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晨光,透过书房那扇朝东的拱形长窗,在深色胡桃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张陆桉坐在宽大的书桌前,面前摊开着几本泛黄的线装书和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稿纸。空气中浮动着旧纸张特有的霉香,混合着窗外新修剪草坪的清新气息。
这是他搬入新家后逐渐养成的习惯——清晨五点起床,在鸟鸣声中开始一天的研究工作。这个位于别墅顶层、拥有挑高穹顶的书房,是他亲自设计的。整面墙的嵌入式书架上,典籍按照朝代和专题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从地板一直延伸到天花板,需要用到特制的移动梯子才能取到最上层的书籍。
手头正在进行的,是一本关于明代海运制度的专着。书桌上摊开的是《明实录》中关于漕运的部分,旁边堆着从国家图书馆影印来的珍本《海运纪事》。张陆桉的钢笔在稿纸上沙沙作响,不时停下来查阅旁边的工具书。阳光慢慢移动,照亮了他专注的侧脸,也照亮了稿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
万历六年,总理河道潘季驯奏请暂停海运,专力河运......他轻声念着史料,眉头微蹙。这个细节与他之前的研究有所出入,需要进一步考证。
楼下传来咖啡机工作的声音,接着是黄亦玫轻快的脚步声。张陆桉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七点整。他合上手中的古籍,小心地将书签夹入页间,起身下楼。
厨房里,黄亦玫正在准备早餐。她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藏青色西装套裙,显然是准备去上班了。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她身上投下条纹状的光影。
今天这么早?张陆桉走到料理台前,接过她手中的咖啡壶。
有个重要的客户会议,得提前去准备材料。黄亦玫转头给了他一个早安吻,你的研究进展如何?
还在梳理史料。张陆桉将倒好的咖啡递给她,万历年间海运与漕运的关系比想象中更复杂。
黄亦玫接过咖啡,目光落在他的手上:你的墨水沾到袖口了。
张陆桉低头看了看,果然在白色衬衫的袖口处发现了一小块墨迹。没事,反正今天不出门。
这是他们搬入新家后的日常节奏。黄亦玫重返职场后愈发干练,目前正在负责一个重要的项目;张陆桉则沉浸在他的历史研究中,偶尔为历史杂志撰稿,过着规律而充实的研究生活。
早餐后,张陆桉送黄亦玫到门口。
今天可能会晚些回来,黄亦玫整理着衣领,晚上要陪苏苏吃饭。
注意休息,别太累。张陆桉替她理了理头发,目送她的车驶出林荫道,这才转身回到书房。
上午的时间在故纸堆中飞快流逝。张陆桉完全沉浸在明代海运的历史迷雾中,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凝神沉思。书房里只听得见翻动书页的沙沙声和钢笔在纸上的摩擦声。
中午,他简单吃了点沙拉,然后在花园里散步。这是他的习惯,在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轻盈间寻找平衡。石榴树下,他驻足良久,看着枝头新发的嫩芽,思绪却还停留在四百多年前的漕运之争上。
下午两点半,门铃响起。张陆桉有些意外,这个时间很少会有访客。
开门一看,是李文瀚站在门外。这位资深编辑今天穿着休闲的卡其裤和衬衫,手里提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文瀚兄?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张陆桉连忙将他请进来。
正好在附近开会,想着顺路来看看你们的新家。李文瀚说着,目光赞赏地环视客厅,这地方选得真好,闹中取静。
张陆桉引他在客厅落座,准备去泡茶。
不用麻烦,李文瀚摆摆手,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我是来给你送这个的。
那是一份详细的版税结算报告。张陆桉接过细看,是他前两本通俗历史着作《明朝那些事》和《风云时代》的销售分成。数字比他预期的要好很多。
这两本书的市场反响相当不错,李文瀚笑着说,特别是《明朝那些事》,已经加印到第八次了。各大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张陆桉摩挲着结算单,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这两本书是他尝试将学术研究通俗化的成果,没想到会受到这么多读者的喜爱。
更让人惊喜的是《风云时代》,李文瀚继续道,虽然题材相对小众,但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口碑很好。有几所大学的历史系还把它列为了推荐读物。
这要多谢你,张陆桉诚恳地说,当初要不你的相助
是你自己的文笔好,李文瀚摆摆手,能把枯燥的历史写得生动有趣,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两人就这两本书的读者反馈聊了很久。李文瀚不愧是资深编辑,对市场动向和读者喜好了如指掌。
最近很多读者来信,希望你能继续写这个系列。李文瀚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信件,特别是关于明末清初那段历史,大家都很感兴趣。
张陆桉接过信件,仔细翻阅着。有大学生写来的读后感,有中学历史老师的教学心得,甚至还有几位老人的亲笔信,字里行间都透着对历史的热情。
这些信......张陆桉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这就是写作的意义,李文瀚温和地说,你的文字在影响着更多的人。
聊完出版的事,张陆桉带李文瀚参观新家。在书房里,李文瀚对那整面墙的藏书赞叹不已。
你这书房,简直是研究明史的理想场所。他仔细浏览着书架上的典籍,这些史料很全啊。
多是这些年慢慢收集的。张陆桉说。
当看到书桌上摊开的手稿时,李文瀚驻足细看了片刻。
这是新书的稿子?他问道。
还在准备阶段,张陆桉点头,关于明代海运制度的。
李文瀚拿起一页稿纸仔细阅读,眼神越来越亮:这个角度很新颖。从海运看明朝的兴衰,很有深意。
只是初步的构思。
不,这个思路很好,李文瀚放下稿纸,如果你需要什么资料,社里可以帮忙联系相关的专家和机构。
两人就这个选题深入地聊了起来。李文瀚凭借其丰富的出版经验,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你可以把视野放得更开一些,他说,不仅是制度本身,还要关注制度背后的人。那些推动或阻碍海运的官员,依赖海运为生的商人、水手,他们的命运与选择,往往比制度本身更能打动读者。
这番话让张陆桉若有所思。他之前确实过于关注制度变迁,而忽略了其中人的因素。
夕阳西沉,客厅里洒满金色的余晖。两人却越聊越投机,从明史研究聊到当代出版业的发展,再到历史写作的各种可能性。
说真的,李文瀚感叹道,现在像你这样既懂学术又善于表达的学者太难得了。社里很期待你的新作。
黄亦玫回来时,已是华灯初上。她看到客厅里相谈甚欢的两人,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
李老师,您来了怎么不提前说一声?
临时起意,李文瀚起身笑道,看来我来得正是时候。
正好一起吃饭吧,黄亦玫放下公文包,我请客,就当是庆祝。
三人来到小区附近的一家私房菜馆。席间,李文瀚说起出版界的趣事,引得两人笑声不断。
最近我们在策划一个历史普及系列,李文瀚对张陆桉说,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考虑加盟。
黄亦玫在桌下轻轻握住张陆桉的手,眼中满是骄傲。
送走李文瀚后,两人漫步回家。五月的夜晚,空气中浮动着栀子花的香气。
今天累吗?张陆桉问。
还好,黄亦玫靠在他肩上,看到你的书这么受欢迎,再累也值得。
回到家,张陆桉将结算单仔细收好。这不是简单的稿费,而是对他写作方向的肯定。
书房里,他重新翻开读者来信,那些真诚的文字让他感动。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满书房。
黄亦玫端来两杯热茶,在他身边坐下。
在想新书的事?
张陆桉握住她的手,文瀚兄的建议让我有了新思路。
那就好。黄亦玫靠在他肩上,无论你写什么,我都支持。
夜深了,书房里的灯还亮着。张陆桉在稿纸上写下新的一行字,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生活就这样平静地继续着,在彼此的陪伴下,在每个平凡却不平淡的日子里。
远处传来隐约的虫鸣,新家的夜晚格外安宁。在这个充满书香的家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一如窗外那轮永恒的清辉,温柔而绵长。
喜欢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