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下面我们将这“归属感”和“价值感”两个核心概念重点来剖析四个错误目标理论。
寻求过度关注
权利斗争
报复
自暴自弃
错误目标:孩子“坏行为”的底层逻辑
德雷克斯在书中提出了着名的“四个错误目标”理论,这四个目标层层递进,揭示了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真实诉求。
每个错误目标,都是孩子在归属感和价值感缺失时,所采取的“无奈之举”。
1. 寻求过度关注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目标,也是许多孩子不当行为的起点。
当孩子觉得“只有我表现出特别的样子,爸爸妈妈才会关注我”时,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有的孩子会在父母工作时频繁打扰,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抱抱,一会儿又说自己不舒服;
有的孩子会故意做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动作,比如挤眉弄眼、发出奇怪的声音,只为了让父母看他一眼、说他一句。
这些行为背后,孩子的内心独白是:“只有当你们关注我时,我才觉得自己重要。”
他们并不在乎父母的关注是批评还是表扬,只要能成为父母的“焦点”,就觉得自己获得了归属感。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妈妈总是忙着做家务,忽略了年幼的孩子。
孩子发现,每当自己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时,妈妈就会停下手中的活,过来批评他、帮他收拾,虽然是批评,但妈妈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
于是,孩子扔玩具的行为变得越来越频繁,他来说,负面关注也比被忽视要好。
2. 权力斗争
当寻求过度关注的目标没有得到满足,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过于严格时,孩子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权力斗争。
此时,孩子的核心诉求变成了:“我要自己做主,我不想被你控制。”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你让我往东,我偏要往西”。
父母让孩子吃饭,他说不饿;
让他睡觉,他说不困;
让他穿这件衣服,他偏要穿那件。
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都要反驳、对抗,甚至故意惹父母生气。
这种行为背后,孩子的内心是:“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能决定自己的事情,你不能强迫我。”
权力斗争的本质,是孩子在争取自主选择权,证明自己的独立。
如果父母此时用更强大的权力压制孩子,比如打骂、强迫,孩子的反抗会更激烈,因为他要扞卫自己最后的“尊严”。
就像书中提到的一个男孩,妈妈总是强迫他按时上床睡觉。
男孩每天都要哭闹反抗,妈妈越催,他越磨蹭。
后来妈妈意识到,这是一场权力斗争,于是她改变策略,告诉男孩:“你可以选择现在睡觉,或者再玩10分钟就睡,你决定。”
男孩没想到妈妈会让他选择,愣了一下后,选择了再玩10分钟,到点后主动上床睡觉,当孩子的自主需求被尊重,权力斗争自然就停止了。
3. 报复
如果权力斗争持续升级,孩子在斗争中屡屡受挫,感受到的只有伤害和不被尊重时,就会进入更危险的阶段:报复。
此时,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委屈和愤怒,他的核心诉求变成了:“你伤害了我,我也要伤害你,让你尝尝我的痛苦。”
孩子的报复行为,可能是针对父母,也可能是针对自己或他人。
比如,故意破坏父母的东西、辱骂父母、拒绝和父母沟通;
又或者欺负同学、虐待小动物;
更严重的,可能会自暴自弃,伤害自己。
这些行为背后,孩子的心声是:“我感受不到你的爱,你只在乎控制我,那我就用伤害来回应你。”
报复行为的根源,是孩子的归属感严重缺失,他觉得自己不被爱、不被重视,所以要通过伤害来寻求“公平”。
书中有一个女孩,父母总是忽视她的感受,凡事都偏向弟弟。
女孩觉得自己不被爱,于是开始故意和弟弟吵架,抢弟弟的玩具,甚至偷偷破坏弟弟的东西。
她的行为看似是“嫉妒”,实则是报复,她想让父母因为弟弟的哭闹而烦恼,就像父母让她烦恼一样。
4. 自暴自弃
这是四个错误目标中最令人心疼的阶段。
当孩子在寻求关注、权力斗争、报复都失败后,他会彻底绝望,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此时,孩子的核心诉求变成了:“我不行,我做什么都做不好,你们别对我抱有希望了。”
表现为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做事拖沓敷衍,甚至直接放弃尝试。
别人批评他,他不反驳;
别人鼓励他,他也无动于衷。
他用“我不行”来保护自己,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比如,一个孩子多次尝试独立完成作业,但每次都被父母批评“做得不好”“太笨了”。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笨,再也不愿意尝试写作业,甚至会说“我就是个差生,不用管我”。
这背后,是孩子的价值感彻底崩塌,他已经放弃了寻求认可的努力。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