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集的风比千药城凉丝丝的,夹着点铁锈味的土腥气。
殷璃掀开门帘时,鼻尖先撞上客栈里混着柴灰与艾草的烟火气——土灶上炖着萝卜汤,咕嘟声里,她一眼就瞅见东墙那片泛黄的纸页。
客官打尖还是住店?店主是个络腮胡的中年汉子,正用抹布擦着油腻的木桌,抬头时瞥见两人背着的药囊,眼角多了丝热络,看两位是行医的?
这墙上的宝贝,倒该给你们说道说道。
殷璃没答话,脚步先往墙边走。
喻渊落后半步,袖中墨玉笛轻轻碰了碰她的腕骨——这是他习惯的提醒动作,像从前在暗室里查探阴谋时那样。
但此刻他的目光也锁在那张纸上:墨迹深浅不一,像是蘸着水重描过几遍,半阙口诀歪歪扭扭挤在纸页中间,落款李三娘抄于梦中几个字倒写得周正。
前年春上闹寒髓症,镇里死了小半人。店主擦桌子的手顿住,抹布搭在桌角,李三娘是村头磨豆腐的,平日连针都拿不稳。
那天她突然说梦见个白衣女子,站在云里教她扎针,醒来就背下这段。
我们都当她疯了,偏她拿缝衣针往王二婶手背上扎——您猜怎么着?
那老妇咳了半月的黑血,扎完针竟缓过气了!他掰着手指头数,后来又治好了五个,都是快咽气的。
殷璃的指尖几乎要贴上纸页。
她认得出这口诀的骨相——是她当年在隐竹峰秘传亲传弟子的《逆脉真解》,可如今被改得面目全非:二字本该指向劳宫穴,这里却歪到了少府;的走法颠倒,按此施针,轻则气滞,重则内腑出血。
可偏偏...她想起前两日在山路上听的闲谈,说石臼集的寒髓症虽未根除,发作时却少了几分狠劲。
这方子有毒。她转身时,喻渊已替她要了两碗热汤,正吹着浮在汤面的油花。
他的声音很轻,只有两人能听见:脉位错两寸,引气方向反了。
可他们活下来了。殷璃接过汤碗,掌心的温度透过粗陶传来,用错的法子,配着野地里的苦楝根、雪上一枝蒿...倒把寒毒逼出了三分。她望着汤里晃动的油星,忽然笑了,当年我总怕医道被歪解,如今才明白——错着错着,说不定就摸着对的路了。
喻渊的筷子在汤碗里顿了顿。
他看见殷璃转身走向墙角,袖中银光一闪——是那把跟着她两世的柳叶刀。
刀锋划过墙皮的声音很轻,却像刻在他心尖上:试错可活四个字落定,笔锋带着她惯有的利落,末笔还勾了道微不可察的弧度。
客官这是?店主凑过来,眯眼辨认那三个字,试错...可活?
错不可怕。殷璃收刀入鞘,指节在墙面上轻轻一叩,敢试,才活。
暮色漫进窗户时,客栈的油灯被点亮了。
昏黄的光里,门帘突然被风掀起,带进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
她背着个蓝布包,腰上挂着串铜铃,一进来就直奔殷璃:您是游方的大夫吧?
我是李三娘的徒弟小桃!
小桃的手在布包里翻得哗啦响,掏出卷残旧的纸页,正是墙上那半阙口诀的抄本。
她的眼睛亮得像北境的星子:师父说那梦里的女子是梦医娘娘,专救苦命人!
我们全镇都供着她的画像呢!
最后几个字像根细针,轻轻挑开殷璃的往事。
她看着小桃从怀里摸出幅粗布画——线条歪歪扭扭,连眉眼都没画清,只勾了个背影像,手里举着根细针,脚下是团模糊的雾。
我们不会画画。小桃的耳尖红了,可师父说,娘娘站在云里时,背后有光,像...像太阳刚升起那会儿。
殷璃的喉咙突然发紧。
她想起前世在刑场上,那些人骂她是;想起重生后第一次在破庙给流民治病,被人扔烂菜帮子;想起昨日在荒坡上,看见那朵金花被摘去别在帽檐、编成草环...原来最锋利的刀枪砍不断的,是这些粗粝却滚烫的念想。
娘娘显灵时,是不是穿着白衣?小桃还在说,我们用染布的蓝靛调了白,可总染不匀...
喻渊站在她身侧,忽然察觉她的指尖在发抖。
他的手悄悄覆上她的手背,触到一片湿热——原来不知何时,殷璃的眼眶已经红了。
那幅粗布画在两人掌心展开,模糊的背影后,仿佛真有光透过来,把二十年前隐竹峰的晨雾、重生时破庙的月光、还有荒坡上沾露的金花,都融成了一片。
小桃。殷璃吸了吸鼻子,声音哑得像被揉皱的纸,你师父的针,可还扎得?
小桃重重点头,前日张阿公犯病,我按师父教的扎了曲池穴,他说比从前轻快!
窗外的风突然大了些,吹得油灯忽明忽暗。
喻渊望着那幅画,喉结动了动,刚要开口,却见殷璃轻轻摇头。
她的目光落在画中模糊的背影上,像是要看穿粗布的经纬,触摸到那些未曾被记载的、却在民间生根的岁月。
阿渊。她转身时,眼角的泪已经干了,去打碗冷水来。
喻渊的手悬在半空,又慢慢收了回去。
他望着殷璃接过那碗冷水,看她将粗布画轻轻按在水面上——波纹荡开时,画里的背影似乎动了动,像在雾里转过身,朝他们笑了笑。
喻渊的手指在药囊口顿了顿。
他原想告诉小桃,那“梦医娘娘”的轮廓与殷璃昨日在荒坡上的侧影有七分相似——但对上殷璃回望时眼底的清光,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她的眼神像极了二十年前隐竹峰顶的晨雾,看似朦胧,却裹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阿渊,去后巷采把忘执草。”殷璃伸手接住小桃递来的残页,指尖抚过那些歪扭的字迹,“要带露的,根须上沾着新泥的。”
喻渊应了声,转身时瞥见小桃攥着蓝布包的指节发白。
这姑娘的麻花辫被穿堂风掀得乱翘,铜铃在腰间叮铃作响,倒比刚才更像只急着啄米的雀儿。
他绕过土灶,掀开后帘,潮湿的青石板上果然生着丛淡紫色的忘执草——叶片边缘泛着银边,正是殷璃说的“不记旧主”的品种。
等他捧着草回来时,殷璃已在堂屋中央支起个矮几。
小桃正用陶片刮着草叶,草汁混着晨露滴进粗瓷碗,泛出半透明的浅紫。
“张阿公的孙子昨日也犯了寒髓症。”殷璃将原方残页摊开,用银针在“引气”二字旁画了个圈,“你按李三娘的法子扎曲池穴,草汁兑半盏温水喂下。”
小桃的手开始发抖。
她抬头望殷璃,又望喻渊,喉结动了动:“要是...要是更厉害了怎么办?”
“那便记下来。”殷璃取过她手里的陶片,在草汁里轻轻搅了搅,“记哪里扎错了,记草汁放多了还是放少了。等下次再试,就离对的路近一步。”
窗外传来孩童的嬉闹声。
喻渊注意到,方才还缩在墙角的病童母亲不知何时凑了过来,怀里的小娃正抓着她的发绳,鼻涕泡在晨风中忽闪。
他摸出腰间的墨玉笛,用笛尾轻轻敲了敲小桃的手背——这是他教她稳手的法子。
小桃深吸一口气,指尖终于稳了。
银针入穴的瞬间,病童哼了声。
小桃的额头沁出细汗,草汁喂下第三口时,那孩子突然打了个喷嚏,原本青白的脸泛起薄红。
“脉门!”病童母亲突然尖叫,“他的手腕在跳!”
殷璃搭住孩子的腕,指腹下的跳动果然比先前有力三分。
小桃的铜铃撞在桌沿,叮当响成一片。
她“咚”地跪下来,蓝布包摔在地上,残页散了一地:“原来梦也可以改!”
“梦不必改。”殷璃弯腰扶起她,袖中柳叶刀的银柄擦过小桃的麻花辫,“你改了,梦才真。”
三日后的石臼集像被施了法术。
殷璃推开客栈门时,那面东墙已不再是孤零零的半阙口诀。
有人用朱笔写了“昨日试扎少海穴,阿婆疼得掉眼泪”,有人用草纸贴了“加三钱苦楝根,寒咳轻了”,最下边还歪歪扭扭画着个圆脑袋小人,旁边写“扎这里(画圈)阿婆笑了”。
老塾师搬了张矮凳坐在墙下,眼镜片上蒙着层雾气,手里的狼毫笔在麻纸上飞:“无祖师,无秘典,只有谁试对了。”他念着刚写的扉页,抬头见殷璃,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笑,“女先生您瞧,这墙活了。”
活了。
喻渊站在她身侧,看着穿开裆裤的小娃踮脚往墙上贴炭笔画,看着卖豆腐的老汉蹲在地上和老塾师争论药量,忽然想起前世在暗室里见过的密卷——那些用金漆写在羊皮上的“禁方”,那些刻着“非亲传不得习”的铜匣,此刻都不如墙缝里飘出的墨香实在。
离镇那日,暴雨来得毫无预兆。
殷璃的青衫被雨水打湿,贴在后背上。
她最后一次回望客栈,看见那幅“梦医娘娘图”正顺着墙皮往下淌——蓝靛混着雨水,把白衣染成了模糊的灰,倒像云里的影子被风揉散了。
可就在那团墨迹下方,砖缝里钻出几株嫩芽。
“双色莲。”喻渊的声音被雨声压得很低。
他撑起油伞罩住两人,指尖指向墙根,“半白半金,叶片上的纹路...”
殷璃凑近了看。
水珠顺着叶尖滚落,叶底的金色纹路竟与《逆脉真解》的简笔图如出一辙。
更远处,她瞥见墙下的泥土里有丝银光一闪——是那枚前世被折断的“预警针”残骸,正缓缓没入泥中,像完成了最后一次使命。
“该走了。”喻渊轻轻推她的肩。
她驻足良久,终未回头。
雨幕里,客栈的轮廓渐渐模糊,唯有那面“活方墙”在雨中愈发清晰,像块吸饱了人间烟火的磁石。
“东境浮岛群...”喻渊突然开口,伞骨被风吹得摇晃,“最僻远的那座,船家说叫‘无名岛’。”
殷璃脚步一顿。
她望着雨帘深处,想起小桃塞给她的那包新晒的艾草,想起老塾师硬塞的半块砚台,想起墙缝里那株双色莲在雨中舒展的新叶。
“好。”她应了声,将药囊往肩上提了提。
药囊里,喻渊新磨的银针撞着旧针,发出细碎的轻响——像石臼集的风,像墙缝里长出的方子,像所有未被记载、却在民间生根的,关于生的故事。
雨更大了。
两人的身影渐渐融入雨幕,只余一串脚印,往东边的渡口延伸而去。
那里泊着艘乌篷船,船舷上的红漆有些剥落,船家正跺着脚喊:“走嘞!去无名岛嘞——”
喜欢以医破局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以医破局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