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护民与各地匠人交流手艺后的第四个秋日,江南海边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从北方逃难而来的百姓。北方遭遇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为了活命,一路南下,听闻江南海边有“桃海神”守护,百姓安居乐业,便带着家人辗转来到这里。
这日清晨,沈护民带着儿子沈守乐在海边巡查,远远就看到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朝着海边走来。他们有的背着破旧的行囊,有的抱着年幼的孩子,有的搀扶着年迈的老人,脚步蹒跚,脸上满是疲惫与绝望。
“爹,他们是谁啊?看起来好可怜。”沈守乐拉着沈护民的衣角,小声问道。
沈护民皱了皱眉,心中泛起怜悯,轻声说:“他们应该是从北方逃难来的百姓,遇到了灾荒。守乐,我们过去看看,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说着,父子俩快步朝着逃难百姓走去。走到近前,沈护民才发现,这群百姓约莫有五十多人,其中大半是老人和孩子,不少人身上还带着伤病,有的孩子因为饥饿,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一位头发花白、拄着拐杖的老人看到沈护民,颤巍巍地走上前,拱手说道:“这位小哥,我们是从北方来的,家乡遭遇旱灾,实在活不下去了,听闻这里有桃海神守护,百姓日子安稳,便来投奔。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收留我们,给我们一口吃的,哪怕是粗粮也行。”
老人的声音带着哭腔,眼中满是恳求。周围的逃难百姓也纷纷围上来,期盼地看着沈护民,仿佛他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沈护民连忙扶起老人,说道:“大爷,您别客气,出门在外不容易,既然来了,就是客人。我们江南海边的百姓,向来互帮互助,肯定不会让你们饿着、冻着。”
说完,沈护民对着不远处的族中子弟喊道:“明睿,你快回村,通知大家,说有北方的百姓逃难而来,让大家准备些食物和干净的衣物,再收拾一下闲置的小屋,给他们安置住处。”
沈明睿闻言,立刻转身朝着村里跑去。沈护民则对着逃难百姓说:“大家别着急,先跟着我去老桃树下休息,一会儿就有食物和水送来,还有地方住。”
百姓们闻言,眼中泛起希望的光芒,纷纷对着沈护民道谢。沈守乐也学着父亲的样子,牵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轻声说:“小弟弟,别害怕,我带你去吃桃花糕,可好吃了。”
孩子怯生生地看着沈守乐,又看了看身边的母亲,在母亲的点头示意下,才慢慢握住了沈守乐的手。
很快,沈明睿就带着族中子弟和百姓们赶来。大家手里提着装满食物的竹篮,里面有刚蒸好的馒头、熬好的米粥,还有柳云溪和女先生们连夜做的桃花糕;有的百姓抱着干净的衣物,有的则扛着被褥,还有的带着治疗伤病的草药和药膏。
柳云溪走到逃难百姓中,看到一位母亲正抱着饿得哭不出声的孩子,立刻从竹篮里拿出一块桃花糕,递给孩子:“孩子,快吃吧,吃完就不饿了。”
孩子的母亲接过桃花糕,感激地说:“多谢大姐,多谢大姐,您真是好人。”
柳云溪笑着说:“别客气,都是出门在外的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你们要是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比如孩子生病了、老人不舒服,我们这里有草药,能帮你们治疗。”
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忙碌起来:有的给逃难百姓分发食物和水,有的给他们送上干净的衣物,有的则带着伤病的百姓去看族中的老郎中,还有的帮着老人和孩子搬运行囊,安置住处。
沈护民则带着几位族中长辈,来到老桃树下,与北方逃难百姓的领头人商量后续的安置事宜。“大爷,你们这次来的人不少,我们已经收拾了十间闲置的小屋,暂时能安置大家。后续如果大家愿意留下来,我们可以分给大家一些田地,让大家耕种;如果想学习手艺,比如做桃木器物、制陶,我们也可以请匠人教大家,以后大家就能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
领头的老人闻言,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着沈护民深深鞠了一躬:“小哥,您真是大好人啊!我们家乡没了,早就不想回去了,要是能在这里扎根,有田种、有手艺学,那真是太好了。我们一定会好好干活,不给你们添麻烦。”
沈护民扶起老人,说道:“大爷,您放心,只要大家肯努力,日子肯定会好起来的。当年墨尘爷爷和苏清鸢奶奶守护江南,就是希望所有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我们现在做的,也是在践行他们的心意。”
接下来的几日,海边的百姓们都在为安置逃难百姓忙碌着。柳云溪和女先生们每天都会做大量的食物,送到逃难百姓的住处;沈护民则带着族中子弟,给逃难百姓划分田地,还教他们如何耕种江南的水田——北方百姓大多习惯种旱地作物,对水田耕种一窍不通,沈护民就亲自示范,从插秧到灌溉,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一位叫王大力的北方汉子,原本是家乡的种田能手,可到了江南,面对水田却束手无策。沈护民看到他焦急的样子,主动来到他的田边,说道:“大力哥,江南的水田和北方的旱地不一样,插秧的时候要注意间距,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这样水稻才能长得好。灌溉的时候,要控制好水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说着,沈护民挽起裤脚,走进水田,拿起秧苗,示范起插秧的动作:“你看,左手拿秧苗,右手插秧,每一株秧苗之间,保持一拳的距离,插入泥土中,深度以刚好没过秧苗根部为宜。”
王大力认真地看着,然后也走进水田,学着沈护民的样子插秧。一开始,他插的秧苗要么歪歪扭扭,要么插得太深,沈护民就耐心地帮他纠正,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经过大半天的练习,王大力终于掌握了插秧的技巧,插的秧苗也变得整齐规范。
王大力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对着沈护民说:“沈小哥,真是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教我,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以后我一定好好种田,多打粮食,不仅要养活家人,还要给村里的百姓分一些。”
沈护民笑着说:“大力哥,不用这么客气,大家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应该的。等水稻成熟了,我们还会教大家如何脱粒、晾晒,让大家能收获更多的粮食。”
除了耕种,沈护民还安排逃难百姓中的年轻人,跟着匠人们学习手艺。有的年轻人跟着周木匠的徒弟学习木工,制作简单的家具和农具;有的则跟着陈陶匠的徒弟学习制陶,做一些日常用的陶罐、陶碗;还有的年轻女子,跟着柳云溪和女先生们学习做桃花糕、刺绣,希望能靠手艺补贴家用。
一位叫李娟的年轻女子,从小就跟着母亲学过针线活,对刺绣很感兴趣。柳云溪知道后,特意教她绣桃花和海浪的图案:“李娟,我们江南的刺绣,讲究的是细腻、逼真,绣桃花的时候,要注意花瓣的层次,用浅粉、深粉两种颜色的丝线,这样绣出来的桃花才会立体;绣海浪的时候,要用蓝色和白色的丝线,通过疏密有致的针法,表现出海浪的起伏。”
李娟认真地记着柳云溪的话,拿着针线,一点点地练习。一开始,她的针法不够熟练,绣出来的桃花歪歪扭扭,海浪也没有层次感,她有些沮丧,想要放弃。
柳云溪看出了她的心思,轻声安慰道:“李娟,别着急,谁刚开始学的时候都这样。我刚开始学刺绣的时候,绣坏了好多块布料,后来每天练习,慢慢就熟练了。你看,苏清鸢奶奶当年学做桃花糕,也是练了无数次,才做出了香甜可口的点心。只要你坚持下去,肯定能绣得很好。”
李娟听着柳云溪的话,又想起了沈护民和百姓们对他们的帮助,心中重新燃起了斗志。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习刺绣,直到深夜才休息,手指被针扎破了,就贴上草药,继续练习。没过多久,她的刺绣技艺就有了很大的进步,绣出来的桃花栩栩如生,海浪也灵动逼真。
柳云溪看到李娟的作品,忍不住赞叹道:“李娟,你真是太有天赋了,这绣品比我刚开始绣的时候好多了。等以后,我们可以把你绣的桃花图案,印在桃花糕的包装上,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手艺。”
李娟闻言,眼中满是喜悦,她握着柳云溪的手,说道:“柳嫂子,真是太谢谢你了。要是没有你,我肯定学不会刺绣,也不会有今天。以后我会好好练习,不辜负你的期望。”
这日傍晚,沈护民带着沈守乐,来到逃难百姓的住处巡查。看到大家有的在院子里晾晒刚洗好的衣物,有的在讨论明天的耕种计划,有的则围在一起,听老郎中讲解养生知识,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欢声笑语不断,沈护民心中满是欣慰。
走到王大力的住处,沈护民看到他正和家人一起,吃着刚蒸好的馒头和柳云溪送的桃花糕,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王大力看到沈护民,连忙起身招呼:“沈小哥,快进来坐,尝尝我们自己腌的咸菜。”
沈护民笑着走进屋,说道:“不用客气,我就是来看看大家住得习不习惯,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习惯,习惯,这里比我们家乡好多了,有吃的、有住的,还有大家的帮忙,我们真是太幸运了。”王大力的妻子笑着说,“今天我还跟着柳嫂子学做了桃花糕,虽然做得不好看,但味道还不错,等明天做好了,给你们送过去尝尝。”
沈护民点头:“好啊,到时候我们一定尝尝。”
离开王大力的住处,沈护民带着沈守乐来到老桃树下。此时,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老桃树上,洒在海面上,也洒在逃难百姓的住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温暖。
沈守乐拉着沈护民的手,轻声说:“爹,那些北方来的百姓,现在都开心起来了,真好。”
沈护民摸了摸沈守乐的头,说道:“是啊,不管是江南的百姓,还是北方的百姓,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互帮互助,就能一起过上好日子。墨尘爷爷和苏清鸢奶奶,就是希望看到这样的场景。”
说着,沈护民摸了摸腰间的贝壳,轻声说道:“墨尘爷爷,苏清鸢奶奶,北方的逃难百姓已经在海边安定下来了,大家互帮互助,日子过得很安稳。你们看到这样的场景,肯定会很欣慰吧。”
话音刚落,贝壳就泛起了淡淡的光芒,一道温和的声音从贝壳中传来,正是墨尘与苏清鸢的声音:“护民,守乐,我们看到了。你们收留逃难百姓,教他们耕种、手艺,让他们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定生活,做得很好。守护百姓,不仅是守护本地的百姓,更是守护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传承善意,不仅是传承给身边的人,更是传承给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
“这片山海,因为你们的善意而更加温暖;这些百姓,因为你们的帮助而重获希望。只要你们始终保持这份互帮互助的初心,始终践行‘守护’与‘善意’的精神,不管是旱灾、水灾,还是其他困难,都能一起克服。我们会永远化作老桃树的枝叶,化作大海的浪潮,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百姓,陪着你们一起,让日子越过越好。”
沈护民与沈守乐闻言,对着老桃树深深鞠了一躬。此时,一阵微风吹过,老桃树的枝桠轻轻晃动,几片叶子飘落下来,落在他们的肩头,仿佛是墨尘与苏清鸢的回应。
此后,北方的逃难百姓彻底在江南海边扎根下来。他们跟着江南的百姓一起耕种、学习手艺,有的成为了种田能手,有的成为了手艺匠人,有的则加入了“山海蒙学”,帮忙教导孩子们读书识字。每到春日桃花盛开时,他们会跟着江南的百姓一起,在老桃树下举办桃海节,一起制作桃花糕、桃花酒,一起讲述墨尘与苏清鸢的传奇;每到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互帮互助,一起克服难关。
岁月流转,又是数十年过去。当年从北方逃难而来的百姓,早已融入了江南海边的生活,他们的后代,也成为了“山海蒙学”的学生,跟着沈家子弟学习“守护”与“善意”的精神,跟着匠人们学习手艺。老桃树依旧枝繁叶茂,每年春日依旧桃花盛放;“桃海神之碑”依旧矗立在老桃树下,碑上的事迹,又多了“收留逃难百姓、互帮互助”的篇章;那枚传承千年的贝壳,依旧在百姓需要的时候,传递着墨尘与苏清鸢的温暖与守护。
这年春日,沈护民的孙子沈承暖,带着“山海蒙学”的孩子们,在老桃树下举办了一场“南北百姓同乐会”。江南的百姓与北方逃难百姓的后代,一起表演节目:有的唱《桃海谣》,有的讲述墨尘与苏清鸢的故事,有的展示自己的手艺作品,还有的表演南北融合的舞蹈。
沈承暖站在舞台上,对着台下的百姓们说:“不管是江南的乡亲,还是北方的乡亲,我们都是一家人。当年,我们的祖辈互帮互助,让北方的乡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如今,我们要继续传承这份互帮互助的精神,传承墨尘爷爷与苏清鸢奶奶的善意与守护,让这片山海永远温暖,让这里的百姓永远安乐!”
台下的百姓们纷纷鼓掌,掌声在海边久久回荡。海面上,海浪翻滚,仿佛在为他们喝彩;老桃树上,桃花盛放,仿佛在为他们祝福。
墨尘与苏清鸢的传奇,早已不再是一段简单的故事,它化作了江南与北方百姓互帮互助的温情,化作了沈家子弟代代相传的守护初心,化作了每一个百姓心中的善意与希望。这份传奇,会随着老桃树的年年盛放而愈发鲜活,会随着大海的潮起潮落而代代相传,守护着这片山海,守护着每一个百姓,直至千秋万代,永不停歇。
喜欢天亮后不遇见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天亮后不遇见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