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军队退守驻扎,没有灾祸。
含义:在战局不利时,军队主动撤退到安全地带驻扎(左次),进行休整,等待时机。这种暂时的退避是为了保全实力,是明智之举,所以没有灾祸(无咎)。
六四故事:
春寒料峭,胤侯站在高地上,远眺着十里外的敌军大营。羲和主力依山扎营,营寨连绵如巨蟒盘踞山腰,旌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
大将军,敌军立足未稳,正是进攻良机!姒武按着剑柄,眼中燃着战意。身后几位年轻将领也纷纷请战,士气高昂。
胤侯却沉默不语。他注意到敌军营地两侧的山势险峻,唯一的通道狭窄难行。更让他警惕的是,敌军明明占据地利,却故意露出几处破绽,仿佛在邀请他们进攻。
传令全军,胤侯终于开口,后撤三十里,至黑水河畔扎营。
这道命令像冷水泼进热油锅,顿时炸开了。
撤退?姒武难以置信,我军连战连连,为何要退?
就连一向稳重的荀况也露出不解之色:大将军,此时退兵,恐伤士气啊。
胤侯没有立即解释,而是带着众将登上更高处。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看到,敌军营地前的狭窄通道两侧,隐约有反光闪烁——那是兵器反射的阳光。
你们看,胤侯指向那些光点,若我军从此进攻,敌军只需在两侧山崖埋伏弓手,便是自投罗网。
众将凝神细看,不禁倒吸凉气。
可是......姒勇忍不住插话,若是畏战不前,岂不让人耻笑?
耻笑比送命好。胤侯语气平静,传令吧。
撤退的命令在军中引起轩然大波。士兵们窃窃私语,不明白为何在占优情况下突然退兵。有些激进者甚至私下议论大将军年老怯战。
当夜在黑水河畔扎营后,胤侯明显感受到军中弥漫的困惑与不满。但他不急于解释,而是下令深挖壕沟,加固营寨,做出一副长期固守的架势。
第三天,敌军派小股部队前来挑衅。他们在营外叫骂,射来绑着辱骂信笺的箭矢。年轻气盛的将领们气得咬牙切齿,纷纷请战。
挂免战牌。胤侯只是淡淡吩咐。
免战牌挂出的消息传到后方夏启耳中,朝堂上也起了波澜。有大臣上书,质疑胤侯畏敌如虎,请求易帅。
这一切压力,胤侯都默默承受。他每日照常巡视营寨,检查防务,甚至还有闲心指导士兵在营区内开垦菜地。
大将军,荀况终于忍不住深夜求见,如今朝野非议,军心动摇,是否该有所行动?
胤侯正在灯下擦拭佩剑,剑身映出他沉稳的面容:你说,钓鱼最重要的是什么?
荀况一怔:是......耐心?
是让鱼先咬钩。胤侯收剑入鞘,我们现在就是钓鱼的人。
接下来的日子,胤侯不仅不进攻,反而故意示弱。他让老弱士兵在营前走动,炊烟也比平时少升一半,制造粮草不继的假象。
果然,敌军探子将这些情报传回后,羲和部族开始骄横起来。他们甚至白天在阵前饮酒作乐,夜间守备也渐渐松懈。
半个月后的一个雨夜,胤侯突然升帐点将。
姒武,你带三千人连夜出发,绕到敌军后方,断其粮道。
荀况,你率弓弩手埋伏在黑风峪,待敌军溃退时截击。
姒勇,你领一千死士,黎明时分从正面佯攻。
一道道命令发出,众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半个月的退避,不仅是为了麻痹敌人,更是为了摸清地形,等待战机。
记住,胤侯最后叮嘱,佯攻要真,真攻要狠。此战关键在于时机。
黎明时分,姒勇率领的死士发起进攻。正如胤侯所料,轻敌的敌军仓促应战,阵型混乱。而当他们全力应付正面进攻时,后方突然火光冲天——姒武成功烧毁了粮草。
敌军顿时大乱,被迫向黑风峪方向撤退,正好落入荀况的埋伏圈。
这场战役持续不到两个时辰,王师大获全胜。当捷报传回大营时,士兵们才真正理解了师左次的深意。
战后清点,伤亡不足百人,却歼敌数千。被俘的敌将不服气地问:你们既然早有妙计,为何要等半个月?
胤侯亲自为他松绑:若半月前进攻,即便能胜,也要付出数倍代价。用时间换将士性命,值得。
这句话传开後,军中再无人质疑胤侯的决策。士兵们发现,这位老将军的背后,是对每一条生命的珍视。
最让将士们动容的是,胤侯在捷报中特意写道:此战之胜,全赖将士用命。臣不过顺势而为,不敢居功。
夏启收到捷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感叹:古之名将,亦不过如此!
而胤侯此时已经在谋划下一步行动。他再次下令后撤十里,重新挂起免战牌。
这一次,再无人质疑。全军上下都明白了:这位老将军的每一次退避,都是为了下一步更稳健的进攻。
本章小结:本章通过师左次的战术安排,深刻阐释了以退为进、保全实力的军事智慧。胤侯在表面占优的情况下主动后撤,不仅避免了落入敌军圈套,更通过战略性的退避麻痹敌人、创造战机。这生动说明了真正的军事家不仅要懂得进攻,更要善于退守,将暂时的退避转化为最终的胜利。这种策略不仅适用于战场,在任何需要审时度势的竞争中,懂得适时退守、等待时机都是至关重要的智慧。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