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苏家村联盟办公室的窗台上,晒着一沓泛黄的纸——那是林舟和王大爷翻遍老支书家阁楼找出来的种植记录,最早的一本封皮写着“1965年苏家村苹果园台账”,纸页脆得像晒干的苹果皮,里面用蓝黑墨水记着“三月栽苗,五月施肥,九月摘果,亩产三百斤”,字迹娟秀,是老支书年轻时的手笔。
“地理标志申请得要‘老底子’,这些就是最好的证据。”林舟把台账递给苏晓时,指尖还沾着阁楼的灰尘。苏晓立刻找了个新文件夹,把台账、1980年的果园照片、2010年的产品检测报告一一分类,标签贴得整整齐齐:“还要补充现在的种植规范,比如咱们用的有机肥配方、无农药的防虫方法,得让审核的人知道,‘苏果源’的好是一直传下来的。”
没过两天,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带着检测仪器来了老果园。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看着工作人员把探针插进土里,显示屏上跳出“硒含量0.4mg\/kg”时,人群里爆发出小声的惊叹。“普通土壤也就0.1mg\/kg,你们这土是真金白银的‘富硒土’!”工作人员又舀了瓢果园旁的井水,检测结果显示“ph值7.2,一级饮用水标准”。
王大爷蹲在果树下,摸着树干上的纹路笑:“俺们守着这片地一辈子,就知道这苹果甜得不一样,现在总算有科学说法了!”苏晓赶紧把检测报告拍下来,发给申请小组的成员,林舟则在笔记本上记:“下周去省农业厅交材料,顺便问问审核流程能不能走乡村振兴绿色通道。”窗外,阳光透过苹果叶的缝隙洒在材料上,像是给“苏果源”的认证之路,镀上了一层暖光。
第二幕
省地理标志审核现场的会议室里,气氛有点紧张。一位戴眼镜的专家指着ppt上的种植面积图,眉头微蹙:“苏家村联盟现在只有500亩果园,对比其他地理标志产品,规模是不是小了点?能不能保证持续供应?”
林舟早有准备,立刻点开下一页——那是张彩色的联盟种植规划图,绿色的区域标注着现有6个村的果园,黄色的虚线框出未来两年要吸纳的3个邻村地块。“现在500亩年产苹果150万斤,足够支撑‘苏果源’的加工和销售;明年拓展到800亩后,产量能翻一番。”他又拿出手机,打开联盟的溯源系统,“而且每个果园都有实时监控,从开花到采摘的每一步都能查,保证品质统一。”
审核组后来去了老果园实地考察。专家们摘下红透的苹果,咬下去时汁水溅在手上,一位白发专家眯着眼点头:“甜里带点清香味,是硒元素的味道,比超市里的苹果有辨识度。”村民李大叔凑过来,拿着手机演示:“您扫这个二维码,能看见这棵树是谁种的、施了几次肥,俺们不搞虚的!”
就在审核快出结果时,有个邻县的苹果种植户提出异议:“他们的苹果和我们的没区别,凭啥给他们地理标志?”苏晓立刻拿出省农科院的检测报告,指着数据说:“您看,我们的苹果可溶性糖含量14.2%,比邻县的高1.8%;硒含量更是高20%,这是土壤和水质决定的,不是随便能复制的。”异议声渐渐平息,审核组当场表示:“‘苏果源’的独特性和规范性都够,符合地理标志的要求。”
第三幕
联盟办公室的快递盒被拆开时,林舟的手有点抖。红色的“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证书”拿在手里,封面的国徽和金色字样格外庄重,里面写着“‘苏家村苹果及制品’符合地理标志产品要求,准许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成了!咱们的‘苏果源’有‘国家认证’了!”苏晓拿着证书,声音都有点发颤。消息传到村里,村民们立刻在广场搭起了简易舞台,敲锣打鼓的声音从村头传到村尾。王小丫带着小导游队,举着“庆祝苏果源地理标志认证成功”的横幅,在人群里跑来跑去;王大爷把证书复印件贴在公告栏上,还特意用红笔圈出“专用标志”几个字,路过的村民都要停下来摸一摸。
晚上的庆祝宴上,村民们端着苹果醋碰杯,二柱笑着说:“以后咱这果酱往超市一摆,看见这地理标志,顾客肯定先拿咱的!”苏晓已经设计好了新标签——上面印着老果园的风景,旁边加了个小小的地理标志图案,贴在刚生产的苹果脆片包装上,格外醒目。
正热闹时,林舟接到了省农产品展销会的电话,对方说:“想邀请‘苏果源’作为地理标志产品代表参展,给你们留个最好的展位。”林舟举着手机,对着村民们喊:“省展销会请咱们去!咱的青苹果,要让全省都知道!”月光下,老果园的苹果闪着光,像是在为这场“认证”喝彩。
(第八章完)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