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有包容荒野的胸怀,可以徒步过河,不遗弃远方的人。不结党营私,能够佑助行事持中的君主。
含义:胸怀广阔(包荒),能包容一切,甚至险阻(冯河);广施德政,连偏远之地都不遗忘(不遐遗)。不搞朋党(朋亡),秉公持正,尽心辅佐中正的君主(得尚于中行)。象征执政者应有的博大与中正。
九二故事:
东征的烽火渐次熄灭,战场上的血腥气被时间慢慢冲淡。凯旋的大军带回的不仅是胜利的荣耀,更有堆积如山的战利品和黑压压的俘虏。镐京的朝堂之上,弥漫着一种胜利后的亢奋与肃杀交织的复杂气息。
如何处理这些叛乱的参与者,成了摆在摄政周公面前最紧迫的难题。
这一日,朝会的气氛格外凝重。武将行列中,一位虬髯将领出班,声如洪钟:摄政公!管叔、蔡叔,身为王叔,竟勾结武庚,行此大逆不道之事,罪不容诛!依末将看,所有参与叛乱的核心贵族、将领,一律处死,以儆效尤!其族众,或戮或奴,方能震慑天下,永绝后患!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不少附和之声。胜利者的怒火需要宣泄,潜在的威胁需要根除,这是最直接,也最符合当下情绪的想法。
端坐于王座之侧(幼主成王亦在座)的周公,目光沉静地扫过群臣,最后落在身旁的召公奭身上。召公眉头微蹙,显然也在深思。
奭弟,你以为如何?周公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喧哗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召公沉吟道:叛乱首恶,如管叔、蔡叔、武庚之流,确应明正典刑,以维护纲纪。然则……牵连过广,恐非国家之福。东方之地,殷商遗民众多,若行酷烈之法,只怕仇恨深种,日后烽烟再起。
召公此言差矣!那虬髯将领急道,对敌人仁慈,便是对自己残忍!此时不除根,更待何时?
朝堂上再次争论起来。
周公抬起手,止住了众人的议论。他站起身,走到殿中,目光仿佛穿透了宫殿的穹顶,看到了那片广袤而伤痕累累的东方大地。
诸位,他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东征之役,我等拔除了叛乱的茅草(拔茅茹)。然茅草虽除,土地犹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多数是受裹挟、被蒙蔽的庶民,以及那些心怀忐忑的殷商遗族。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若我等只因胜利,便以刀兵立威,以杀戮求安,这与商纣何异?先王以仁德得天下,我等岂能弃之不用?
他指向殿外,仿佛指向遥远的东方:治理天下,非仅凭武力可成。需要有包容荒野的胸怀(包荒)!这荒野,是叛乱后的疮痍,是人心中的隔阂与恐惧。我们要包容它,治理它,而非简单地摧毁。
他又看向那些主张严惩的将领:徒步过河(用冯河),方知水深水浅,方能脚踏实地。治理新附之地,亦需有此决心与毅力,深入其间,化解仇怨,而非隔岸观火,一味喊杀。
他的声音愈发坚定:我们的德政,不能只及于镐京周边,更要远播四方,即便是天涯海角,亦不能遗弃(不遐遗)!要让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无论是周人,还是殷人,亦或是更遥远的方国部族,都能感受到王化的雨露,而非只有冰冷的刀剑!
这番话语,如同洪钟大吕,震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那虬髯将领张了张嘴,最终低下头,不再言语。
可是,一位文臣出列,带着忧虑,摄政公,包容固然重要,然则……如此多的殷商遗民,聚居东方,终究是心腹之患啊。
周公颔首,显然早已深思熟虑:此言有理。故,孤意已决——
他宣布了震惊朝野的决策:将参与叛乱的核心殷商贵族及部分顽民,强制迁徙!但不是驱赶到蛮荒之地任其自生自灭,而是迁往一个正在规划中的、位于天下之中的新城——洛邑。在那里,他们将得到土地,获得生路,并在周人的监督与管理下,逐渐融入新的秩序。
至于分封,周公继续道,凡有功于王室、德行昭彰者,无论亲疏,无论出身,皆可裂土受封,永镇四方,将周室的德政与秩序,推行至每一个角落(不遐遗)。
这体现了他的胸怀,也展现了他不惧艰难、勇于涉险(用冯河)的担当。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公的案头堆满了来自各方贵族的荐书和请托。许多姬姓宗亲、功勋旧部,都希望能为自己的子侄、亲信谋求更好的封地或职位。
一日,他的两位族弟联袂来访,言语间透露出希望能在新征服的富庶之地获得封赏。
周公耐心听完,却缓缓摇头:二位贤弟,尔等之功,孤已记录在册,自有封赏,必不辜负。然则,分封建国,乃是为屏藩周室,安定天下,非为一人一姓之私利。需考量德行、能力,需平衡四方,需以王朝大局为重。
他目光清澈,语气平和却坚定:在此朝堂之上,唯有公心,岂容私谊结党(朋亡)?孤之所为,一切皆为能更好地辅佐大王,行此中正之道(得尚于中行)。
两位族弟面露惭色,诺诺而退。
此事传开,朝野震动。人们看到,这位权倾朝野的摄政,真正做到了不结党营私,不任人唯亲(朋亡)。他的一切决策,都以是否有利于那个日渐成长的成王,是否有利于周王朝的长远稳定为最高准则(得尚于中行)。
洛邑的营建开始了,殷商遗民在监管下开始了新的生活。广袤的东方土地上,一座座诸侯城邑如同星辰般被分封确立,将周文化的种子撒向四方。朝堂之上,因周公的公正无私,派系之争难以成形,政令畅通。
硝烟散尽后,包容与融合的序曲,在博大与中正的基调下,缓缓奏响。这,正是维系太平盛世的坚实基石。
通过周公旦在平定三监之乱后,以博大胸怀包容安抚叛乱参与者、广施德政于远方、秉持公正不结党营私、尽心辅佐幼主行中正之道的一系列举措,深刻阐释了泰卦九二爻“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的丰富内涵。面对胜利后的复杂局面,周公展现出包容一切的广阔胸襟(包荒)和不畏艰难的决心(用冯河),通过迁徙殷民、封建诸侯等政策,将德政远播至天涯海角(不遐遗)。他坚持任人唯贤,杜绝结党营私(朋亡),始终以辅佐成王践行中正之道为最高目标(得尚于中行)。这些行为,为“成康之治”太平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最为关键的执政基础,充分体现了在泰和之世,执政者应有的博大、公正与远见。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