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地底那声沉闷的低吼和短暂的强烈能量爆发,让林凡在篝火边沉思直至深夜。成功带来的兴奋感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愈发沉重的责任感与警惕。
那不仅仅是装置的反应,更像是整座岛屿的某种“机体”对他这个“外来刺激”产生的排斥或警告。他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可能正在触及某个危险的平衡点。
清晨的巡视,因此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审视意味。他不再仅仅检查物理上的安全,更开始留意环境中任何一丝不寻常的细节。
篱障完好,陷阱区也没有新的闯入痕迹。但在经过一片靠近石室方向的灌木丛时,他猛地停住了脚步。几株原本生机勃勃的灌木,叶片竟然出现了不规则的卷曲和枯黄边缘,仿佛被无形的火焰燎过,或者经历了某种急速的能量冲刷。他蹲下身,仔细查看,手指触摸叶片,能感到一种异常的脆硬感,绝非正常的枯萎。这是昨天远程谐振实验的影响范围吗?能量逸散造成的植被损伤?
这个发现让他心头一紧。他立刻扩大了检查范围,发现在以石室入口为中心,半径约十米左右的区域内,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类似的植被异变,越是靠近中心,症状越明显。这证实了他的猜测,谐振能量并非只作用于石室内部,其影响会向外扩散,对周边环境造成实质性的、目前看来是破坏性的影响。
他沉默地记录下这个现象,心情复杂地继续走向盐田。
盐田的状况暂时正常,海水蒸发,盐晶析出,他像往常一样清理着微小的杂物。但当他收获海盐时,注意到今天的盐晶似乎比往常更……“亮”一些?在晨光下,某些角度看去,盐粒表面仿佛覆盖着一层极淡的、几乎看不见的虹彩。是错觉吗?还是能量场对无机物也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影响?他无法确定,只能将这个细节也默默记下。
海滩搜寻今日变得格外专注。他不仅仅是在寻找有用的物资,更是在寻找可能与前人实验、与能量、频率相关的任何线索。海浪送来的依旧是些寻常的塑料、碎木、偶尔有玻璃瓶。
但在翻检一堆海草时,他发现了一个半埋在沙里的、巴掌大小的黑色硬塑物件,表面有磨损的按键痕迹。
仔细辨认,像是一个老式电子计算器的残骸,内部电路板早已被海水腐蚀得一塌糊涂,但关键的是,那灰色的液晶屏幕虽然破裂,却有一小块区域奇迹般地没有完全失效,上面还残留着几个极其暗淡的、断断续续的数字笔画痕迹——“4.3** hz”(星号代表模糊不清)。
频率!赫兹(hz)!
林凡的心脏猛地一跳!这残破的计算器屏幕,竟然显示了一个频率数值!虽然不完整,但这无疑是一个明确的、与现代科学接轨的线索!是前人留下的?还是某艘失事船只上科研设备的碎片?无论来源如何,这都为他一直模糊探索的“谐振频率”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量化的参考坐标!“4.3”开头的某个频率……这与他通过铜铃校准的“基准音”是否对应?
他如获至宝,小心地将这块残骸收起,感觉手中的重量远超一块废塑料。
返回营地后,他没有立刻进行新的实验,而是首先处理那几株出现异变的灌木。他将其小心地移除,并在这片区域做了标记,打算持续观察是否会有更深远的影响。这件事给他敲响了警钟——与“守护者”的互动,必须更加谨慎,必须考虑环境代价。
接着,他开始研究那块计算器残骸。他尝试用细棍轻轻拨弄那些按键,自然毫无反应。他的重点放在那块残留显示的屏幕上。“4.3** hz”,这个不完整的数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对频率进行精确标定的思路。
他拿出之前找到的收音机调谐旋钮(带有刻度),又找来一块平整的木板。他计划制作一个简单的“频率参照盘”。他以铜铃的“基准音”为起点,结合自己对音高变化的感知和旋钮上的刻度,尝试建立一个粗糙的、可视化的频率对应关系。他知道这很不精确,但这是一个开始,是将感性认知向理性测量迈进的第一步。“4.3** hz”这个数字,就像一个灯塔,给了他一个校准的参照。
下午,他进行了一项更为小心和基础的实验。他不再目标直指石室核心,而是想在营地内,进一步理解谐振能量与不同物质的相互作用。
他再次启动了谐振阵列,但这次,他没有连接铜锭和铜线去影响石室,而是将共振铜锭单独放置在空地中央。然后,他选取了几样物品,依次放置在铜锭旁边,观察它们在强烈谐振场中的反应。包括:普通的石块、一块他炼制的粗糙铜块、一小段工业铜线、一片潮湿的树叶、以及一小撮今天收获的、带有虹彩的海盐。
“叮————!”
阵列启动,铜锭再次泛起蓝光,嗡鸣作响。
结果各异:
· 石块毫无反应。
· 粗糙铜块有极其微弱的温热感,但无光。
· 工业铜线微微震动,但远不如连接在铜锭上时明显。
· 潮湿的树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卷曲、干枯,比自然风干快了数十倍。
· 而那撮海盐,表面的虹彩似乎短暂地增强了一下,随即恢复原状。
林凡若有所思。不同的物质,对谐振能量的响应截然不同。铜,尤其是被“激活”过的共振铜锭,是良导体(或者说良谐振体)。生物组织(树叶)容易被破坏。而无机物如石块则不敏感。海盐的异常反应,似乎印证了他早上的猜测。
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每次实验间隙,那块共振铜锭在不被激发时,表面似乎也残留着一种极其微弱的、持续的能量场,或者说……“烙印”?他用手触摸,能感到一种非常轻微的、持续的麻刺感,这是之前没有的。仿佛经过多次强烈的谐振,这块铜锭本身的性质发生了某种改变,成为了一个永久性的、弱化的谐振源。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意味着它更容易被激发,还是意味着它本身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黄昏时分,林凡没有进行任何户外冒险。他整理着今天的发现:植被异变、带有频率数字的计算器残骸、自制的频率参照盘、不同物质对谐振能量的反应、以及铜锭的“频率烙印”现象。
第一百六十天,没有震撼的能量爆发,没有地底的怒吼,却是在细微处发现了更多异变的征兆和深奥的谜题。
林凡的探索进入了更深的层次,从如何“激活”,转向了思考“为何激活”、“激活的代价”以及“能量的本质”。他手中那块带着微弱麻刺感的共振铜锭,和脑中那个“4.3** hz”的数字,仿佛成了他通往未知之路的两件关键信物,一件充满风险,一件指引方向。
他知道,在再次触碰那沉睡的巨兽之前,他必须更好地理解他手中的“钥匙”,以及这把“钥匙”可能对这座岛屿“锁孔”造成的每一个细微改变。
夜色中,营地的铜铃安静悬挂,而那几株新移走的枯萎灌木,在月光下投下诡异的黑影,无声地诉说着力量所带来的痕迹。
喜欢孤岛求生:从零纪元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孤岛求生:从零纪元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