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说,曹操的儿子不少,但最疼爱的儿子只有两个,一个是长子曹昂,一个是幼子曹冲。
曹昂忠厚孝顺,从曹操起兵起,就跟着曹操东征西讨,尽心尽力。在锻炼的能力的同时,也给了曹操莫大的支持,甚至成为曹操聚集人心的重要因素。
曹操处境艰难,为了生存,不得不多次冒险,难免有个三长两短。一旦他出了事,有没有成年的继承人就非常重要。有了曹昂,就算曹操战死了,曹营文武依然能拥护曹昂,继续战斗。没有曹昂,群龙无首,诸将各自为战,不可能有什么前途。
现在的状况就是最好的说明。
如果曹昂还在,就算曹操战死乌巢,曹军被迫投降,也会以曹昂为首,独立成军,不会被袁绍分为数部,消于无形。
曹昂死在宛城,对曹操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风险骤增。
但上苍很快就又给了曹操一个希望。
曹冲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早慧,两三岁的时候就能记事,咿呀学语也比其他孩子快得多,迅速从曹操诸子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曹操的格外宠爱。
一次闲聊时,曹操对郭嘉说,此子可以为后。如果他有不幸,就请郭嘉辅佐曹冲。
没曾想,一语成谶,曹操死在了乌巢。
说完,郭嘉拜倒在地。“请使君成全。”
袁熙哭笑不得。“郭奉孝,你这让我很为难啊。我怎么成全你?让你拥立曹冲,与大将军为敌?”
“岂敢。”郭嘉再拜。“曹公英年早逝,此乃天意,非人力可为。嘉所求使君者,请使君开恩,允嘉以曹冲为少主,抚养成人,将来谋一份功业,裂土分封,使曹公有血食可享,则使君于故人有恩,嘉于故人有义,传为美谈,岂不善哉?”
袁熙听懂了,想了想,觉得袁绍可能也有这意思。
曹操已经死了,给他留一丝血脉,也是收买人心的常用手段。如此一来,曹操旧部也能心安理得的为袁氏效力,偶尔照应一下曹冲就行。
要不然,袁绍为何会将环夫人和曹冲送来呢。
袁熙起身,扶起郭嘉。“奉孝一片赤诚,熙甚是羡慕曹公啊。既是义举,熙当助奉孝一臂之力。从现在起,我将视他如己出,抚养他成年,直到他能自立门户。如何?”
郭嘉大喜。“谢使君成全。”随即叫过曹冲,跪地叩头。
荀彧站在一旁,抚着胡须,眼神有些复杂,又无可奈何。
按照原本的计划,郭嘉来幽州辅佐袁熙,只是为了平定辽东,为天子准备后路,并非真心为袁熙效劳。现在出了这么一件事,以郭嘉的性格,就不能不全心全意为袁熙效力,顾不上天子的大事了。
可托孤是义举,他没有任何理由阻拦。
人算不如天算。
袁熙机缘巧合之下,杀了曹操,毁了曹操的大业,如今却成了曹操幼子曹冲的抚养人,又得到了郭嘉的效忠,谁能想得到?
行完礼,郭嘉重新入座,说起了辽东。
他在辽东待了两个月左右,打听到了不少情况,感觉形势比较严峻,所以抓紧时间赶回来了。
“公孙度很可能会先发制人,攻击鲜于辅。”郭嘉非常肯定的说道。
“何以见得?”
“一是公孙度野心很大,不仅要独霸辽东,还有意占领整个幽州。鲜于辅率军进驻辽东属国,针对辽东之意甚明,他岂能坐视?二是公孙度用法严峻,得罪了很多辽东大族。这些人迫于公孙度的淫威,不肯轻举妄动。一旦使君亲至,必然响应。公孙度只有先发制人,击破鲜于辅,才能防患于未然。”
郭嘉很笃定,理由也很充分。
他在辽东时,已经察觉到了公孙度正在集结人马,准备进攻。
袁熙不安起来。“这可如何是好?我这里还没准备好。”
荀彧也皱起了眉头,沉吟不语。
蓟县有兵两万,但战斗力一般。更要命的是,没有充足的粮草,也没有作战的准备。
就算从现在开始准备,大军赶到辽东属国也要一个月左右。
想了半晌,荀彧说道:“使君,命鲜于辅后撤至辽西吧,与刘备合军一处,暂避公孙度锋芒。”
袁熙觉得这个方案不错,唯一的问题是鲜于辅和刘备关系不好,这两伙人凑在一起,可能会内讧。
他看了一眼沉默不语的郭嘉,突然心中一动。
郭嘉刚从辽东回来,他最清楚情况,肯定也有对策。
否则他赶回来干什么?
“奉孝,你觉得呢?”
郭嘉微微欠身。“两军相争,首重要势。公孙度之所以要先发制人,就是担心辽东大族响应使君。若使君不战而退,则公孙度得意,而辽东大族沮丧。纵使使君再至,只怕也不会有人响应了。”
“若是不退,鲜于辅兵力不足,只怕凶多吉少啊。”
“使君的担心固然属实,但公孙度想击破鲜于辅,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鲜于辅能守住,迫使公孙度集结重兵于外,辽东空虚,那些想报仇的人就有了机会。”
郭嘉侃侃而谈,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公孙度不能一直在外征战,只能速战速决,迟则生变。所以,只要鲜于辅能顶住公孙度一开始的进攻,让公孙度看不到速胜的希望,他自己就会选择退却。
这显然要比鲜于辅不战而退好。
袁熙承认郭嘉这个方案好,却还是不放心。
鲜于辅虽说有一万人,但他新附不久,还处在互相猜疑的时候。如果公孙度猛攻,他不能不救,否则田豫、鲜于银、阎志等人也不同意。
而他那两万兵,就直接掌握在这几个人的手里。
说不定,这几个人已经收到了消息,很快就要来请求发兵。
他如果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如何说服他们?
郭嘉笑笑。“使君,何不安排乌桓人驰援?骑兵速度快,七八天就能赶到。柳城一带的乌桓人甚至不用七八天,随时可以增援鲜于辅。他们当年受过刘伯安(刘虞)恩惠,与鲜于辅也不陌生,应该不会见死不救。让他们与公孙度大战一场,于使君有利无害。”
袁熙眼神微闪,没有吭声。
郭嘉这个办法很好,但麻烦也不少。
借公孙度的刀,砍鲜于辅和乌桓人的头,看似一举两得,其实隐患极大。
一旦鲜于辅怀疑他,再次反目,甚至与公孙度联手,整个幽州可能会瞬间易手。
“奉孝,此计甚险。”袁熙缓缓说道:“且我受大将军之命,安抚幽州,当行正道,岂可行此等诡计,伤幽州百姓之心?再想,再想。”
荀彧也觉得有理,不赞成郭嘉的借刀杀人之计。
郭嘉却笑得更加神秘。“如果使君亲率精骑驰援呢?”
“不行,这太危险了。”不等袁熙表态,荀彧一口否决。
郭嘉不说话,只是看着袁熙。
袁熙沉吟不语。
郭嘉这个方法是好,但是太冒险了。万一失手,自己这条小命可能就没了。
——
辞别了袁熙,荀彧、郭嘉并肩出了门。
“奉孝,你太激进了。”荀彧低声责备道:“不得其人而言,是谓失言。袁使君不是曹公,他一向持重,你怎么能让他这么大的险?”
郭嘉反驳道:“得其人而不言,是谓失人。”
“你觉得袁使君是你想要的那个人?”
郭嘉没有直接回答,沉默了半晌,才幽幽说道:“他出现在乌巢,你是说巧合,还是天意?”
荀彧吁了一口气。“我也不知道。事已至此,再想这些还有意义吗?”
“我想确认一下。”郭嘉转头看着荀彧。“我不相信这是巧合,曹公天纵之才,不应该死于一个巧合。”
荀彧惊讶地看着郭嘉,欲言又止。
他觉得郭嘉有些疯狂。
——
没等袁熙想好,鲜于辅的告急文书就送到了他的面前。
公孙度率步骑三万,渡过大辽水,直逼鲜于辅的驻地昌黎。
他只有一万步骑,而且军械不全,无法抵挡公孙度的进攻,请袁熙立刻派兵增援,否则就只能放弃辽东属国,撤入辽西境内。
看到鲜于辅的报告,袁熙就知道自己的担心成真了。
鲜于辅根本不相信他,也没兴趣和公孙度拼命,还没开打就准备撤退了。
他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及时增援。
从蓟县到昌黎一千四百多里,就算是骑兵日行二百里,也要七八天。
没等他做出反应,田豫和鲜于银来了,跪在他的面前,叩头请求派兵增援,否则鲜于辅必死无疑。
看着这两个一脸悲壮的汉子,尤其是哭得梨花带雨的鲜于银,袁熙暗自叹息。
谁说幽州人都是直爽的汉子,这不是一个比一个会演。他们明知道鲜于辅不会和公孙度拼命,宁可放弃辽东也会保住性命,非要说得这么悲壮,让人不得不信他们的诚意。
自己如果再不表态,那就不是他们的责任了。
他还能怎么表态?
只能让鲜于辅主动撤退,将辽东属国拱手让给公孙度了。
话到嘴边,他又想起了郭嘉的话。
退很容易,但人心丢了,就没那么容易恢复了。
袁熙没有立刻回复田豫和鲜于银,命人去请荀彧、郭嘉,连孔融也一起请来,共商大计。
命令刚刚发出去,郭烈来报,府门外有人求见,自称是常山人赵云。
袁熙又惊又喜,连忙让人请进。话音未落,田豫起身说道:“使君,豫与子龙相识,不如由我代使君去迎子龙。”
袁熙也没多想,点头答应,让田豫去了。
过了一会儿,田豫陪着赵云进来了,两人一边走一边说着什么,赵云连连点头。
来到堂上,袁熙起身,笑道:“子龙,来得何其迟也?”
赵云躬身施礼。“死罪,死罪。蒙使君器重,本该早日来见,奈何家中琐事太多,耽误了些时日,还请使君恕罪。”
袁熙心中明镜也似,知道赵云不是因为什么琐事,完全是不肯轻就,免得坏了名声。
前后都四五个月了,什么琐事能耽搁这么久?
“无妨,你来得正好,请子龙为我掌骑。”
“喏。”赵云一口答应。“云不才,愿随使君驰援辽东。”
“好,好。”袁熙大笑两声,才意识到不对。“你说什么?辽东?”
赵云说道:“方才听田国让说,公孙度倒行逆施,举兵犯辽东,攻击度辽将军和辽西太守,使君难道不派兵增援吗?云不才,愿请为先锋。”
袁熙这才反应过来,怪不得田豫刚才那么积极,原来是为了这个啊。
赵云或许不在乎鲜于辅的死活,但他不能看着刘备被公孙度击败而无动于衷。
好嘛,这些家伙里应外合,联起手来挤兑我。
袁熙一咬牙。“子龙所言甚是,我正有此意。有子龙相助,此战必破公孙度,全取辽东。”
反正离得这么远,就算骑兵一路急行也要好几天。希望到时候公孙度已经得手,或者撤退。
哪怕救不成,总比不救好。
田豫和鲜于银松了一口气,不约而同的露出笑脸。
一会儿功夫,荀彧、郭嘉联袂而来。听说袁熙已经决定驰援辽东,他们也没多说什么,立刻商议出兵的兵力部署。
在孔融到达之前,袁熙做出了决定。
他亲率精骑三千,驰援鲜于辅。许褚统虎士五十、赵云领亲卫骑二百,贴身保护。鲜于银、阎志为左右都尉,各掌精骑一千。
司马田豫统步卒一万,携带粮草,跟在大军身后。
郭嘉为军师,随军出谋划策。长史荀彧留守蓟县,统管全局。
府内之事,由甄宓主持。
安排妥当,袁熙命人摆酒设宴,为大军壮行。
酒席摆好,孔融来了,入座饮酒。
——
得益于那场梦的指引,也得益于最近学习曹操用兵的心得,袁熙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既然决定了率精骑驰援鲜于辅,他就不再犹豫,命大军全速前进,日行两三百里。
幽州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战马,这三千多骑每人配备三匹战马,一匹驮粮食、武器,两匹轮流骑乘,速度极快。
行军途中,袁熙又派人去乌桓各部,命他们出兵助阵。
不管是顾念刘虞的旧恩,还是袁氏的新恩,他们都没有作壁上观的理由。
至于距离更近的辽西太守刘备,更不用说。
刚离开广阳郡界,袁熙又收到了鲜于辅的消息。
公孙度的大军已经到达无虑城,离昌黎只有百里,也就三四天的路程。他决定据大渝水阻击公孙度,绝不轻易放弃。
收到鲜于辅的消息,袁熙气得要骂人。
他虽然给鲜于辅送去了消息,通报鲜于辅他会亲自赶去增援,但估算时日,鲜于辅应该还没收到消息。这么坚贞不屈,明显不符合鲜于辅的性格。
说白了,他就是嘴上说说而已,不能当真。
说不定,他现在已经放弃昌黎了。
对鲜于辅来说,昌黎丢了可以再夺回来,人马损失了就是损失了,再想补充就得花钱。
袁熙再次派人给鲜于辅送信,让他不要守大渝水,回去守昌黎城。他的兵力有限,也不熟悉地形,挡不住公孙度。坚守昌黎,等待增援,才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鲜于辅会不会听,他就没把握了,也不抱希望。
反正大家都是在演戏,就看谁演得像,演得真。
——
阳乐城。
刘备看着袁熙的命令,愁眉不展。
袁熙命他起兵增援鲜于辅,可是他哪里有这样的实力。除了带回来的几百杂胡骑,他手下只有千余辽西郡兵,人数太少了,还不够塞公孙度牙缝的。
他到辽西数月,已经听了不少公孙度的战绩。
这绝对是个枭雄,十年不到的时间,不仅将辽东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还打得附近的高句丽、乌桓人望风而逃,就连千里之外的扶余都成了他的属国。
面对这样的对手,刘备根本没有迎战的打算,只剩下逃跑的本能。
但关羽坚决反对。
他的理由是,公孙度算什么东西?他也就在辽东逞威,真到了中原,早就被人打死了。
刘备回到幽州,被人看不起,如果不战而逃,以后还怎么立足?
所以,不仅要打,而且要打赢,让幽州人知道他刘备绝不是无能之辈。之所以在中原多年,一事无成,实在是身在异乡,全无依靠,这才举步维艰。
听了关羽的话,刘备心情很复杂。
关羽这是一点面子也不留啊。
什么叫一事无成?
什么叫不战而逃?
虽然觉得关羽的话很难听,刘备还是接受了关羽的建议。
不管能不能打赢,多少要打一下,打不赢再走也来得及嘛。
于是,刘备率领这一千多人,出了阳乐城,赶往昌黎。
刘备原本只是想意思一下,并不是真的去救鲜于辅。他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愿望。可是关羽来不及,他嫌刘备太慢,遂率三百骑为前锋,杀向昌黎。
喜欢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