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车灯在墙上扫过一道孤线,熄火声惊起屋檐下的麻雀。陈默没回头,只是把登记簿合上,搁回前台抽屉。他站了太久,膝盖有些发僵,但还是转身走进了样板间。
门一关,屋里安静下来。晨光从窗缝斜切进来,落在墙角那口樟木箱上。他蹲下,手指沿着铜扣边缘滑过,绣迹沾在指腹,有点涩。箱子打开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工具整齐的躺着,凿子、角尺、墨斗,每一件都磨出了包桨。他取出一把燕尾榫凿,刃口还亮着,像是昨夜有人悄悄擦过。
他走到东侧梁柱前,伸手摸到一处隐秘的卯眼,轻轻一推,一段榫头缓缓滑出。木屑簌簌落下,在光柱里浮了一瞬。他将拆下的构件放在展台,又退后两步,盯着那处空缺看了很久。
外头传来脚步声,林晓棠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几张打印纸。“我刚整理完游客的意见簿。”她走进来,声音放轻:“好几条都在问,为什么不用钉子?还有人说,这房子看着不结实。”
陈默点头,没说话。他拿起那截榫头,翻过来,底部刻着一个小小的“陈”字,是父亲的手笔。
“咱们得让他们明白,这不是落后。”林晓棠把纸放在桌上,抽出一张图表,“我查了资料,这种结构在震动中反而更稳。木材之间有弹性空间,能吸收能量。”
陈默抬头:“你能讲明白?”
“能。”她笑了笑,“但得让他们亲眼看见。”
不到半小时,样板间聚了几拨人。有住客吃完早饭顺路过来,也有村民听说“老陈家传下来的本事”特意赶来看热闹。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镜头对准展台上的构件。
“各位,今天给大家看的是传统榫卯里的燕尾榫。”林晓棠站到展台前,声音不高,但清晰,“它不用一颗钉子,全靠形状咬合。你们看这个凸出来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叫卯,像不像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有人笑出声。她没停,拿起两个部件,对准位置一推,咔的一声严丝合缝。
“现在,请一位朋友上来试试能不能拉开。”
一个小伙子上前用力拽,脸都憋红了也没拉动。
围观的人开始议论。
“这比铁钉还牢?”
“木头也能坑地震”
林晓棠点点头,打开手机,播放一段视频:模拟七级地震下,钢筋水泥房开裂倒塌,而一座榫卯结构的古建只是摇晃,震停后依然立着。
“因为它每个连接点都能微动,力量传到下一个节点就分散了。”她指着模型,“就像人体的关节,不是越硬越好,而是要有缓冲。”
人群安静了几秒,随即响起掌声。那个直播的年轻人把镜头转向观众:“家人们,这才是真手艺!弹幕刷一波——刷‘老祖宗牛’!”
陈默站在角落,看着林晓棠被围住提问,他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比划受力方向。阳光照在她马尾辫上,野雏菊发卡微微反光。
中午前,人散得差不多了。林晓棠坐在小凳上整理笔记,额角沁着细汗。陈默递了杯温水给她。
“讲得不错。”他说。
“你爸要是听见,肯定高兴。”她接过杯子,吹了口气,“这不只是技术,是活的东西。”
陈默低头看着手中的榫头,指尖摩挲着那个“陈”字。他忽然起身,走到门外,在施工区方向喊了一声。
不多时,七八个年轻村民陆续走进来,有的还穿着工装背心,袖口卷着。他们是之前参与民宿建设的木工和瓦匠,多数人脸上带着疑惑。
“叫你们来,不为别的。”陈默站在展台前,把那截榫头举起来,“咱们盖的这栋楼,用的就是这种结构。有人觉醒费事, 不如钢钉快。我想说,快不一定长远。”
底下没人接话。
“青山村要留得住人,不能只靠风景。”他顿了顿,“还得有让人记住的东西。这手艺,是我爹传下来的,现在,我想让它传下去。”
有人挠头,有人传递眼神。
“学这个,能挣钱吗?”一个年轻人终于开口。
“暂时挣不了大钱。”陈默直说,“但我们打算建设个匠艺工坊,每周两个晚上上课。来学的人,记工时积分,以后民宿分红,按积分算份额。”
“真的。”
“那我也来!”
议论声起来了。有人问什么时候开课,有没有教材,能不能带孩子一起学。
林晓棠站起来,翻开笔记本:“第一课讲基础类型,燕尾榫、直榫、楔钉榫。我会做图解,配上实物模型。大家也可以提想学的样式。”
“我想修老屋。”一个中年人低声说,“我爸留下的堂屋,梁歪了,一直不敢动。 ”
“那就从修你家开始。”陈默看着他,“咱们不光学,还要用。”
人群慢慢安静下来。有人低头记电话号码,有人掏出烟盒背面写名字报名。
陈默送走最后几个人,林晓棠靠在门框上,长出一口气。“没想到这么多人愿意试。”
“他们不是不信,是没见过。”陈默把工具一件件收进箱子,“只要看到价值,就会伸手。 ”
他点点头,翻开本子,在页面写下三个词:抗震原理、结构美学、可持续建造。然后圈了起来。
“下周的课,我准备从地震模拟开始。”她说,“再找几个老房子案例,让大家看到修缮的实际用途。”
陈默嗯了一声。他走到墙边,迎头看着那处被拆开的连接点。阳光照进来, 显出木纹的走向,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
“我小时候,我爸常在院子里做活。”他忽然说, “夏天晚上,他一边刨木头,一边讲鲁班的故事。我说不想听,他就敲我脑门,说‘哪天我不在了,这些话你还记得,就是传下来了’。”
林晓棠没接话,只是轻轻合上了笔记本。
下午三点, 村里广播了通知:“匠艺工坊首期报名点设在民宿样板间,今晚六点试讲,请携带身份证登记。”
消息传得很快。晒谷场上几位老人凑在一起抽烟,议论纷纷。
“老陈家的儿子,回来真干实事。”
“可不是,连城里人都跑来学?”
陈默在屋里打磨一段新做的榫头,砂纸来回推拉,木香渐渐弥漫。林晓棠把打印好的课程表贴在门侧,又摆出几个简易模型供人参观。
一辆自行车停在门口,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探出头来。
“叔叔,我能看看吗?”
陈默点头,放下砂纸。“当然能。来,这是最简单的直榫,你想试试组装吗?”
孩子眼睛亮了,小跑进来。林晓棠蹲下教他怎么对准卯眼,轻轻一推, 咔哒一声,拼好了。
“我做到了!”她跳起来,举着模型给外面的母亲看。
女人笑着点头,对陈默说:“老师傅传给您的,您又传给孩子,这不就是一代代传下去吗?
陈默没答,只是把那个小模型放进孩子手里:“下次再来,教你做会转动的榫轮。”
太阳偏西, 风从山口吹进来,掀动了贴在墙上的图纸一角。林晓棠伸手去压,发现背面还有一行铅笔写的字:“父辈所守,非木非石,乃心之所系。”
她没问是谁写的,只是默默把它翻正,用图钉重新固定。
陈默站在展台前,手里握着一段刚成型的榫头,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父亲照片上。相框边缘有些褐色,但笑容依旧沉静。
林晓棠走过去,轻声说:“你说,他能看见吗?”
陈默没有移动视线。
他的手指收紧, 木料的棱角硌在掌心。
喜欢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