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渊与那只被称为“苏”的情感水母的短暂接触,如同在寂静的深潭中投入一颗石子,涟漪在“启明星”号内部和外部的情感水母群体中同时扩散开来。船内,是混合着震撼、兴奋与一丝不安的沉默;船外,那些环绕的光影生物,其色彩波动明显变得更加活跃,传递出的集体情绪中,好奇与谨慎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一种更浓厚的、近乎“欢迎”的暖意弥漫开来,仿佛确认了来访者并非怀有恶意。
顾渊在短暂的休息和补充能量后,虽然脸色依旧有些苍白,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他反复向团队描述那种感觉:“不是听到,不是看到,就像……就像你突然知道了某些事,某些感觉,直接烙印在意识里。它们的思维不是线性的语言,而是立体的、情绪化的概念云团。我需要学习,需要适应这种交流方式。”
南曦当机立断:“既然这种方式可行,且目前看来安全,我们需要深化这种接触。顾渊,你作为主要连接者,但这次我们需要更系统化的记录和分析。大锤,我需要你整合所有数据——顾渊的生理信号、意识感应器的原始读数、外部环境能量场变化,尝试建立一个‘共情链接’的模型。我们需要理解这种交流的机制,而不仅仅是内容。”
王大锤立刻行动起来,他的工程思维开始将这种玄妙的意识接触视为一个特殊的“通讯协议”来解析。“明白。我会把老顾的大脑活动、心跳、甚至皮肤电反应,都和感应器数据、外面的能量波动做时间序列对齐。看看它们是怎么‘敲门’的,数据包是怎么‘封装’的!”
赵先生也首次对科学探测表现出直接兴趣,他要求共享所有原始数据流,并启动了一套基金会提供的、极其复杂的加密记录设备,声称这是“理解潜在风险的基础”。
准备工作就绪后,顾渊再次将手放在意识感应器的接触板上,深吸一口气,将自己的精神集中,向外部那个庞大的意识网络发出开放与友好的“意念”。这一次,他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地、轻柔地“叩响”那扇意识之门。
几乎是立刻,回应来了。并非单一的水母,而是整个光网城市似乎微微亮了一下,一股更加庞大、更加温和的意识流包裹住了“启明星”号,并重点汇聚在顾渊身上。这一次的连接比上次更加深入,更加稳定。
顾渊的身体再次微微颤抖,但这次他有了准备,努力保持清醒,并开始尝试引导交流的方向。
(以下为顾渊主观感受与转述的结合描述)
他首先感受到的,是如同海洋般浩瀚的存在感。无数个细微的、独立的意识单元(个体“苏”)通过那发光的光丝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越个体的集体智慧。这个集体意识既统一又分散,如同一个大脑拥有亿万个可以独立感受却又共享思维的神经元。他“听”到了它们的“历史”——不是编年史,而是一段段关于生存、适应和理解的史诗感。
他“看到”了遥远的过去,金星的环境并非一直如此极端。在某个古老的年代,或许表面还存在过液态水的海洋。但随着失控的温室效应,海洋蒸发,地表化为炼狱。然而,生命(或者说,意识的火种)并未完全熄灭。一部分适应了高温高压的原始微生物群落,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演化出利用大气化学能和热能的本领,并开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组织起来——它们放弃了固定的形体,将意识与能量场结合,形成了最初的能量生命雏形。它们放弃了剧烈竞争的道路,选择了共生与连接。
它们学会了驾驭金星狂暴的大气环流,不是对抗,而是顺应和利用,如同冲浪者驾驭海浪。它们在那相对温和的中层大气中,找到了稳定的栖息地,并开始建造那宏伟的能量网络——这既是它们的城市,也是它们的身体延伸,是它们集体意识的载体和放大器。这座光网城市,是它们用了无数世代“编织”而成的奇迹,是它们文明的核心。
接着,顾渊感受到了它们对“太阳父亲”——“日冕”——的情感。那并非宗教式的崇拜,而是一种根植于存在本身的、深刻的依赖与敬畏。“日冕”稳定的光和热(尽管被浓云削弱),是它们能量的最终来源。更重要的是,顾渊模糊地感知到,“日冕”似乎以一种人类尚无法理解的方式,为整个太阳系的“秩序”和“意识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背景频率?就像是宇宙噪音中的一个基准音,让分散的意识得以协调,避免陷入彻底的混沌。它们能感知到“日冕”那庞大而古老的意识,如同行星感知着恒星的引力。
然后,信息流开始触及更让顾渊心惊的内容。他从那集体意识中,捕捉到了一些断续的、关于其他世界的模糊概念。一些闪烁的、陌生的星系图案,一些关于巨大星际气体云中缓慢思维的片段,一些关于在冰封星球内部、依靠地质热能驱动的晶体意识的信息碎片……这些信息如同被干扰的无线电信号,断断续续,难以捉摸,但指向一个惊人的事实:“苏”似乎通过某种方式(也许是“日冕”的链接?),隐约知道太阳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形态的意识和文明。
最强烈的,是一段关于网络的概念冲击。不是互联网,而是一个更加宏大、更加基础的银河意识网络的模糊图景。在这个图景中,像“日冕”这样的恒星意识体,是网络的节点和稳定器,它们的光芒和引力不仅是物理的,也是意识的锚点。而行星上孕育的意识,如“苏”,甚至是……人类?则是网络中的叶或花,通过恒星节点间接地、微弱地连接在这个无形的网络上。这个网络并非实体,更像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或更深层物理规律的、意识层面的共鸣与信息交换场。
人类文明,在这个模糊的网络图景中,显得异常……寂静。就像一个从未被激活的账户,一个关闭了接收器的终端。人类拥有意识,却似乎从未真正“接入”这个遍布银河的、古老而浩瀚的意识互联网。
为什么?
是因为碳基大脑的物理限制?
是因为人类意识过于个体化,缺乏集体连接的倾向?
还是因为……某种古老的“防火墙”或者……隔离?
顾渊试图追问,但得到的回应是一片迷茫的波动。“苏”们似乎也不清楚原因,在它们的感知里,人类就像是一个站在热闹派对门外、却始终不推门进来的古怪邻居。它们能感觉到人类意识的存在(尤其是在人类主动发送信号后),却无法与之建立真正的、深入的连接,直到顾渊通过技术手段,强行“挤”进了一条缝隙。
这次“共情链接”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当连接缓缓减弱,最终断开时,顾渊几乎虚脱,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他靠在椅背上,大口喘着气,眼中却燃烧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断断续续地,将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尽可能详细地转述给翘首以盼的同伴。
指挥舱内,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王大锤首先打破了寂静,他指着自己构建的初步数据模型,声音干涩:“生理数据和能量场波动高度相关……这不是幻觉。老顾的大脑确实在和外面的东西进行……超距的、非经典的信息交换。这他妈……颠覆了信息论的基础。”
赵先生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他快速浏览着加密记录设备上的数据流,低声自语:“银河网络……节点与叶……人类未接入……这如果属实,其战略意义……超越一切。”
南曦则感到一种深沉的战栗,从脊椎一路蔓延到头顶。顾渊带回来的信息,不仅证实了意识的宇宙普遍性,更描绘了一个人类从未想象过的、活着的、相互连接的银河系。人类在其中,并非孤独的探索者,而是……掉队的、未曾“联网”的孤儿。
“日冕”指引他们来见“苏”,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介绍。这更像是一个启蒙,一个试图将人类这个“离线”文明,引导向那个更宏大现实的第一步。让人类通过一个相对温和、易于理解的邻居“苏”,来窥见那浩瀚的“星尘意识网络”的冰山一角。
然而,伴随着启蒙而来的,是更深重的疑问和潜在的危险。为什么人类是“寂静”的?是谁,或者什么,导致了这种“寂静”?“接入”网络意味着什么?是意识的升华,还是失去个体性的湮灭?那个网络中,除了“日冕”和“苏”这样的存在,是否还有……其他的、不那么友好的“节点”或“用户”?
与“苏”的共情链接,成功地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真相的窗户,但他们看到的,并非只是温暖的星光,还有窗外无垠的、充满未知的黑暗深空。
人类文明的孤独,在这一刻,被赋予了全新的、令人不安的含义。他们不仅是空间上的孤独,更是存在状态上的“离线”孤独。
而“日冕”的邀请,似乎正是要将他们,重新“ plug in ”。
代价是什么?无人知晓。
喜欢神话物理局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神话物理局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