,踩着解放区的晨露报名参军......
陈远想起祖父左肩上那道深深的伤疤,那是战争留下的印记。小时候他总爱摸着那道疤痕问东问西,祖父却总是轻描淡写:都是过去的事了。
最让陈远动容的是这一段:1954年,这个已转业在重庆金融部门工作的汉子,因水土不服,牵挂故土桑麻,申请辞职,毅然辞别山城雾霭,回到生养他的黄土地。
原来爷爷是从重庆回来的。陈远若有所思,难怪他说话带着点四川口音。
下班回家后,陈远抱着牙牙学语的陈曦,对妻子林薇说:我要把爷爷的故事整理出来,等小曦长大了,也要让他知道太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
当晚,陈远在书房仔细整理手稿,不觉沉入梦乡。文昌殿内,《功德簿》感应到他心中涌动的家族记忆,绽放出温暖的光芒。
第三节:祖孙重逢
令陈远惊喜的是,在文昌殿的特殊空间里,他见到了祖父陈振邦的英灵。祖父的身影比他记忆中还要硬朗,穿着那件熟悉的深蓝色中山装,笑容依旧慈祥。
远儿,你都长这么大了。祖父的声音一如记忆中那般温和。
爷爷!陈远激动地上前,我正在读父亲写的家传。
祖父点点头:建业那孩子有心了。不过有些事,他写得还不够详细。
在祖父的讲述下,手稿中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
卷三 椿萱并茂
你奶奶李秀兰,是个了不起的女人。祖父的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怀念,三年困难时期,她真的曾经背着几十斤粮食,挤火车到豫省去换白面。
陈远在《功德簿》上看到了那个画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公社小火车站的站台上,祖母与其他乘客拥挤着上火车……从豫省返回家乡,独自一人背着三、四十斤的粮食,瘦小的身影在夜色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走得无比坚定。父亲写到的批斗......祖父轻叹一声,那时候确实很难,但你奶奶总是说:只要孩子们好好的,咱们什么苦都能受。
陈远想起祖母总是把好吃的留给他们这些孙辈,自己却就着咸菜喝稀粥。尤其是祖母弥留人世间最后时刻,紧握住他的手,眼中饱含不舍的泪水……那种无私的爱,至今想来仍让他鼻酸。
---
卷四 春晖寸草
你父亲当兵那年,其实我心里很舍不得。祖父说,但男孩子总要出去见见世面。我在部队待过,知道当兵最能锻炼人。
陈远记得,祖父晚年时常常拿着父亲在部队的照片端详,眼里满是骄傲。
你奶奶去部队看你父亲那次,回来哭了整整一夜。祖父回忆道,她说儿子瘦了,睡不好觉。其实你父亲在那队里已经算不错的了,但做母亲的,总是觉得孩子在外受苦。
这些细节,都是手稿中没有记载的。陈远这才明白,祖父祖母对子女的爱,远比文字所能表达的更加深沉。
---
第五节:言传身教
在文昌殿中,祖父对陈远说:你还记得我教你的那首《悯农》吗?
当然记得!陈远脱口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爷爷您说,不能浪费粮食,因为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
祖父欣慰地点头:这就是家教。不在于说多少大道理,而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陈远忽然明白了什么:所以,文运的根基,其实就在这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日常教化之中?
说得好!祖父赞赏道,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靠的不是几本经典,而是每个家庭都在传递的价值观:勤劳、诚信、孝道、爱国......
---
第六节:薪火相传
第二天醒来,陈远迫不及待地继续整理手稿。
卷五 风范长存
读到岳母李晚花在陈家安享晚年十几载,陈振邦侍奉岳母如亲娘时,陈远的眼眶湿润了。他清楚地记得太外婆晚年住在家里时,祖父是如何悉心照料的。每天早晨,祖父都会先给太外婆打好洗脸水;吃饭时,总是把最软的菜夹到太外婆碗里。
你太外婆最喜欢吃冰糖。祖父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响起,我每次赶集都会记得给她买。
这种孝道精神,确实如父亲在手稿中所说,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下一代。陈远现在对父母的孝顺,何尝不是受了祖父的熏陶?
---
第七节:续写新篇
陈远决定在父亲手稿的基础上,添加自己记忆中的祖父:
卷六 记忆中的祖父
在我的记忆中,祖父陈振邦总是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口袋里永远装着一把牛角梳。他话不多,但每句话都很有分量。夏天的时候,他喜欢坐在院子里的老榆树下,摇着蒲扇给我讲故事。
祖父的手很巧,会用麦秆编各种小动物。他常说:手艺人,靠的是耐心。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沉得下心。
2002年春天,祖父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临终前,他把我们孙辈叫到床前,只说了一句: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这八个字,成了我们家的传家宝。
写完这些文字,陈远抱起正在玩积木的儿子:小曦,虽然你没见过太爷爷,但爸爸会让你知道他是个多么好的人。
---
文昌殿内,《功德簿》上浮现出陈远续写家传的景象。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化作点点文运之光,汇入浩瀚的文运长河。
陈远提起判官笔,在《功德簿》上记下感悟:
家教者,文运之基也。 诗书典籍固然重要,但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才是文化传承的根本。
家风者,民风之源也。 千万家庭的良好家风,汇聚成淳朴的民风,这才是文运昌盛的社会基础。
记忆者,文明之脉也。 每个家庭的记忆,都是文明长河中的水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金色文运之光洒向人间,陈远看到: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家谱修缮;
学校开展听爷爷奶奶讲故事活动;
全社会掀起传承好家风的热潮;
---
一个月后,陈远将整理好的家传打印成册,在家族聚会时分发给亲友。大家读着这些文字,纷纷回忆起自己与祖父相处的点点滴滴。
陈远的父亲陈建业捧着这份完整的家传,感慨万千:你补充的这些内容很好,让爷爷的形象更加丰满了。
因为我也曾亲身感受过爷爷的教诲。陈远说,爸,我想把这家传继续写下去,记录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等小曦长大了,让他接着写。
父亲欣慰地点头:这就是传承。
当晚,陈远梦见祖父站在老家的院子里,还是那件深蓝色中山装,笑容慈祥。
远儿,你做得很好。祖父说,记住,好的家风要一代代传下去。
陈远在梦中郑重承诺:爷爷,我一定会的。
醒来时,晨光熹微。陈远看着身边熟睡的妻儿,心中充满了传承的使命感。
他轻轻起床,在续写的家传最后添上一句:
一个家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缩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传承,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辉煌。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文明长河中的一滴水,既要继承前人的智慧,也要为后人开辟新的航道。
写完这段话,陈远知道,这部家传的写作才刚刚开始。文运的传承,就在这一个个家庭的记忆与期盼中,生生不息,万古长流。
(未完待续)
-----
喜欢科级帝君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科级帝君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