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苏老夫人话音未落,梁玲珑攥着帕子的手指微微松动,眼角的冷光淡了几分——她抬眼瞥向苏小妹,见那姑娘仍缩着身子,指尖绞得衣角发皱,脸颊红得像熟透的樱桃,哪有半分与她相争模样?再想起杨易安说的,因媒而婚,不能因婚而亲。心头的火气竟如被冷水浇过,渐渐收了势头。
杨易安见状,忙上前半步,声音更软:“玲珑小姐,杨某绝非豆腐佬担梯——成心怠慢。从前你写诗与我评点,我只赞字好,是真不懂诗词里的深意;你爱文人雅士,我却整日舞刀弄枪、盘算生意,本就‘道不同难与谋’。若强凑一处,才是真的‘害了你’,这可不是‘寿星公吊颈——嫌命长’吗?”
这话逗得苏老夫人“噗嗤”一笑,皱纹里都漾着暖意,伸手拍了拍梁玲珑的手:“贤侄女莫气,这小子嘴笨心实,比那些油嘴滑舌的酸秀才强多咯!”
苏小妹也怯生生抬头,声音细若蚊螆:“梁小姐……易安哥待我,真的像亲妹妹。”
此时穿堂风卷着桐油漆味掠过,先前紧绷的空气终于松快。苏胜与梁康平对视一眼,齐齐摇头失笑——梁康平摇着折扇叹道:“这儿女情长,比打一场恶仗还费神!”
作坊内苏老夫人温言解释,梁玲珑见苏小妹怯生生垂泪,赵碧莹正气凛然,再瞧杨易安坦荡眼神,终是明了误会,广袖一敛,环佩轻响:“是我莽撞了,错怪了公子与苏小姐。”
梁康平松了口气,刚要打圆场,郭捕头已在外急叩柴门:“梁大人!明王仪仗在巷口候着,说有要事相商,迟则恐生变!”梁康平不敢耽搁,朝众人一拱手,匆匆随郭捕头而去。
这边风波暂歇,京中已是惊涛骇浪。且说明王借“苏元帅遭冤杀”的流言煽风点火,又策反禁军统领,连夜传檄天下,列数新帝赵衡“宠信宦官、猜忌忠良”十大罪状,自称“奉天讨逆”,亲摔万大军兵临城下。
明王双眼精光暴闪:“刚登基就削藩夺权,逼反老臣,如今连苏家这根顶梁柱都敢猜忌,真是给我递上了现成的刀!”
柳智秀拄着龙头拐杖上前,翡翠龙睛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主子,时机已到。前番新帝夺苏胜兵权,换外戚掌镇北军,早让边将寒心;如今又疑杀忠良,百官更是怨声载道。咱们只需再添把火,‘清君侧’的大旗一竖,天下响应者不计其数 ”
奸雄明王假举“清君侧”大旗,实则暗藏篡逆之心——他以新帝仓促换帅、致苏元帅苏胜阵前含冤殒命为导火索,借新帝罢免先帝旧臣、盲目起用纨绔新秀为契机,又裹挟皇家番王“匡扶社稷”的劝诫作幌子,在金陵城头一声令下,起兵之势如恶浪翻江,又如平地惊雷。
大军初发时仅两万万之众,却凭着“顺者留命,逆者屠城”的威慑,所过州郡官吏或畏死归附,或被旧部裹挟入伙,队伍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稍有不从者,刀斧立落间血肉飞溅,将士们劈关隘、斩守将,凭“过五关斩六将”之狠,一路士气如虹,战意沸腾;一路士气嚣张、战意狂炽。凡遇抵抗必至尸积如山、血涌成河,直教沿途州县闻风丧胆。待兵锋直抵潼关,麾下已聚数十万之众,旌旗蔽日、戈矛如林,黑云压城般压得整座雄关喘不过气。
这般凶势的大军,却在关前列阵不动、引而不发是为何?
明王与柳智秀于阵前举目四望。
明王目光死死盯住潼关,潼关横亘在秦豫咽喉处,左手攥着黄河浊浪,右手揽着华山险峰,活像尊镇在天地间的铁兽,将中原门户死死锁牢。
明王再看看下面的黄河,黄河水撞着关下礁石,咆哮声裹着泥沙,在潼关面前都缓了下来。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马背上的明王只觉得满面春风。他回想起年轻时自己被分封到金陵,原本以为再无缘回京师。回京之路,最后的雄关却挡住了前进的脚步。
明王感想很多,再把目光锁定潼关城墙。
城墙从山根垒起,青黑砖石缝里嵌着往昔箭簇,像给雄关镶了层铁鳞;往上看,垛口如獠牙般刺向半空,每道缺口都留着刀劈的痕迹。关楼檐角挂的“潼”字大旗,被风扯得猎猎抖,旗下守军挺着长戈,像给雄关竖了道警示的屏障。风从关中来,还能闻见砖缝里旧血的淡腥——每缕气味,都带着雄关的沧桑与肃杀。这座雄关挡住了多少狼子野心的人?又断送了多少谋权篡位之兵的人命。
如果此时硬攻,就算明王麾下战将如云,也啃不下这天下第一雄关。
明王把目光收回,灼热的目光又盯住身边的谋士柳智秀手上的龙头拐杖——这龙头拐杖是自己所赠予。他回想起当年柳智秀来投靠自己时还是拿着一根木拐杖。初次见面,那晚,从白天谈到晚上,再谈至天边泛起鱼肚白,也不肯言罢。他们有种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知音感。那晚之后柳智秀成了自己府邸首席谋士,自己相赠龙头拐杖作为恩宠。
“柳先生!如今雄关在面前,为何不强行强攻?”明王转动下手上的金介子道。
“主子,下策攻城,中策攻伐,上策攻心。今我有一套连环计。计计攻心。”骑在马上的柳智秀,手上龙头拐杖一指潼关。
“有何妙计?柳先生快快道来。”明王愁眉舒展。
他们有何妙计?等我慢慢道来。
柳智秀第一计,遣苏胜生前亲卫携元帅染血佩剑与绝笔信叩关,剑穗凝霜、字迹泣血,字字诉新帝猜忌功臣之过。赵计业握剑在手,指节泛白,却仍以“君命不可违”为由斥退使者,更令守军加固城防、箭矢满引,城头“忠君”大旗猎猎作响——此为第一折,攻心初碰硬壁,关隘纹丝不动。
见劝降不成,柳智秀第二计随即施出:暗中策反城上赵计业旧部,许以“封官许愿”的承诺,约定三更时分举火为号、里应外合。不料副将察觉异动,擒杀内应并将其首级悬于城头,赵计业更是怒斩三名动摇士兵,厉声喝令“再提降字者,立斩不赦”——此为第二折,攻心遭挫,关防反倒愈发严密。
关键时刻,柳智秀第三计掷出:命人将铁尤人袭破北境三堡、劫掠边民的密报(盖着边军血印),连同俘获的铁尤斥候押至关下,隔着护城河递与赵计业对戏。
守城者赵计业乃先帝钦点,今新帝新宠。最忠诚的保王党,要策反赵计业基本不可能。但是攻于心计的谋士柳智秀一把捉住了赵计业的软肋。铁尤人入侵,内部战乱,石禹国有亡国灭种之灾。
赵计业拿着密报,双手微抖,目光泛红,最终他摘下头盔,解下战袍,向关东方向重重叩首,失声痛哭。
“赵元帅,你不能投降明王!”逼将恶狠狠地大骂,“你忘记了惜日先帝的天恩浩荡了吗?忘记新帝的宠爱了吗?”
“你住口,这是他们王室的家事,哪个当帝王都是他们赵家人,但一是两军开战,我们两败俱伤,铁尤人入侵就有亡国灭种之灾。”赵计业心中百感交集,心中暗道:外患未除,内斗即自毁长城。我宁可背负一生不忠不义骂名,也不愿国家亡国。
半晌后,潼关吊桥缓缓放下,城门缓缓推开。赵计业带领众战将跪见明王。
潼关城内,明王于首席,谋士柳智秀坐于身边。下面是赵计业一众守城勇将。
窗外一阵狂风大作,窗边大树叶子沙沙作响。风突然蹿进来,众人茶盏热气散乱。
“赵计业元帅乃我石禹国良将帅才,我此番入京,只为苏元帅之死向天下人讨个说法,及肃清陛下身边流毒,以振朝冈。赵元帅尽可宽心。 ”明王摩挲着茶盏,看着眼前散乱的茶水蒸气道。
“明王正义匡扶王室让尔等动容,你们王室之事,我们外人不好插手。望明王万事以大局为重,百姓民生为重。”赵计业将手中剑入桌子上一搁。
明王当然听出言外之间——开城不战,不是怕你,而是为天下百姓着想,不想内乱苍生涂炭。
明王一行进入关中后,柳智秀又上前进言:“赵计业乃忠诚保王党,等入了京师,权了权,让圣上出一道命令让他上北方前线救援边军。借铁尤人的刀除了这眼中钉。”
“柳先生次次都能一步三计,一箭三雕。”明王哈哈大笑,听到此计,仿佛又扫除了一大处障碍。心中暗思此计好处:宿敌借赵计业的兵力,赢得民心。既除了这处障碍,又为自己保家卫国赢得民心,为自己篡位夺权粉饰太平。
十几天后,京城此刻早已血风弥漫——明王坐镇宣武门大营,鎏金帅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柳智秀拄着龙头拐杖立在帐前,手中密信一封接一封送出:“再催赵阳,让他带百官跪在宫门前哭谏!李震岳领三千兵守西华门,断新帝退路!”
乾清宫内,新帝赵衡攥着玉玺的手抖得不成样子,郭公公已被明王以“通敌”罪名斩于宫墙下,外戚李崇的人头正挂在城门楼子上。殿外传来“咚咚”的撞门声,禁军统领持剑闯入,甲叶铿锵:“陛下!明王有令,您若再护奸佞,臣等只能‘替天行道’!”
赵衡瘫坐在龙椅上,望着殿外密密麻麻的甲士,突然放声大笑,笑声凄厉:“好一个替天行道!朕的江山,竟成了你们谋逆的幌子!”
又三日后,一道“禅位诏书”由小太监捧出,白纸黑字刺得人眼疼:赵衡“自请退位,以谢天下”,传位于十二岁太子赵达阳。
消息传至明王大营,柳智秀当即率文武百官“叩请”:“太子年幼,难当社稷重任!明王乃皇室之望,当为摄政王,总揽朝政!”
明王闻言,故作惊惶,连连后退:“不可!本王起兵只为清君侧,若居摄政之位,与篡逆何异?”说罢,竟拂袖入帐,闭门不出。
这出“欲擒故纵”演得滴水不漏。次日天未亮,柳智秀便领着文武百官跪在营外,龙头拐杖顿地“咚咚”响:“太子年幼,难掌乾坤!明王乃皇室宗亲,若不就任摄政王,朝野必乱!万望主子以天下苍生为念!”
明王掀帘而出,衣摆扫过阶前寒霜:“老大人此言差矣!本王若摄政,与篡权何异?”
如此“三请三辞”闹了五日,直到百官跪得头破血流,小太子赵达阳被太监抱着,怯生生喊“王叔公”,明王才“长叹”一声,接过摄政王金印:“罢了!本王便暂代朝政,待太子成年,即刻归政!”这戏码,真是“猫哭老鼠——假慈悲”!
列位看官,明王已经等于大权在握,昔日杨易安虽无意,但屡次三番四次破坏明王通敌计划。他上位后会不会秋后算账?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喜欢箭神三少爷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箭神三少爷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