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沙海植绿 古巷新生
热浪刚席卷西北沙漠时,团队的“沙漠生态智能修复系统”已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扎下了根。这里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流动沙丘每年吞噬近百亩草场,牧民们世代与沙抗争,却总抵不过黄沙的步步紧逼。新系统带着三样“利器”而来:可降解的土壤传感器监测水分与养分,太阳能驱动的智能滴灌设备精准补水,AI算法根据风速、日照预测沙丘移动轨迹,提前标记需加固的“沙线”。
工程师老马蹲在沙地里,用螺丝刀撬开传感器外壳检查续航:“这里温差大,白天60c能煎鸡蛋,夜里降到0c,设备得像骆驼一样耐造。”一旁的治沙人阿布正通过系统App调整滴灌频率,屏幕上每棵梭梭树的含水量数据实时跳动。“以前浇水凭感觉,要么浇少了枯死,要么浇多了浪费,”他指着沙丘上刚冒绿的幼苗,“现在系统说‘这片区今晚补水3升’,棵棵都能活,你看这根扎得多深!”三个月后,系统覆盖的200亩试验田成活率达85%,比传统方式提高了近一倍。当第一丛沙棘结出小红果时,阿布摘下一颗塞进嘴里,酸甜的汁水混着沙粒,成了沙漠里最鲜的滋味。
同一时间,“古城文脉数字活化系统”走进了江南水乡的青石板路。苏州平江路的百年老宅“听雨轩”曾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团队用激光扫描技术将老宅的梁架结构、雕花窗棂毫米级建模,再结合历史文献还原清代的居住场景。老匠人王师傅拿着平板电脑,对着屏幕里的数字榫卯图修复房梁:“以前修老宅全靠‘看木纹、摸手感’,年轻人学不会,现在系统把‘怎么凿、怎么拼’标得清清楚楚,祖宗的手艺能接着传了。”
更妙的是“古今对话”模块。游客扫码就能通过AR眼镜看到老宅的“前世今生”:清代时主人在天井喝茶的场景、民国时这里作为书局的热闹画面,甚至能听到AI模拟的当年巷弄里的叫卖声。小学生萌萌举着眼镜,看着虚拟的古人在真实的石板路上走过,惊讶地拽着爷爷的手:“爷爷,这里以前真的有卖糖粥的吗?系统说你小时候最爱吃!”爷爷笑着点头,眼里的老巷记忆突然有了具象的模样。
秋初,系统延伸出“非遗工坊联动”计划。团队联合当地缫丝艺人,将失传的“宋锦配色秘方”录入光谱分析系统——通过扫描古画里的锦缎残片,精准还原染料成分与配比。年轻绣娘小苏跟着系统生成的配色方案绣制屏风,丝线在布上晕染出的孔雀蓝,和博物馆里的宋代藏品几乎无差。“老辈人说‘配色靠天吃饭’,雨水多了染料偏浅,阳光足了偏深,”她举起绣品对着光看,“现在系统算得比老天还准,这门手艺不怕断了。”
而在中东的卡塔尔,“沙漠生态系统”的姊妹版“绿洲智慧管理系统”正服务于世界杯后的社区农场。当地主妇法蒂玛学会用系统监测椰枣树的生长数据后,自家小院的椰枣产量翻了番,她把多余的果实做成传统甜点,通过系统连接的电商平台卖给各国游客:“以前沙漠里的甜只有我们知道,现在技术让全世界尝到了阿拉伯的味道。”照片里,她的女儿在椰枣树下用系统拍摄果实生长视频,背景是沙漠与城市的交界线,绿洲的绿意正一点点漫向远方。
林舟在月度会上翻看着各地传来的报告:沙漠里的传感器每10分钟传回一组生态数据,古城的数字模型帮助修复了7处濒危建筑,非遗工坊的年轻学员数量比去年增加了40%。他指着世界地图上连成线的项目标记,对团队说:“你看,无论是沙海深处的一棵梭梭,还是古巷里的一扇窗棂,技术都在帮它们‘说话’——说给现在听,也说给未来听。”
窗外,研发中心的爬山虎正顺着墙壁往上爬,根系在砖缝里悄悄蔓延。就像他们的技术,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扎根,却在需要的地方,长出一片温柔的荫凉。下一站,或许是雪山脚下的牧村,或许是海岛边的渔寨,故事总在需要连接的地方,继续生长。
喜欢重生之逆流职场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重生之逆流职场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