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时间泡泡的稳定性研究
首次成功制造出“时间泡泡”的狂喜渐渐平复,取而代之的,是研究者特有的冷静与审慎。那仅仅维持三息、范围一米、加速一倍的小小奇迹,如同风中残烛,脆弱得令人心惊。我知道,若不能解决稳定性与可控性的问题,这惊艳的初啼终将只是昙花一现。
我的研究重点,立刻从“如何制造”转向了 “如何维持与扩展”。
矿坑深处,再次成为我的专属实验室。我摒弃了所有急功近利的念头,如同最耐心的工匠,开始对“时间泡泡”进行系统性的解构与分析。
第一步,定位不稳定的根源。
我一次次地重复制造过程,每次都将感知提升到极致,密切监控着泡泡从诞生到崩溃的全过程。在高维视角与“混沌谐振基盘”的联合扫描下,问题逐渐清晰:
能量供给断续: 维持时间流速差异,需要持续对抗整个宇宙时空的“惯性”与“自愈”倾向,这消耗的能量远超制造瞬间。我之前的灵码结构,更侧重于“启动”,而非“持续供能”,导致能量流无法平稳维持,如同给灯泡接上了接触不良的电源。
结构谐振失衡: 时间泡泡本身是一个极其精密的时空“谐振腔”。外界的任何微小扰动——无论是能量波动、物质移动,甚至是其他区域的时空参数变化——都会像声波撞击玻璃杯一样,干扰其内部谐振,导致结构失稳,最终崩溃。
法则层面的排异: 时间流速的局部改变,本质上是与宏观宇宙的时间法则产生了微小的背离。这种“异常”会持续受到整个时空背景的“纠正压力”,如同免疫系统攻击外来异物。我的灵码结构尚未能完美“欺骗”或“缓冲”这种无处不在的排异反应。
第二步,针对性的优化方案。
找到症结,便可对症下药。
构建“能量循环回路”: 我重新设计了“时空皱褶灵码”,在其中加入了自反馈的能量循环结构。它不再仅仅从基盘单向汲取能量,而是尝试在泡泡内部形成一个微型的、利用时间差效应增效的能量自循环系统,减少对外界能源的依赖和波动,提升续航能力。同时,优化能量注入通道,使其更加平稳。
强化“结构稳定性灵纹”: 借鉴“维度皱褶”理论中关于稳定空间结构的描述,我在泡泡的“壳层”上,额外附加了数层用于阻尼外界扰动、平复内部能量涟漪的稳定性灵纹。这些灵纹如同给易碎的瓷器包裹上防震材料,能有效吸收和分散外来干扰。
引入“信息伪装层”: 利用“信息筛网”的技术,我尝试在泡泡外围包裹一层极其微弱的、模拟正常时空参数波动的信息伪装。这层伪装旨在“欺骗”宏观宇宙的法则排异机制,让其将这片异常区域“误认”为时空背景噪声的一部分,从而降低纠正压力。
第三步,枯燥的测试与迭代。
理论方案需要实践验证。我开始了漫长而枯燥的测试循环。
调整灵码参数,观察泡泡持续时间。
微调稳定性灵纹的谐振频率,记录其抗干扰能力。
尝试不同的信息伪装模式,评估其对排异反应的削弱效果。
失败依旧是主旋律。能量回路过载崩溃、稳定性灵纹自身引发共振、信息伪装被瞬间识破……各种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但我能清晰地看到进步。
泡泡的持续时间,从三息,艰难地延长到五息、八息、十息……
其稳定程度也在提升,从最初王磐稍微靠近都会引发剧烈波动,到后来他能在我三米外正常活动而泡泡无恙。
范围扩展则最为困难,每扩大一寸,都需要对灵码结构进行近乎重构级的调整,消耗呈几何级数增长。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我才勉强将其半径从一米拓展到了一米二。
时间在无数次失败与微小的成功中流逝。
当我终于能够稳定地制造出一个半径一米二、持续时间达到二十息、时间流速稳定加速一倍的小型“时间泡泡”时,我知道,在时间操控这条禁忌之路上,我终于扎下了第一根还算牢固的楔子。
虽然距离投入实战应用还差得很远,但至少,它不再是一次性的烟花,而成了一个可以稳定复现、并具备初步实用价值的工具。
我撤去灵码,感受着神魂中因长时间高精度操控而产生的疲惫,嘴角却带着满足的弧度。
稳定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接下来,或许可以尝试,在这加速流逝的二十息内,做点什么了……比如,修炼一个以往需要一炷香才能完成的复杂术法模型?或者,思考一个困扰许久的理论难题?
时间泡泡的潜力,正在被我一点点挖掘出来。科学修仙的道路上,又多了一件能够“作弊”的……神器。
喜欢清弦渡凡尘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清弦渡凡尘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