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赞赏:如何夸到孩子心坎里,激发内在动力
“你真棒!”
“你真聪明!”
这类随口而出的赞赏,是很多家长的习惯,但其实这类评价式赞赏,不仅无法真正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反而可能带来潜在危害。
真正有效的赞赏,是能让孩子建立扎实自我认知的描述性赞赏。
1. 赞赏的陷阱:评价式赞赏的潜在危害
评价式赞赏聚焦于对孩子的人格、能力下判断,看似积极,实则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让孩子依附外部评价。
如果孩子总被夸“聪明”,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在于“聪明”,一旦遇到做不好的事情,就会怀疑自己“不聪明”,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为了维持“聪明”的标签而回避挑战。
其次,加剧对失败的恐惧。
为了不打破“真棒”“真聪明”的正面评价,孩子会不敢尝试有难度的事情,害怕失败让自己的“标签”失效,逐渐变得畏缩不前。
再次,导致功利化行为。
孩子会为了得到赞赏而做事,而非出于自身兴趣。
比如原本喜欢画画的孩子,若每次画画都被夸“真乖”,可能会觉得画画是为了获得“乖”的评价,而非享受过程,一旦没有赞赏,就会失去兴趣。
最后,评价过于笼统。
“你真棒”没有明确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无法给孩子具体的反馈,也不能帮助孩子清晰认识自己的优点,赞赏的效果大打折扣。
2. 描述性赞赏:三步夸到孩子心坎里
描述性赞赏不评价孩子的人格或能力,而是具体描述孩子的行为、努力和成果,让孩子自己得出“我做得不错”的结论,从而建立内在的自我肯定。
这种赞赏分为三个核心步骤:
(1)描述你所看到的事实
这是赞赏的基础,要具体、客观地描述孩子的行为或成果,不添加主观评判。
比如孩子收拾了书桌,不说“你真棒”,而是说“我看到你把彩笔分类放回了笔盒,书本摆放整齐,书桌变得很干净”;
孩子帮助了同学,不说“你真善良”,而是说“我看到你主动帮同学捡起了掉落的文具,还耐心帮他讲解了不会的题目”。
描述事实时要包含具体细节,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得到了认可,明白努力的方向。
(2)表达你的真实感受
在描述事实后,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积极影响。
比如孩子收拾好书桌后,可说“走进整洁的房间,我感觉特别舒服、清爽”;
孩子帮助同学后,可说“看到你主动帮助别人,妈妈觉得特别欣慰、骄傲”。
真实的感受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有价值的,增强成就感,同时也能拉近亲子距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情实感。
(3)提炼行为背后的品质
将孩子的行为总结为一个积极的品质词汇,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体现了什么优秀特质。
比如孩子收拾书桌后,可说“你这叫做‘有条理’”;
孩子帮助同学后,可说“你这叫做‘乐于助人’”;
孩子坚持完成一件难事,可说“你这叫做‘坚持不懈’”。
提炼品质词汇能让孩子快速抓住自己的优点,并且容易记住和模仿,逐渐将这些优秀品质内化为自身的特质,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
描述性赞赏的核心,是让孩子从“被别人夸好”变成“自己知道自己好”,这种内在的自我肯定,比任何外部评价都更能激发持续的动力。
孩子会明白,自己的价值不在于家长的一句“真棒”,而在于自身的努力、坚持和良好行为,从而更愿意主动保持优点,不断进步。
让孩子焕然一新:帮助他摆脱负面标签的束缚
“你怎么这么胆小?”
“你就是个马虎蛋!”
“你太内向了!”
家长不经意间的一句评价,可能会变成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
这些标签看似是客观描述,实则像无形的枷锁,限制孩子的成长,让他们不自觉地按照标签塑造自己。
1. 负面标签的危害:自我实现的消极预言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孩子长期被赋予某种负面标签,他们会逐渐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并且按照标签的描述去行动,最终让预言成真。
家长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家长的评价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被贴上“胆小”标签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天生胆小,遇到挑战时会主动退缩,不敢尝试;
被贴上“马虎”标签的孩子,会接受自己“马虎”的设定,做事不再认真检查,出错越来越多;
被贴上“内向”标签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擅长社交,刻意回避与人交往,变得更加孤僻。
负面标签不仅会限制孩子的潜能,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孩子变得自卑、敏感、叛逆。
有些孩子为了反抗标签,会故意做出相反的极端行为,比如被说“内向”的孩子故意在课堂上捣乱,反而影响成长。
2. 六大技巧:帮孩子摆脱标签束缚
要让孩子摆脱负面标签的束缚,家长需要改变语言和行为习惯,用积极的方式看待孩子,帮助他们建立全新的自我认知。
(1)捕捉闪光点: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多面性,即使被贴上负面标签,也会有表现出相反特质的时刻。
家长要善于捕捉这些闪光点,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另一面。
比如被说“胆小”的孩子,某天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要及时肯定“你今天主动和阿姨打招呼,特别勇敢”;
被说“马虎”的孩子,某次认真检查作业并改正错误,要表扬“你这次写作业很细心,主动发现并改正了错误,做得很好”。
这些具体的肯定,能让孩子明白“我不是天生胆小\/马虎,我也可以勇敢\/细心”,逐渐打破负面标签的限制,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2)创造机会: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
除了捕捉现有闪光点,家长还可以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在新的场景中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改变对自己的认知。
比如孩子被贴“内向”标签,可多创造社交机会:邀请孩子的好朋友来家做客,让孩子负责招待;
带孩子参加社区亲子活动,鼓励孩子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互动;
让孩子在家庭聚会中分享自己的小故事。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会发现自己能和别人愉快相处,逐渐摆脱“内向”的标签。
比如孩子被贴“笨”的标签,可创造简单的成功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完成后及时肯定;
给孩子推荐简单的益智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白“我并不笨,很多事情我都能做好”。
(3)侧面肯定:让孩子无意中听到正面评价
孩子往往更相信家长在背后对自己的评价。
家长可以在孩子能听到的范围内,向家人、朋友或老师讲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让孩子无意中听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比如和家人聊天时说“孩子最近进步特别大,以前不敢举手发言,现在经常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
和老师沟通时说“我发现孩子越来越勇敢了,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请教”;
和朋友聊天时说“孩子做事很有耐心,拼拼图能坐一下午,特别专注”。
这种侧面的正面评价,比直接对孩子说更有说服力,能让孩子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摆脱负面标签的束缚。
(4)以身作则:示范如何面对不足
家长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
如果家长在面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败时,能表现出积极改进、勇于尝试的态度,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学会用同样的态度看待自己的问题。
比如家长工作中犯了错误,不用抱怨“我太笨了”,而是可以和孩子说“妈妈工作中出现了一个失误,虽然有点遗憾,但我会总结经验,下次做得更好”;
家长尝试新事物失败了,可说“这件事虽然没成功,但我学到了新的方法,下次再试试”。
家长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不足,重要的是愿意改进、勇于尝试”,孩子会受到鼓舞,不再被负面标签定义,而是主动寻求进步。
(5)铭记高光时刻:用过往成功激励当下
孩子过去的经历中,一定有过展现优秀特质的高光时刻。
家长要铭记这些时刻,在孩子被负面标签困扰时,适时提及,用过往的成功激励当下的孩子。
比如孩子因为“不敢上台”而退缩时,可说“妈妈记得你去年在幼儿园表演节目时,虽然有点紧张,但还是完整地唱完了歌,当时你特别勇敢”;
孩子因为“马虎”出错而沮丧时,可说“上次你做手工时,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到位,还主动检查了好几遍,那时候你特别细心”。
用孩子自己的成功经历作为例证,能让他们更有说服力地相信“我有能力做到更好”,从而鼓起勇气挑战自我,摆脱标签束缚。
(6)正向引导:孩子故态复萌时的正确回应
当孩子偶尔表现出负面标签对应的行为时,家长不用指责“你果然还是这么胆小\/马虎”,而是要表达感受和期望,引导孩子改进。
比如孩子再次退缩时,可说“我不喜欢你这样退缩,妈妈相信你有勇气尝试一下”;
孩子再次马虎出错时,可说“看到你因为马虎出错,我有点担心,相信你下次会更认真地检查”。
这种回应没有强化负面标签,而是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能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行为,主动改进,而不是破罐破摔。
沟通是一段旅程,而非终点,请将爱转化为每日的实践
亲子沟通从来不是一门需要完美掌握的学问,而是一段需要耐心陪伴、共同成长的旅程。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带给我们的,不是一套死板的规则,而是一套充满爱与尊重的沟通思维,让家长学会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表达爱,用孩子需要的方式传递理解。
全书的六大沟通支柱:全心倾听、赢得合作、超越惩罚、培养自立、有效赞赏、摆脱负面标签,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尊重、信任、合作的亲子关系。
全心倾听是基础,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赢得合作是方法,让亲子从对抗走向并肩;
超越惩罚是智慧,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培养自立是目标,让孩子拥有内在力量;
有效赞赏是动力,让孩子建立扎实自信;
摆脱标签是解放,让孩子突破限制、自由生长。
这些技巧的学习,不需要家长成为“完美父母”。
我们都会有情绪失控、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重要的是秉持“错误是学习机会”的心态,勇于向孩子道歉,主动修复关系。
当我们不小心对孩子发了脾气,真诚地说一句“刚才妈妈不该凶你,对不起”;
当我们误解了孩子,坦诚地承认“是妈妈没弄清楚情况,错怪你了”,这种真诚的修复,比完美的沟通更能拉近亲子距离。
学习这些沟通方法,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初期难免生涩、笨拙,甚至会忘记运用。
但请您相信,每一次真诚的尝试,每一次有意识的改变,都在为亲子关系的“情感账户”存款。
不必急于求成,不必因为一次没做好而自责,只要方向正确,慢慢来,就会看到改变。
亲子沟通的核心,从来不是“说什么”,而是“如何说”;
从来不是“如何控制孩子”,而是“如何尊重孩子”。
当我们放下家长的权威,用平等的姿态倾听孩子的心声;
当我们收起指责的话语,用温和的方式表达期望;
当我们摆脱功利的心态,用包容的态度陪伴孩子成长,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懂事、更愿意合作。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将这本书的智慧,转化为每日的实践,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少一些争执,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从容;
少一些控制,多一些赋能。
愿我们都能在沟通的旅程中,与孩子相互滋养、共同成长。
让亲子关系在爱与尊重中愈发亲密,让孩子在理解与支持中,成长为自信、勇敢、有担当的人。
而我们自己,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更好的家长,更好的自己。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