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赫勒的雨季刚过,凌霁蹲在“星穗田”的新划分区域里,看着阿吉小心翼翼地将火星带回的“共生一号”种子埋进土里。少年的动作比三年前熟练了许多,指尖沾着湿润的泥土,眼里满是专注。
“按照潘多拉给的参数,这几排要种得密一点,雨季的雨水够它们扎根。”阿吉一边种一边说,身后跟着几个生态学校的孩子,每人手里都拿着小铲子,学着他的样子挖坑、放种、盖土。
凌霁笑着点头,转头看向不远处的光伏板阵列——新扩建的光伏板比之前多了两倍,不仅能满足部落的用电需求,还能为周边三个村庄供电。陆衡正和技术人员一起检查新安装的储能设备,阳光照在他身上,勾勒出沉稳的轮廓。
“理事会刚发来消息,”陆衡走过来,递过通讯器,“北欧的‘共生一号’玉米也开始播种了,他们改良了土壤,掺了从萨赫勒带去的腐殖土,潘多拉预测成活率能到90%以上。”
凌霁接过通讯器,屏幕上是北欧试点的实时画面:孩子们围着光伏板下的田地,手里拿着装着种子的小袋子,科学家在一旁指导他们如何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播种深度。“你看,”凌霁指着屏幕,“这些种子从火星到地球,从萨赫勒到北欧,像在画一个共生的圈。”
当天下午,两人接到了沈策的通讯,说深海监测站有了新发现——“共生光珠”的幼体开始附着在人工热液系统的管道上,形成了小小的生物群落,甚至吸引了其他深海生物前来觅食,原本单一的人工生态系统,正在慢慢形成自然的食物链。
“我们去看看?”凌霁看向陆衡。
“走。”陆衡点头,两人当天就登上了前往深海监测站的科考船。
抵达监测站时,科研人员正通过探测器观察“共生光珠”的群落。屏幕上,无数带着蓝光的小生物附着在管道上,像镶嵌了一层会发光的宝石,几条深海鱼在群落周围游动,偶尔啄食落在管道上的微生物。
“它们不仅自己存活下来,还成了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科研人员兴奋地说,“潘多拉分析,按照这个趋势,再过半年,这片人工热液区就能形成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和自然热液喷口的生态结构差不多。”
凌霁看着屏幕,突然想起第一次来深海监测站时,热液喷口旁一片死寂的景象。现在,这里不仅恢复了生机,还孕育出了新的生命,这或许就是共生的意义——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让生命在相互依存中,绽放出新的可能。
陆衡走到他身边,轻声说:“理事会准备在全球推广‘人工生态修复模式’,不仅是深海,还有沙漠、荒漠,都要试试用这种‘以生物带生物’的方式,让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离开深海监测站后,两人没有直接回霜城,而是绕道去了北欧的冻土试点。此时的北欧正值盛夏,光伏板下的“共生一号”玉米已经长到了一人多高,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试点负责人笑着迎上来:“这些玉米比我们预期的长得还好,潘多拉说,它们的抗寒基因又增强了,明年就算遇到早霜,也能正常成熟。”
凌霁走进玉米地,摘下一片叶子,放在手心——叶片比萨赫勒的玉米更厚实,边缘带着淡淡的锯齿,这是适应北欧气候的进化痕迹。他转头看向陆衡,发现对方也在看着玉米地,眼里带着笑意。
傍晚,两人坐在光伏板旁的小山坡上,看着夕阳把玉米地染成金色。通讯器里,潘多拉同步了火星基地的画面:苏晚正带着团队,在新建成的培育舱里种下从地球带去的蔬菜种子,旁边的“共生号”探测器已经准备好,即将前往小行星带探测资源。
“你说,十年后,我们会在哪里?”凌霁突然问。
陆衡转头看向他,眼里满是温柔:“可能在萨赫勒的‘星穗田’里种新的种子,可能在深海监测站观察新的生物,也可能在火星基地的玉米地里,和苏晚一起收获‘共生一号’的第十代。”
喜欢你是我的漏洞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你是我的漏洞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