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别让心流变成执念:专注是为了更自由,不是更束缚
虽然心流很美好,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让心流变成一种执念。
有时候,我们太执着于追求心流的体验,反而会陷入另一种焦虑。
我以前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进入心流状态,我强迫自己每天必须专注工作4个小时。
如果哪一天没做到,就会觉得特别自责,甚至怀疑自己。
结果呢?越强迫自己,越难专注,反而陷入了焦虑的循环。
后来我才明白,心流是一种自然的体验,不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它就像一阵风,来了就好好享受,走了也不用强求。
我们追求的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流”,而是在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美好时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心流用在了不好的事情上。
比如有些人沉迷于游戏,虽然也能进入心流状态,但这种心流是有害的。
因为游戏带来的心流,是为了追求虚拟的奖励,比如升级、排名,这种心流会让人越来越依赖,有一种自然惰性形成,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真正好的心流,是“为自己而流”,是为了成长,为了快乐,为了有意义的事。
如果一种心流体验,让你变得更自律、更充实、更快乐,那它就是有价值的;
如果它让你变得更颓废、更依赖、更迷茫,那就要及时停下来。
米哈里在书里说,心流的最高境界,是把心流体验和生命的意义联系起来。
比如一位医生,他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进入心流,是因为他觉得治病救人是有意义的;
一位老师,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进入心流,是因为他觉得教书育人是有价值的;
一位农民,他在田地里耕种时进入心流,是因为他看着禾苗从发芽到成熟,觉得这份劳作能滋养生命,充满了踏实的意义。
当我们做的事和自己认可的价值对齐时,心流带来的快乐就不会是转瞬即逝的,反而会沉淀成心里的力量,支撑我们走过生活里的难。
我认识一位社区志愿者,她退休后没在家享清福,反而主动承担起社区里孤寡老人的帮扶工作。
每天早上,她会先去给几位老人送早餐,然后帮他们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有时候还会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视频、发红包。
一开始,家人不理解,觉得她瞎忙活,又累又没好处。
但她自己却乐在其中,每天都精神饱满。
她跟我说,每次帮老人解决一个难题,比如教会老人视频通话,让他能和远方的孩子见面;
或者帮老人修好漏水的水龙头,让他不用再麻烦别人,心里就特别踏实。
陪老人聊天时,她会专注地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有时候还会一起回忆老物件、老习俗,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
对她来说,这份志愿工作不是负担,而是能让她进入心流的“修行”,因为她觉得“能帮到别人,自己的日子也变得有分量了”。
这种把心流和意义绑定的状态,才是最稳的。
它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动摇,也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
就像那位志愿者,哪怕家人不理解,哪怕有时候会被老人误解,她也能坚持下来,因为她在这份工作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找到了持续的快乐。
还有一种需要警惕的情况,就是把心流当成“逃避现实的借口”。
有些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就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通过长时间做一件事来进入心流,以此逃避该面对的问题。
比如有人和家人吵架后,就通宵打游戏;
有人工作失误后,就整天躺在床上看书。
这种心流,看似能带来短暂的平静,实则是一种自我欺骗,问题始终存在,逃避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真正的专注,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
心流应该是我们的“加油站”,让我们在专注中获得能量,然后有勇气去解决生活里的难题;
而不是我们的“避风港”,让我们躲在里面不敢出来。
就像有人说的,“真正的自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心流的意义,也是在专注中接纳生活的不完美,然后用行动去让生活变得更好。
五、培养心流的小方法:不用刻意,融入日常就好
很多人读完《心流》后,会急于求成,想要马上就能进入心流状态。
但其实,心流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它不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需要我们在日常小事中,多一点用心,多一点专注。
我总结了几个自己在用的小方法,分享给你,都很简单,容易坚持:
1. 给事情“加一点难度”,告别无聊
生活里很多事之所以让人觉得枯燥,是因为太简单,没有挑战。
这时候,我们可以主动给事情“加一点难度”,让它变成“跳一跳能摸到”的目标。
比如做家务,擦桌子的时候,不要随便抹两下就完事,可以给自己定个目标:“把桌子擦到没有一点水渍,反光能看到影子”;
洗碗的时候,不仅要洗干净,还要把碗碟分类放好,沥干水分,让厨房台面保持整洁。
这些小小的难度,会让你在做事的时候更专注,也能在完成后感受到成就感。
我以前叠衣服很敷衍,叠得乱七八糟就放进衣柜。
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件衣服都要叠得方方正正,领口、袖口都要整理平整,放进衣柜后要排列整齐”。
一开始觉得有点麻烦,但慢慢就养成了习惯。
现在叠衣服的时候,我会专注于每一个动作,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看着衣柜里井然有序的衣服,心里特别舒服,有时候还会沉浸其中,忘记时间。
2. 给自己“造一个无干扰环境”,守住专注
专注最怕的就是干扰,手机消息、别人的打扰、无关的噪音,都能轻易打断我们的注意力。
所以,想要进入心流,首先要给自己“造一个无干扰的环境”。
我现在工作的时候,会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书桌抽屉里,看不到就不会想拿;
电脑上只打开当前需要用的软件,关掉所有弹窗通知和聊天软件;
如果周围环境太吵,就戴上耳塞,听一些舒缓的纯音乐,比如雨声、钢琴声,帮助自己静下心来。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效果特别好。
以前我写一篇文章要花大半天,还总觉得思路断断续续;
现在在无干扰的环境里,两三个小时就能写完,而且思路特别清晰,写得也更顺畅。
其实不是我能力提升了,而是我把原本被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了起来。
如果你觉得完全无干扰很难,可以从“短时间无干扰”开始。
比如每天设定25分钟的“专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只做一件事,不看手机,不被打扰。
25分钟结束后,休息5分钟,再开始下一个25分钟。(因为一个人最大专注力只有25分钟)
慢慢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自己习惯专注以后,做事效率也越来越高。
3. 记录“心流时刻”,找到自己的“快乐密码”
每个人进入心流的场景都不一样,有的人在运动时容易进入心流,有的人在画画时容易进入心流,有的人在做饭时容易进入心流。
我们可以试着记录自己的“心流时刻”,找到那些能让自己专注、快乐的事,然后多花时间去做。
我有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心流时刻。
比如“今天下午写文章,专注了3小时,写完特别有成就感”“晚上练字,沉浸了40分钟,心里很平静”“周末和朋友徒步,专注于风景和聊天,全程都很开心”。
每次记录的时候,我还会备注一下当时的环境、做的事、心里的感受。
慢慢我发现,自己最容易进入心流的事,是那些“需要动手又需要动脑”的事,比如写东西、练字、做手工。
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多安排这些事,让自己的生活里多一些心流体验。
同时,我也发现,在安静、无干扰的环境里,我更容易进入心流,所以我会尽量为自己创造这样的环境。
记录心流时刻,不仅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还能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翻一翻本子,回忆那些专注、快乐的瞬间,给自己打气。
它就像一本“快乐密码本”,告诉我们“做这件事,你会开心”。
4. 接受“不完美”,心流不是“零失误”
很多人会误以为,心流状态下,做事会一帆风顺,不会出错。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心流是“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不是“零失误”的状态。
哪怕在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失误,只要我们还在专注地解决问题,就依然在体验心流。
我以前写文章的时候,一旦遇到卡壳或者写错字,就会很烦躁,注意力也会被打断。
后来我明白,心流不是“完美的过程”,而是“专注的过程”。
遇到卡壳时,我会专注地思考怎么解决,而不是抱怨自己;
写错字时,我会随手划掉,继续往下写,而不是纠结于一个字的对错。
慢慢的,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接受过程中的不完美,也越来越容易长时间保持专注。
生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做事也难免会出错。
我们不需要追求“完美的心流”,只需要享受“专注的心流”。
哪怕过程中会有波折,只要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就依然能感受到心流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六、专注一点,日子就会慢慢变通透
读完《心流》这本书,我最大的改变,不是学会了多少技巧,而是心态上的转变。
以前我总觉得,生活要精彩,要轰轰烈烈,要有所成就,才叫幸福。
现在我明白,幸福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条件,它就藏在每一次专注的投入里,藏在每一件认真做好的小事里。
我们不用刻意去追求心流,不用强迫自己“必须进入状态”。
只需要在日常的日子里,多一点用心,多一点专注:做饭的时候,就好好做饭,感受食材的变化;
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和家人相处的时候,就好好陪伴,珍惜彼此的时光。
当我们把注意力从“外界的评判”“未来的焦虑”“过去的遗憾”,拉回到当下的每一件事上,心里的“精神熵”就会慢慢减少,混乱会变成秩序,焦虑会变成平静,空虚会变成充实。
这就是心流的魔力,它不是让我们逃离生活,而是让我们更好地拥抱生活,把平凡的日子过透、过实。
现在的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抱着手机刷到半夜,也不再为了“忙而忙”。
我会给自己安排时间读书、练字、写东西,也会花时间陪家人、和朋友徒步。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因为有了专注的投入,变得格外有意义。
我的生活没有变得轰轰烈烈,却变得越来越通透、越来越踏实。
我想,这就是《心流》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幸福不是一种运气,而是一种能力;
不是从外界获取,而是从内心生长。
当我们学会专注,学会在日常小事中创造意义,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等着我们用专注去发现、去感受。
愿我们都能在专注里,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愿我们都能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愿我们都能在专注中,活出自在、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