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时心动,连忙细问。
糜竺取出一封书信,塞给刘备。“你自己看吧。”
刘备只看了一眼,就信了八分。
一是笔迹眼熟,确是孔融无疑,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狂放。孔融虽不以书法见长,却自有特色,一般人模仿不来。
二是所用纸张,出自中山、河间及涿郡一带,略显粗糙,与孔融爱用的东莱左伯纸不同。若非孔融身在涿郡,绝不可能用这种纸来写信。
剩下的两分疑惑,就是糜竺说的汉室计划。
袁氏势大,远非曹操可比,这一点所有人都清楚。可是刘备见过天子,知道天子虽年轻,却经历过比这更艰难的时刻,应该不会轻易放弃。
退守辽东,效箕子故事,只能是最后的选择,不太可能现在就决定。
刘备心里嘀咕,脸上却不动声色,一边往里走,一边展开书信细读。来到中庭堂上的时候,他已经读完了信,但心头的疑惑却没有完全消失。
他将书信转达简雍、孙乾,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简雍看完,将书信转给孙乾,刚要说话,沉重的脚步声响起,关羽、张飞并肩走了进来。关羽瞅了一眼糜竺。“子仲,孔文举的书信在哪里?”
糜竺指了指孙乾,关羽上前,劈手夺了过来。
孙乾很无语,又不好发作,只好尴尬地笑笑。刘备看在眼里,也没办法,只能露出歉意的笑容,请孙乾不要计较。
关羽看完书信,又还给孙乾,径直来到刘备面前。“玄德,你什么时候回涿郡?”
刘备反问道:“云长认为我该回涿郡?”
“不回涿郡还能去哪儿?”关羽不假思索。“袁绍大军压境,荆州人心惶惶,投降是迟早的事。如今中原都是袁氏天下,不回涿郡,难道一路向南?”
说着,关羽一指孙乾正在看的书信。“回涿郡,为天子征服辽东,方是正理。”
刘备没吭声。
他也想回涿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是有些不安。
孙乾看完书信后,将书信还给刘备,抚着颌下的短须,不紧不慢地说道:“将军,我也赞成宪和、云长的建议,不妨先回涿郡。只不过益州还是要去一趟。如果益州能坚守不下,袁绍亲率大军征讨,幽州遥相呼应,大汉说不定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
刘备心中一动,嘴角终于露出了笑容。
孙乾这个方案,正中他下怀。
他一拍大腿。“好,我们回涿郡。公佑,你辛苦一下,去益州看看。”
——
两天后,刘备收到消息,袁绍委任李通为征南将军,进军江夏,与刘表所属的江夏太守黄祖对峙。
这个任命吓坏了荆州人,压垮了他们的最后一丝犹豫。
刘表除了是荆州牧之外,还是镇南将军。李通为征南将军,比刘表还要高一级。袁绍此举分明是警告刘表,要么就来鄄城就任司空,要么接受李通的指挥,跟着他南下作战,反正别想待在荆州了。
很快,刘表就宣布接受朝廷任命,辞去荆州牧,不日赶赴鄄城。
与他同行的,还有不少接到了朝廷任命的荆州豪杰。
蔡瑁、蒯良、蒯越等人都在列。
只有刘备没有收到任何任命,处境尴尬。
无奈之下,刘备只好收拾行装,带着几百杂胡骑和家眷,踏上了返乡之路。
——
十二月初,袁熙接到了袁尚的书信。
袁尚调拨了五千万钱的物资,供袁熙安顿将士,以及年终赏赐。
在书信中,袁尚特地说明,这是他的一片心意。大战之后,冀州的财政也很紧张,袁绍的指示是给幽州三千万,但他考虑到袁熙要招降鲜于辅等人,三千万可能不够,所以擅自作主,多给了两千万。
看完书信,袁熙暗自叹息。
果然钱粮才是底气,幽州仰食于人,明知袁尚是在炫耀实力,也只能忍气吞声。
没办法,幽州真的养不活自己。
这不是他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区别只是以前除了靠冀州,还能靠青州,现在青州被打残了,只能靠冀州,被人贬损两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趁着去郡学听讲的机会,袁熙又向孔融哭穷,让他赶紧催天子安排钱粮。
没钱,我连现有的人都养不活,怎么为天子征讨辽东?
孔融在涿郡待了一个多月,经常与袁熙闲聊,也了解了一些幽州的现状,觉得当初的计划是不是有些冲动了。就幽州这穷得饭都吃不上的水平,能支撑起朝廷的偏安之策吗?
反正他想不出来。
就在两人日常互相嘲讽的时候,荀彧来到涿郡,出现在他们面前。
袁熙很意外。
他知道荀彧是为天子出谋划策的人,知道荀彧总有一天会来幽州,却没想到会这么早。
孔融同样意外。
按照原本的计划,荀彧会忍辱负重,留在天子身边,应付袁绍,寻找机会。朝廷去辽东是最后不得已的办法,绝不是优先之选。
荀彧出现在这里,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袁绍洞悉了他们的心思,开始剪除天子的羽翼,不给天子一点反抗的机会。
原本的备用计划,现在成了唯一的选择。
见面之后,荀彧没有多说什么,简单的寒暄了几句,说明来意。
按照大将军袁绍的指示,他到幽州来,担任镇北将军长史,协助袁熙征讨辽东。
袁熙心领神会。
虽然袁绍没有书信给他,更没有任何指示,但荀彧只是担任镇北将军长史,却不在幽州牧府担任职务,这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要用荀彧,但是不能给他太大的权力,以免鸠占鹊巢,反客为主。
再说得直白一点,拿下辽东,将天子送过去,体面退场,完成天命更替,就是袁绍给他的任务。
“谁做了尚书令?”孔融忍不住问道。
“沮公与(沮授)。”
孔融一声叹息。“这么说来,冀州人是被汝颍人彻底压制住了。”
荀彧给孔融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别再说了,更别当着袁熙的面说。
这挑拨的意味太明显了。
孔融咂了咂嘴,心不甘情不愿的闭上了嘴巴。
袁熙看在眼里,却当没看见。
和孔融闲扯了一顿后,袁熙带着荀彧回府。就是几步路的事,两人没坐车,就步行。
站在州牧府前,看着还算宽阔的大街,袁熙突然说道:“荀长史,你觉得辽东苦寒,真能安置天子吗?”
荀彧吐了一口气,轻声说道:“君侯,辽东再苦,还能比长安苦,比河东苦?”
袁熙转头打量了荀彧一眼。“可是以我目前的实力,并没有把握拿下辽东。”
“君侯莫要担心。既然这是大将军默认的选择,他就一定会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只是不由他亲自安排罢了。”
袁熙想了想,有点明白了荀彧的意思。“你是说……冀州?”
荀彧点了点头,却没再说什么。
几步路,就到了州牧府。进了门,正在当值的虎士看到荀彧,都有些诧异,互相看看,才回过神来,上前行礼。
荀彧微微点头,寒暄了几句。
袁熙站在一旁,心里暗自嘀咕。
许褚跟着自己来幽州之后不久,郭嘉就来了,如今荀彧又来了,这儿是自己的地盘,还是曹操的地盘?
不过曹操已经死了,这些人除了自己这儿,好像也没有更好的去处。
来到中庭,上了堂,分宾主落座,袁熙开门见山,说明情况,许褚去了渔阳,郭嘉去了辽东,暂时都不在府中。等他们回来,你们就可以团聚了。
荀彧听完,微微一笑。“君侯可能有些误会。”
“怎么说?”
“我们虽然都是曹公的旧部,又都来了幽州,却不是为了团聚。”
“那你们是为什么?”
“许褚来幽州,是想要一个更好的前程。大将军用兵天下,倚仗的却是世族名士,许褚这样的寒门武夫是没什么机会的。郭嘉么,他就是想找一个能信他用他的主公,一展才华。”
“你呢?”
“我为天子。”荀彧笑道:“不过你也别觉得我有高尚,这只是家族的不同安排罢了。我为天子奔走,家兄却在令尊麾下效力。将来不论成败,颍川荀氏都富贵无忧。君侯门户更高,想来对此并不陌生。”
袁熙也笑了,点头表示赞同。
荀彧说得很实在,这的确是世家的常规操作。子弟分布在不同的势力中任职,才能保证家族的繁衍。
父亲袁绍让他协助天子迁居辽东,何尝不是如此。
不管他怎么想,领了这个任务,他就别想再参与袁谭和袁尚的争斗了。
当然,他本来也不想。
“你来得更好,最近我在听郭烈等人讲曹公的战事,颇有收获。可惜他们不擅言辞,有些地方,我还是不太明白。长史如果能为我讲解,收获必然更多。”
荀彧有些意外,随即说道:“君侯好学,彧自然不敢隐瞒,当知无不言。不过,你学习曹公用兵,就不能只听曹公昔日的战事,还要法其法。”
“如何法其法?”
“学习孙子兵法。曹公用兵如神,都是因为他曾在孙子兵法上用了多年功夫,才能学以致用,所向披靡。”说到这里,荀彧一声叹息。“可惜,天命不在他。”
袁熙眨眨眼睛,欲言又止。
虽然荀彧说曹操用兵如神有些夸张,曹操这几年败仗不少。但曹操死在乌巢,的确有些天命的意思。
如果不是自己做了一场梦,曹操本该大获全胜的。
“孙子兵法,我倒也读过,只是不得其要。”
“那是因为君侯不得其法。彧不才,愿为君侯讲解。”
袁熙大喜,一口答应。
对他这样的世家子弟来说,书籍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孙子兵法更不新鲜,几乎每个人多少都读过几句,学有所成的却寥寥无几。
一是因为世家子弟不用上阵也有前程,二是因为孙子兵法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好懂。如果没有高人指点,大概率是看不懂其中真义的。
袁熙学习兵法时就是如此,囫囵吞枣而已,根本不清楚重点在哪儿,要害又在哪儿。说的时候还能背几句,真到了用的时候,全顾不上。
包括曹操本人,也是在战场上一步步历练出来的,并不是什么天生的高手。
他和别人的区别,可能就是他对兵法是真有兴趣,下了苦功,再加上有一定的天赋,最后从州郡混战中杀了出来,有机会与袁绍一决高下。
袁熙想补上这门功课,曾经是曹操左膀右臂的荀彧是一个不错的老师。
袁熙一边命人为荀彧安排住处,一边和荀彧闲聊。
相比于许褚和那些虎士,荀彧追随曹操的时间更早,他几乎亲历了所有重大的战事,对曹操的熟悉,绝非那些虎士可以相提并论。
荀彧没有讲宛城之战,反而说起了兖州之变。
他问袁熙,你知道兖州人为什么会迎吕布,叛曹操?
袁熙表示不懂,请长史指点。
他当时在邺城,知道兖州之变,却不知内情。
“是因为屯田。”
袁熙一下子懵了。屯田引起兖州之变?这扯得上吗?
荀彧随即解释了一下原因。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之后,就在兖州试行屯田,后来更是在许县一带大举屯田,因此解决了粮草的问题,得以越战越强。
可以说,曹操能占据中原,和屯田有很大关系。
但是当初试行屯田,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因为兖州的大族也想要这些空闲下来的土地,并想从中分走最肥美的部分。曹操屯田,直接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也违背了他们迎曹操的初衷。
他们支持曹操主掌兖州,可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觉得曹操实力弱,可以听由他们摆布。
说完前因后果,荀彧问袁熙。“君侯现在觉得,曹公是该屯田,还是不该屯田?”
袁熙权衡了良久。“屯田还是该屯的,要不然吃什么。只是屯田时也要考虑当地大族的意见,尽可能两全齐美。实在做不到,也应该有所准备,以免变生肘腋,搞得那么狼狈。”
“君侯已经初步掌握了兵法的要诀,多算胜,少算不胜。用兵施政之前,应该多考虑各方的反应,有所准备,才能处变不惊。曹公当时最大的失误,就是低估了兖州大族的反应,不仅未能及时沟通,还在局势未稳的情况下出兵徐州。君侯若在幽州屯田,亦当如此。”
“在幽州屯田?”袁熙猝不及防。
屯田,谁说我要在幽州屯田了?
“君侯难道想一直仰食于冀州?”
“这个……”袁熙有些挠头。“幽州可不是兖州,山多地少,天气又冷,屯不了田啊。”
“能的,刘伯安(刘虞)主政幽州时,就曾在幽州屯田,还在上谷开市,与胡人交易……”
荀彧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袁熙却臊得无地自容。
他想起来了,荀彧说的这些确有其事,刘虞的确曾在幽州屯田开市,但他却从来没想过这些,这两年几乎是糊里糊涂的过了来了,什么政绩也没有。
荀彧远在中原,却比他还清楚幽州的事,这就是人和人的差距。
惭愧之余,袁熙又心生欢喜。
有了荀彧这样的人才,他就轻松多了,幽州的情况也会慢慢好转起来。
只是,他还有一个疑问。
“长史,屯田要多久才能见功?时间太久了,会不会耽误平定辽东?”
荀彧无声的笑了。“虽然刘表不战而降,荆州被大将军收入囊中,但大将军平定天下还需要些时间,他还需要天子和朝廷的威信。三五年内,天子不太可能去辽东。”
“需要这么久么?”袁熙不太相信荀彧的判断。
在他看来,益州或许不会轻易投降,但除此之外,好像也没什么能拦住袁绍。
当初光武帝刘秀称帝,就是在拿下益州之前。
“需要。”荀彧很笃定的说道:“刘焉早有异志,刘璋虽然不如其父,益州人却贪图他的宗室身份,绝不会轻易俯首,除非大将军能给他们足够的好处。如今冀州人、汝颍人已经争得不可开交,荆州人都无法得到满意的官职,益州人就更别想了。”
荀彧喝了一口水,接着说道:“君侯别忘了,除了益州之外,还有凉州。关东、关西的矛盾由来已久,董卓还杀了袁氏满门,这个仇是无解的,就算凉州人想投降,也要考虑考虑大将军能不能放过他们。大将军想平定关西,比光武皇帝当年平定陇右难多了。”
袁熙皱起了眉头。
他觉得荀彧说得对,袁绍面临的困难不小,益州、凉州可都是硬骨头。
益州有地利,易守难攻。凉州更是出精兵的地方,凉州兵天下闻名,同样不好对付。
照这么说来,天子的确不会这么快去辽东,屯田也是有必要的。
总向冀州伸手,终究不是解决之道。
袁熙派人去请韩珩来,一起商量在幽州屯田的事。
时间不长,韩珩来了,见荀彧在座,颇有些意外。
袁熙介绍了一下,韩珩得知眼前之人就是曹操的心腹荀彧,又惊又喜,连忙上前见礼。
“久仰留香荀令大名,如今方得一见,幸甚,幸甚。”
喜欢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