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府少主陆承宇起死回生的消息,如同初春解冻的溪流,悄无声息却又不可阻挡地,在京城某个特定的、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漾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这涟漪的源头,自然是心怀激荡、不吐不快的兵马司指挥使陆文昭。
儿子日渐红润的脸庞和逐渐恢复的活力,是铁一般的事实,胜过千言万语。陆文昭心中那块压了许久的巨石既去,那份对凌云“再造之恩”的感激,便化作了最为炽热和真诚的推崇。他并非喜好夸夸其谈之辈,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面对某些特定的人,他开始极力宣扬凌云那“起死回生”的神技。
这宣扬,并非敲锣打鼓式的张扬,而是带着武将的直率与劫后余生的感慨,在特定的圈子内,以一种更易于被接受的方式传播开来。
场合,多是些非正式的聚会。譬如在兵部衙门廨舍午后短暂的休憩时分,几位相熟的武官凑在一起喝茶闲聊,话题难免扯到家长里短、身体病痛。
“老陆,看你近来气色不错,眉宇间的愁云都散了,可是府上公子大好了?”一位与陆文昭品级相若、同样出身寒微、凭军功擢升的参将关切地问道。他们这类人,在讲究门第和出身的淮西勋贵集团中,往往处于边缘,彼此之间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陆文昭闻言,脸上便会不由自主地泛起一丝由衷的笑意,带着几分后怕,更多的却是庆幸与自豪:“嗨!别提了!前些时日,真是到了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若不是老天开眼,让我遇着了一位真神医,我这把老骨头,怕是真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
这话立刻引起了众人的好奇。“哦?是哪位太医署的国手?还是哪位致仕的老院使?”有人猜测道。京城名医,多半与太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陆文昭却摇摇头,压低了声音,却难掩其中的推崇:“非也非也!并非太医院的人。说出来诸位可能不信,是城南榆林坊一位姓凌的年轻郎中,开的医馆名叫‘济安堂’。”
“市井郎中?”众人皆露诧异之色。太医院都束手无策的重症,一个民间郎中能有何作为?
见同僚不信,陆文昭便有些激动起来,虎目圆睁:“诸位切莫小瞧!我儿当时的情形,刘太医亲口断言‘脏腑破裂,血瘀于内,药石罔效’!那是真真正正的绝症!可这位凌先生,”他语气加重,“人家愣是有通天的手段!不用开膛破肚,就凭几剂汤药,一套独特的针法,外加精妙的推拿外敷,硬是将断裂的脏腑稳住,把淤积的坏血化去,将我儿从阎王殿里生生拽了回来!如今,我儿已能下地行走,饮食如常!这等医术,岂是‘神奇’二字可以形容?简直是扁鹊重生,华佗再世!”
他描述得绘声绘色,尤其强调“太医院束手”与“凌郎中救回”的强烈对比,以及康复后“下地行走”的确凿结果。对于这些务实、更看重效果而非虚名的中低级武官来说,实实在在的疗效,比任何头衔都更有说服力。他们或许不懂高深医理,但他们懂得判断结果。陆文昭儿子的康复是肉眼可见的,他的感激之情更是做不得假。
类似的场景,也会发生在一些品级不高、但手握实权、注重实务的文官的小圈子里。或许是在某次公务交接后的闲谈,或许是在某位官员府上的私宴。陆文昭会有选择性地,向那些为人正派、不尚浮夸、且曾对他表达过善意的文官提及此事。他会换一种说法,更侧重于凌云“辨证精准”、“用药如神”、“调理有方”,甚至隐约提及凌云在调理陆承宇虚损之体时展现的养生智慧,这更能引起注重颐养之道的文官们的兴趣。
消息,便这样如同水银泻地,在这群“出身不高、务实”的中低级武官和部分文官的小圈子里,悄然传开。起初,或许只是好奇。
“听说了吗?陆指挥使家的公子,那般重伤,竟让一个民间郎中给治好了!”
“真有此事?陆文昭那人向来不苟言笑,不像是夸大其词之辈。”
“是啊,他还说那郎中年纪轻轻,手段却极高明,尤擅疑难杂症。”
“哦?榆林坊……‘济安堂’……凌郎中……记下了,记下了。”
好奇之后,便是联想。官场沉浮,谁家没有个头疼脑热?谁没有几位被太医院诊断为“年深日久、徐徐图之”却总不见大好、或患有某种难以启齿隐疾的亲朋故旧?
于是,开始有官员,或亲自,或派遣心腹家人,暗中打听“济安堂”和“凌郎中”的详情。打听的方式也颇为巧妙:有借着去榆林坊采买办事,顺道“路过”医馆,瞥一眼招牌和里面情况的;有向相熟的、住在南城的小吏或商家打听口碑的;更有甚者,会派家中机灵的小厮,伪装成普通病患,前去一探究竟,看看这郎中是否真有真才实学,还是徒有虚名。
这些打听,起初是谨慎的,试探性的。他们想知道的,不仅仅是凌云是否治好了陆家公子这一桩事,更想了解他的医术风格、为人品行、收费高低,以及……他是否可靠,是否会守口如瓶。毕竟,对于有身份的官员及其家眷而言,延请医者,医术固然重要,“可靠”与“ 谨慎” 往往更为关键。
“济安堂”内,李文轩和韩老倌最先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前来求诊的人流中,开始出现一些穿着体面、谈吐不俗,却又不愿透露具体身份和住址的“特殊”病人。他们描述的病症往往比较含糊,或是一些常见的慢性病,但问诊时却格外仔细,对凌云的诊断和解释听得极为认真,眼神中带着审视与衡量。抓药付款时也格外爽快,从不还价。
韩老倌凭借其老辣的眼光,悄悄对凌云和李文轩说:“凌先生,李相公,近来有些客人,瞧着不像寻常百姓,倒像是……大户人家的管事或者清客之流。怕是陆大人那边,把风声传出去了。”
凌云闻言,神色平静。他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他依旧秉持着医者的本分,无论来者身份如何,一律望闻问切,详加诊断,对症下药,态度不卑不亢。他深知,名声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有风险。此刻,他需要做的,是继续保持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让每一个前来试探的人,都能带着确切的疗效和良好的印象离开。
就这样,凌云的名字和“起死回生”的神奇事迹,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未激起滔天巨浪,却已在京城一个务实而关键的“小圈子”里,荡开了层层扩散的涟漪。从怀疑到好奇,从打听到试探,一种无声的关注,开始聚焦于榆林坊那间并不起眼的“济安堂”。 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却预示着凌云的行医之路,即将步入一个更加广阔,也更为复杂的舞台。而这“名动小圈”,仅仅是风暴来临前,最初的那一缕微风。
喜欢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大明:开局救活马皇后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