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落尽的十一月,研究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载人航天工程总体部的专家团队。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对通过环境试验的智能容错系统进行现场验收。
验收会议在研究院最大的会议室举行。陆知行站在投影幕布前,从容地展示着系统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台下坐着总体部的总工程师、各分系统负责人,以及航天员中心的代表。
这套系统的核心创新在于其仿生架构。陆知行切换着幻灯片,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刚性冗余设计,转而采用动态可重构的网络结构。
总体部总工程师王振华举手提问:在极端故障情况下,系统的自愈能力如何保证?
陆知行向林云深点头示意。林云深起身走到台前,调出一组数据:我们设计了七层防护机制。从最底层的硬件冗余,到中间层的动态路由,再到顶层的智能预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
航天员中心的李主任关切地问:如果系统在太空中出现严重故障,能否保证航天员有足够时间启动应急程序?
这正是系统的优势所在。陆知行切换到一个模拟演示画面,系统能够在故障发生前的数毫秒内预测到风险,并提前启动应对措施。即使在最坏情况下,也能保证至少30秒的安全窗口,足够航天员采取应急行动。
会议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专家们对系统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探讨,从硬件设计到软件算法,从性能指标到安全边界。
中午休会时,王振华总工程师特意找到陆知行:陆工,不瞒你说,来之前我们对这套系统是持保留态度的。但是现在看来,你们确实走出了一条创新的路。
陆知行谦逊地回应:这要感谢团队每个人的努力,还有各级领导的支持。
下午的会议进入最后环节——现场演示。专家们移步环境实验室,亲眼观看系统在模拟太空环境下的运行状态。
演示开始前,陆知行注意到团队成员都有些紧张。他拍拍手,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记住,我们不是为了通过验收而演示,而是要向专家们展示一个真实的、可靠的系统。相信我们的设计,就像相信自己的战友一样。
演示开始了。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各项指标完全达标。当演示到系统自主修复一个模拟故障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了不起!王振华总工程师由衷赞叹,这是我见过的最具创新性的航天计算机系统。
最终,验收组全票通过了对系统的验收。这意味着,这套凝聚了团队两年心血的系统,将正式应用于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验收结束后,研究院举行了简单的庆祝活动。院长亲自到场,向团队表示祝贺:你们不仅完成了一项科研任务,更是为中国航天事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庆祝活动上,苏青筠也带着晓星来了。已经一岁的晓星在妈妈的搀扶下,摇摇晃晃地走向爸爸,嘴里含糊不清地喊着:爸...爸...
陆知行抱起女儿,眼中闪着幸福的光芒。这一刻,他深深体会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晚,团队成员聚在研究室里,进行项目总结。墙上挂着系统从概念设计到最终验收的完整时间线,每一张图纸、每一份报告都记录着他们的奋斗历程。
这两年,我们走过了很长的路。陆知行环视着团队成员,从最初对载人航天要求的敬畏,到现在的从容应对,每个人都成长了很多。
雷震宇感慨地说:记得刚开始时,我们连基本的技术路线都定不下来。现在回想起来,每一次争论、每一次失败,都是宝贵的财富。
赵庆民接话:最重要的是,我们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研发世界一流的航天计算机系统。
林云深难得地露出微笑:从数学角度看,我们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容错理论体系。这不仅是工程上的突破,更是理论上的创新。
王铁柱憨厚地笑着:俺虽然不懂那些高深的理论,但看到系统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总结会结束后,陆知行最后一个离开研究室。他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繁星,心中充满感慨。
苏青筠轻轻走到他身边:在想什么?
我在想,这既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起点。陆知行握住妻子的手,载人航天计算机完成了,但航天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
是啊,苏青筠靠在他肩上,晓星今天叫出了完整的。你看,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
第二天,团队收到了总体部的正式通知:系统将被命名为天巡一号,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产,用于即将开始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与此同时,研究院也下达了新的任务:在天巡一号的基础上,开始研制面向空间站工程的新一代计算机系统。
新的征程,已经在前方等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研究室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但这一次,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因为他们知道,经过天巡一号的锤炼,他们已经具备了攀登更高技术高峰的能力。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铺满新图纸的工作台上。陆知行拿起铅笔,在新项目的第一张设计图上写下标题:天宫之心——空间站计算机系统设计方案。
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声音中,有过去的积累,有现在的努力,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喜欢重生之科技王冠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重生之科技王冠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