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的“余震”,比彦宸预想的还要长一些。
大约过了一周,那篇让他经历冰火两重天的《铁杵边的启发:一次“震撼”点亮“诗仙”之路》,在略去了末尾关于分数和吴老师自我剖白的那部分争议性内容,并经过吴老师亲自圈阅修订后,赫然出现在了学校主干道旁那一长溜最引人注目的宣传栏里,作为“高一年级优秀作文选登”之一。文章的末尾,还破天荒地附上了一句指导老师的简短评语——“此文胜在思辨,贵在敢言。望青年学子,既能脚踏实地,亦能仰望星空。——吴济民”。
这评语,不偏不倚,既肯定了文章的价值,又隐晦地提醒了其“适用范围”,与吴老师当日课堂上的那番苦心遥相呼应。
始作俑者彦宸,对此倒是表现得颇为淡定,或者说,是刻意表现得淡定。他依旧是那副上课偶尔走神、下课生龙活虎的模样,只是在面对吴老师的目光时,少了几分以往的嬉皮笑脸,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敬畏与……释然。那七十九分带来的郁闷,似乎真的被吴老师那番推心置腹的“保护与期许”给化解了大半。
这天中午,阳光被厚重的云层遮蔽得严严实实,天色阴沉得厉害,像是憋着一场迟迟不落的雨。午休铃声刚刚响过,学生们如同出笼的小鸟般涌向食堂或是操场。张甯吃过午饭,独自一人慢慢踱回教学楼,习惯性地路过宣传栏。她一眼就瞥见了彦宸的那篇“大作”,嘴角不由自主地泛起一丝浅笑。这家伙,还真是……出名了。
她正准备收回目光,却意外地发现,彦宸本人居然也站在宣传栏前。他背对着她,微微仰着头,身形站得笔直,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
张甯心中一动,玩心顿起。这家伙,难道还真这么自恋不成?自己的作文被贴出来了,就这么迫不及待地站在这里,一遍遍地欣赏,接受路过同学或明或暗的“注目礼”?这也太……符合他那有点小臭屁的性格了。
然而,当她走近,顺着彦宸的目光望去时,却微微一愣。
彦宸所站的位置,并非是那几篇“优秀作文选登”的区域,而是更靠边一些,专门用来张贴近期重要报纸的“时事纵览”一栏。那上面,用图钉固定着几份近期的《人民日报》和本市的《晚报》。此刻,彦宸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其中一张《人民日报》的版面,眉头微微蹙着,表情异常严肃,与平日里那个嘻嘻哈哈的少年判若两人。
张甯心中好奇,也凑近了些,定睛看去。那是一篇关于国际局势的报道,标题用的是四号宋体,显得严肃而克制——《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64号决议 要求伊拉克保障在伊科外国公民安全并准其离境》。报道内容不长,简述了决议通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国际社会对此事的严重关切。
日期,赫然是今天的:1990年9月6日。
张甯也是在新闻里零星听到过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这件事,知道那边局势紧张,但具体细节和国际社会的反应,她了解得并不多。此刻看到这篇措辞严厉的联合国决议报道,再看看彦宸那凝重的表情,一种莫名的情绪,像一根极细的羽毛,轻轻拂过张甯的心尖。她原本准备好的一肚子揶揄之词,瞬间便散得无影无踪。
“你在看这个啊?”她轻声开口,打破了两人间的沉默。
彦宸似乎看得太过投入,被她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肩膀微微一耸,猛地回过头。当看清是张甯时,他才松了口气,紧锁的眉头却没有立刻舒展开。
“嗯。”他应了一声,声音有些低沉,目光又重新回到了那份报纸上。
“这个……你看得懂吗?”张甯迟疑地问道。对于这些国际政治、军事冲突,她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感觉既遥远又复杂,像是另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虽然课本上也会讲到一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但远不如眼前这剑拔弩张的实时新闻来得有冲击力。
彦宸转回头,看向张甯,脸上带着一丝与他年龄不太相符的困惑与凝重。他摇了摇头,坦诚道:“说实话,我就是不太懂。很多事情,云里雾里的。”他顿了顿,伸手轻轻点了点报纸上“伊拉克”、“科威特”、“联合国安理会”这几个词,“我知道伊拉克上个月突然入侵了科威特,好像是为了石油和领土什么的。联合国一直在谴责,还搞了什么制裁。但具体怎么回事,为什么会闹到这个地步,以后会怎么样,我就不清楚了。”
他挠了挠头,眼神里带着一丝努力思考后的迷茫:“我只模模糊糊知道一点……好像叫‘石油美元’的概念。”
“石油美元?”张甯重复了一遍这个词,感觉有些新鲜。她对经济、金融方面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这个词对她而言,就像天书一般。
彦宸见张甯露出好奇的神色,便尝试着解释,但显然他自己也是一知半解,说得有些磕磕绊绊:“嗯……就是……好像是说,国际上的石油交易,主要是用美元来结算的。哪个国家想买石油,或者卖石油,都得通过美元。所以美元的地位就很重要,美国的影响力也就很大。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石油大国,他们这一打起来,肯定会影响到石油供应和价格,然后……然后可能就会影响到很多国家的经济,甚至影响到这个‘石油美元’体系?”
他越说越不确定,最后自己都有些说不下去了,摊了摊手,自嘲地笑了笑:“我也是之前看杂志,偶尔看到过一两句,说得很浅。具体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体系,里面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和影响,我就完全是小白了。就像……就像我们写作文,知道要用论点论据,但这个‘石油美元’的论点是什么,背后的论据又是什么,我就抓瞎了。”
他这个比喻倒是让张甯一下子轻松了不少。她点了点头,表示理解。的确,这些国际大事,对他们这些尚未走出中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看得见轮廓,却看不清细节,更难以理解其内在的复杂逻辑。
她一直以为,“钱”就是人民币,是用来买米买菜买书本的;“国家大事”就是报纸上那些方方正正的文字,是领导人们的会晤和指示。她从未想过,远在天边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竟然能通过一种叫做“石油”的黑色液体,和一种叫做“美元”的外国货币,与整个世界的经济命脉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石油……美元……”张甯喃喃地重复着这两个词,眼神里闪烁着一种新奇而又探究的光芒。她一向对数字和逻辑敏感,对新鲜事物也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此刻,这个牵扯到国际政治、军事冲突,又与神秘的“金融”、“经济”挂钩的陌生领域,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瞬间吸引了她的全部注意力。
两人并肩站着,一时都没有说话。宣传栏前,三三两两的学生经过,有的匆匆一瞥,有的则对彦宸的“大作”指指点点,小声议论着。但彦宸和张甯此刻的心思,显然已经飘向了遥远的中东,飘向了那片被战火阴云笼罩的土地,以及那背后牵扯到的、他们尚不了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报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篇关于联合国安理会第664号决议的报道,在彦宸眼中,仿佛不再是简单的铅字,而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窗口。吴老师那句“望青年学子,既能脚踏实地,亦能仰望星空”,此刻在他心中有了更具体的投射。脚下的书本是“实地”,而这变幻莫测的世界风云,或许就是那需要努力去理解和仰望的“星空”吧。
“我对这个也挺感兴趣的。”张甯忽然开口,打破了沉默。她的眼睛亮晶晶的,闪烁着一种求知的光芒,“尤其是你说的那个‘石油美元’,还有这些国际冲突背后的经济因素,感觉……比我们课本上那些条条框框的知识,要鲜活得多,也复杂得多。”
彦宸闻言,眼睛也是一亮。他没想到张甯会对这种“硬核”又枯燥的话题产生兴趣。他原以为女孩子可能更喜欢文学、艺术,或者至少是更贴近生活的东西。
“那……师父”彦宸试探着说,“我们要不要……一起研究研究?”
张甯几乎没有犹豫,立刻点了点头,清澈的眼眸里闪动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光芒,那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征服欲被点燃的兴奋。她一向是个行动派,尤其是在学习和探索新知这件事上。 “好啊。”她回答得干脆利落,“不过,从哪里开始呢?我们对这些……几乎一无所知。” 她指了指报纸上那些陌生的国际组织名称和地缘政治术语,脸上虽然带着求知的热情,但也流露出一丝面对浩瀚知识海洋的茫然。这与她平日里在课本知识上的游刃有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彦宸见她答应,精神顿时一振,仿佛找到了并肩作战的盟友。他习惯性地摸了摸下巴,平日里那些古灵精怪的点子此刻似乎也开始向这个全新的领域延伸。 “嗯……我想想。”他沉吟片刻,目光在宣传栏上来回逡巡,“首先,肯定是要继续关注报纸上的新闻,看看后续怎么发展。尤其是《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后者转载外电多,信息量应该更大,也更多元。” 他指了指时事栏里的另一份有点过期的报纸。《参考消息》是这个年代很多家庭和单位都会订阅的报纸,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外媒报道,成为国人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然后,”彦宸继续道,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我们可以去学校的图书馆,或者市图书馆,找找有没有相关的书籍。比如,讲世界经济的、国际关系的,或者专门介绍中东历史和石油的书。书城说不定也会有一些这种知识的书籍。虽然可能不会有太新的分析,但至少能帮我们建立一个基础的知识框架。”
张甯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彦宸条理清晰的分析,让她有些刮目相看。这家伙,平时看起来不着调,真遇到他感兴趣的事情,倒也能展现出这样专注和有逻辑的一面。 “除了书本,”张甯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多留意一下电视和广播里的新闻。虽然可能也是些简讯,但动态的画面和播报,或许能给我们更直观的感受。”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国际新闻是当时获取动态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对对!还有电视!”彦宸一拍大腿,“师父英明!我就知道,这种有深度、有挑战的事情,绝对能引起您的兴趣!那咱们就这么定了!从今天开始,‘海湾风云与石油美元’课题研究小组,秘密成立!”
他煞有介事地伸出手,手掌摊开,做出一个邀请击掌的姿势。
张甯看着他那副孩子气的认真模样,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家伙,总是能把一件听起来挺严肃的事情,弄得这么富有戏剧性。她伸出手,轻轻地在他的手掌上拍了一下。
“小组成立可以,”她忍着笑,一本正经地说道,“不过,我有几个条件。”
“啊?还有条件?”彦宸故作夸张地张大了嘴巴,“师父请讲,徒儿洗耳恭听。”
“第一,”张甯伸出一根手指,语气严肃,“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功课,尤其是你,高二刚开学,你别又给我打回原形。”
彦宸立刻挺直腰板,做了个敬礼的姿势:“遵命,师父!保证学习研究两不误!”
张甯无奈地白了他一眼,继续说道:“第二,这次是正经做学问,不是给你提供又一个表演舞台,或者让你去制造什么耸人听闻的‘独家新闻’。 所以,一切行动要以‘求真务实’为准则,不许你借机搞什么‘行为艺术’,或者发表些耸人听闻、不负责任的‘独家分析’去哗众取宠。否则,看我怎么‘清理门户’!”她刻意加重了“清理门户”四个字,那眼神,像极了老师在训斥调皮学生时的模样,只是多了几分少女特有的娇嗔,少了几分真正的严厉。
彦宸摸了摸鼻子,嘿嘿干笑了两声,脸上的表情略微有些不自然,但眼神里却闪过一丝被看穿后的释然。跟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这点好,也这点不好——你的小九九,人家门儿清。 “师父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彦宸立刻换上一副诚恳的面孔,就差指天发誓了,“您放心,徒儿这次绝对洗心革面,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海湾风云’,以谦虚谨慎的姿态探索‘石油美元’。我们的口号是——”他清了清嗓子,压低了声音,模仿着某种纪录片的腔调,缓缓说道:“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经济的脉络,于细微处洞察世界格局之变幻。怎么样,师父,这个调性,够‘求真务实’了吧?” 张甯强忍着翻白眼的冲动,嘴角却向上弯了弯。这家伙,油嘴滑舌的本事倒是与日俱增。不过,他既然能这么快领会自己的意思,也省了不少口舌。
她伸出第三根手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的这个‘课题小组’,除了你我二人,不得有第三个人知道,更不能到处宣扬。就当是……我们之间的一个秘密。”
这个要求,倒是让彦宸有些意外。他眨了眨眼,好奇地问道:“为什么?难道师父不想让我们这充满智慧火花的研究成果,照亮更多迷途的羔羊……呃,同学?”他本想开个玩笑,但看到张甯那不容置喙的眼神,又把后半句玩笑话咽了回去。
张甯轻轻叹了口气,声音放低了些,带着一丝不易察变的复杂情绪:“因为……没必要。我们只是中学生,对这些国际大事的理解注定是肤浅的。我们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拓展一下视野,锻炼一下思考能力,而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什么,或者引起不必要的议论。再说,现在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人心浮躁,万一因为这个分散了其他同学的精力,或者引来老师的过度关注,反而不美。”
她顿了顿,目光飘向远处灰蒙蒙的天空,语气里带着一丝悠远的意味:“而且,彦宸,你不觉得吗?有些探索,如果只是两个人默默地进行,反而会更……纯粹,也更有意思?”
彦宸静静地看着张甯,看着她那双在阴沉天色下依旧显得清澈明亮的眼睛。他忽然明白了她话里的深意。确实,如果大张旗鼓,这件事或许就会变了味道,会掺杂进许多不必要的杂质。而这种两个人之间的“秘密约定”,反而带着一种独特的、心照不宣的默契与……冒险感。
“师父高见!”彦宸一拍手,脸上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完全同意!对了,师父,咱们这个‘秘密研究小组’,要不要也起个代号什么的?比如……‘沙漠风暴探秘二人组’?或者‘油然而生美元特攻队’?”
张甯看着他那副唯恐天下不乱的兴奋劲儿,只觉得额角的青筋又开始隐隐跳动。她深吸一口气,努力维持着平静的表情,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我看……就叫‘别影响我学习小组’,最合适。”
“呃……”彦宸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仿佛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他看着张甯那似笑非笑的表情,讪讪地摸了摸鼻子,小声嘟囔道:“师父,您可真是一点幽默细胞都没有……”
张甯才不理会他的小小抱怨,嘴角极快地掠过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笑意,旋即又恢复了平日里那副清清冷冷的模样。她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彦宸的胳膊,像是在安抚一只略微炸毛的小狗,语气却带着不容置喙的总结意味:“总之,代号就这么定了。你再有什么奇奇怪怪的名字,小心我直接解散这个‘别影响我学习小组’,让你自己一个人去‘油然而生’。”
她微微侧过脸,避开了彦宸那略带幽怨的目光,视线投向远处灰沉沉的天幕,那里,云层堆叠翻滚,像一幅巨大的、未经调和的水墨画,浓重得仿佛随时都会有雨点倾泻而下。
彦宸看着张甯那副“我说了算”的小模样,心中那点因为代号被否决而生出的郁闷,瞬间烟消云散。他嘿嘿一笑,露出一口白牙,眼神里重新闪烁起那种熟悉的、狡黠又充满活力的光彩:“行行行,师父最大,您说叫什么就叫什么。‘别影响我学习小组’,多朴实,多接地气,一听就知道我们是干正经事、以学业为重的模范生!”他故意将“模范生”三个字咬得极重,拖长了尾音,语气里的调侃意味不言而喻。
午休结束的预备铃声,在此刻不合时宜却又恰到好处地响了起来,尖锐的电铃音划破了校园的喧嚣,催促着三三两两的学生们加快脚步返回教室。宣传栏前的人影早已散去,只剩下他们二人。那张印着联合国决议的报纸,在逐渐稀疏的光线下,显得愈发肃穆。
“走了,‘别影响我学习小组’的组员同志。”张甯率先迈开了步子,声音里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催促,以及,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一丝因即将共同探索未知领域而产生的、隐秘的期待。
彦宸“哎”了一声,连忙跟上,脸上那点小小的郁闷早已被一种新的、跃跃欲试的兴奋所取代。他看着张甯那略显单薄却异常挺拔的背影,在心里默默地给他们这个刚刚诞生、连个像样名字都没有的“秘密组织”打上了一个无形的标记。
天空依旧阴沉,仿佛一场大雨正在酝酿。然而,对于刚刚达成“秘密协议”的两个人而言,这片有些压抑的天空之下,似乎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正在悄然萌发,如同在最寻常的土壤中,偶然播下了一颗充满未知与奇异可能的种子,等待着某个特定时刻的到来,然后,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静静地,破土而出。
喜欢青色之回忆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青色之回忆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