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榜眼陈砚清,年约二十五,面容清癯,气质儒雅,眉宇间带着读书人特有的谦和与沉静。他高中榜眼,本应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然而,一道圣旨改变了他的轨迹。
昭明帝在含章殿批阅奏章时,内侍禀报,二皇子殷承瑞已满七岁,即使再疼宠,也该行开蒙礼了。
昭明帝放下朱笔,目光温和,仿佛普通人家一位寻常关心幼子课业的父亲:“瑞儿开蒙,乃宫中大事。须得寻一位品学兼优、性情沉稳的师傅才好。”
他目光扫过案上新科进士名录,在状元鲁世安的名字上略作停留,随即移开,最终落在榜眼陈砚清的名字上,微微颔首:“陈砚清……江南寒门,文章质朴清正,颇有古风。性情……想必也沉稳。就他吧。传旨,着陈砚清任二皇子启蒙师傅,授从六品侍讲衔。用心教导,以养性培元为主,课业循序渐进即可。”语气平和,带着对幼子的关切。
旨意传到翰林院,众人纷纷向陈砚清道贺。陈砚清面色平静,恭敬领旨:“臣陈砚清,领旨谢恩!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无人知晓,他袖中的手,曾因这突如其来的“恩典”而微微收紧了一瞬。
几日后,陈砚清踏入德妃柳清绮的“玉芙宫”。他举止谦恭有礼,言语温润得体,完美地展现了一位寒门才子初入宫廷的谨慎与感恩。德妃柳清绮看着这位年轻的师傅,心中虽有疑虑,但陛下选择一个毫无根基的榜眼对于想低调行事的她来说,却甚合心意。
“陈师傅,瑞儿年幼,性情温顺,往后便有劳陈师傅费心了。陛下有旨,课业循序渐进,以养性培元为主,望师傅谨记。”
陈砚清躬身:“微臣谨记陛下旨意与娘娘教诲。定当悉心教导,不负圣恩。”他语气诚恳,眼神清澈,让人挑不出半点错处。
初次授课,安排在玉芙宫偏殿。陈砚清按部就班,从《三字经》开始,耐心讲解。他很快发现,二皇子殷承瑞虽年幼安静,但那双清澈的大眼睛始终专注地看着他,听得极其认真。
更让他暗自惊讶的是,这孩子理解力惊人,一点即透,甚至能举一反三!一次讲解“融四岁,能让梨”时,陈砚清刚讲完孔融将大梨让给兄长的故事,殷承瑞便轻轻开口,声音清脆却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静:
“师傅,孔融让梨,瑞儿明白了。这不仅仅是把大的梨子让给别人那么简单,对吗?”
他微微歪着头,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这就像……一种‘序’的体现。兄长年长,理当受敬;幼者谦让,方显和睦。母妃教导瑞儿,在宫中,对皇兄要恭敬,对幼小要爱护,也是这个道理。”
他顿了顿,小脸上带着一丝认真的困惑,又带着一丝了悟:
“孔融让梨,看似舍了甜美的果实,实则得了和睦与尊重。母妃也常说,有时看似‘让’了,反而能‘得’更多。瑞儿想,这或许就是‘礼’的开端吧?”
陈砚清心中一震!这孩子不仅理解了故事表层含义,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伦理秩序、谦让智慧以及礼的本质!这份洞察力与思辨能力,远超同龄孩童!他看向殷承瑞的目光,不由得多了几分真正的赞赏。
陈砚清心中微动,面上却不动声色,温和赞许:“殿下聪慧,所言甚是。孝悌之道,首在体恤亲长。”他继续授课,但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加深。他观察着殷承瑞的反应,发现这孩子不仅跟得上,眼中还闪烁着越来越亮的光芒,仿佛找到了心爱的玩具。
一日课后,陈砚清并未立刻离开。他看着收拾书本的殷承瑞,温和问道:“殿下近日所学,可有不解之处?”
殷承瑞摇摇头,小脸上带着一丝兴奋:“瑞儿都懂!师傅讲的故事,瑞儿都记得!”
陈砚清微微一笑,眼中带着“欣慰”:“殿下天资聪颖,实乃微臣平生仅见。陛下与娘娘若知殿下如此好学上进,必定欣喜万分。”
殷承瑞闻言,眼睛更亮了,但随即又有些犹豫地低下头:“可是……母妃说,瑞儿要……要稳重些。”
陈砚清笑容温和依旧,循循善诱:“稳重自是应当。然好学上进,亦是孝道。殿下想想,若陛下知晓殿下不仅乖巧懂事,更能勤学善思,举一反三,岂不更感欣慰?陛下欣慰,娘娘自然……也会更开心,不是吗?”他语气轻柔,如同在说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道理。
这番话,如同细雨润物,悄然渗入殷承瑞的心田。他渴望得到父皇的认可,更渴望看到母妃开心的笑容。陈砚清的话,为他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
“真的吗?师傅?”殷承瑞眼中充满期待,“瑞儿……想让父皇高兴!更想让母妃开心!”
陈砚清眼中笑意更深,带着鼓励:“当然。殿下只需在陛下问起功课时,将所学所思,清晰、自信地说出来即可。不必刻意,只需展现殿下真实的聪慧与好学。陛下……定会喜欢的。”
喜欢长生血咒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长生血咒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