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堡入口处,气氛肃穆而微妙。三支保养精良的中正式步枪静静地躺在油布上,黝黑的枪管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冷峻的光泽。那几盒黄澄澄的子弹,更是让所有人的呼吸都粗重了几分。力量,实实在在的、能远距离杀敌的力量,就这么突兀地出现在眼前,冲击着这群习惯了近身肉搏和简陋弩箭的幸存者的认知。
大牛的手悬在半空,被林逸喝止后,依旧眼巴巴地盯着步枪,喉结上下滚动,仿佛那是什么绝世美味。刀疤脸和瘦猴虽然没说话,但眼神中的炽热毫不掩饰。就连老李,也抚摸着粗糙的枪托,感慨万千:“老物件啊……当年就用这个打鬼子?”
小雅则对那本泛黄的日志更感兴趣,小声问:“林工,这日记里……都写了啥?”
林逸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没有先去动枪,而是更加小心地捧起了那本日志。纸张极其脆弱,他几乎不敢用力,小心翼翼地翻阅。
开篇是一些日常记录,字迹工整而简洁:
“民国三十三年六月初五,晴。加固东侧射击孔,土石松动。夜间哨位增设铃铛示警。”
“六月十二,阴雨。储备粮食受潮,紧急晾晒。发现鼠患,设夹捕之。”
“七月初一,闷热。敌机侦察过境,隐蔽良好,未暴露。战友小柱子疟疾复发,草药短缺……”
记录平淡甚至有些枯燥,却真实地反映着当年守军枯燥而艰苦的战斗生活。但很快,林逸的目光被几段特别的记录吸引住了:
“七月十五,大雨。营房渗水严重,苦无建材。偶得灵感,以糯米熬浆,混合黏土、沙石,涂抹裂隙,效果奇佳,胜过洋灰。此法或可推广。”
“八月初九,夜。鬼子巡逻队频繁,地面工事易暴露。与弟兄们商议,拟从伙房下方向外挖掘隐蔽通道,出口设於废弃砖窑。需注意支撑与通气。”
“九月二十,秋凉。弹药稀缺,需节省。训练士兵以毛竹削尖,火烤硬化,制成竹签,埋於阵地前浅坑,辅以草叶伪装。昨日毒杀敌军狼犬一只。”
“十一月冬,严寒。哨兵手足冻伤甚多。收集枯草、破布,缝制简易‘手闷子’与‘脚套’,虽陋,可保些许暖意。另,以铁皮罐头盒改制小炉,燃碎炭,可暖手亦可热食。”
越往后看,林逸的眼睛越亮。这哪里是普通的哨所日志?这分明是一本在极端缺乏物资条件下,运用民间智慧和现有材料进行生存和战斗的“土法生存秘籍”!
没有水泥?用糯米浆混合黏土!
缺少武器?削尖毛竹做陷阱!
保暖不足?破布枯草做手套!
甚至还有挖掘隐蔽地道、利用地形设伏、土法制火药(后面有模糊提及但因页面破损看不清)的记载!
林逸猛地合上日志(动作很轻),脸上因为兴奋而泛起红光,之前的肃穆被一种发现宝藏的狂喜取代。
“同志们!我们捡到宝了!”他声音都有些发颤,“这不是普通的日记,这是一位……不,是一群土木工程和生存大师的实战经验总结啊!”
他把日志中的几个例子快速讲给大家听。
大牛听完,挠着头:“糯米糊糊补墙?这能结实吗?听着跟俺老娘糊窗户纸差不多……”
老李却若有所思:“老辈人盖房子,确实有用糯米浆的,黏性大,耐久。关键是……我们现在哪儿找糯米去?”
林逸大手一挥:“思路!重要的是思路!我们现在有水泥有钢筋,条件比前辈们好多了!但他们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化腐朽为神奇的思维方式,才是无价之宝!”
他指着地堡的墙壁:“看看这结构,这么多年了还这么坚固!看看他们设计的射击孔和通风口!还有这个隐蔽的弹药库位置!这本身就是优秀的防御工事案例!”
“更重要的是,”林逸目光炯炯地扫过众人,“前辈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且要用最‘土’但最有效的方法上!”
他立刻做出了决定:“日志妥善保管,以后每天抽时间学习研究。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第一,彻底勘探这个地堡,评估其结构安全性和可利用价值;第二,根据日志的启发,结合我们现有物资,对梁场堡垒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我称之为‘堡垒2.5立体防御与生存优化计划’!”
勘探工作迅速展开。地堡比他们想象的更深、结构更复杂。除了这个入口房间和通道,里面还有几个大小不一的房间,分别是曾经的营房、储藏室(发现了一些生锈的工具和空木箱)、以及一个最大的房间——指挥所兼伤员安置点。最让人惊喜的是,在指挥所的一角,他们发现了一个被碎石半掩的向下阶梯!
清理后,下面竟然是一个蓄水池!虽然水已干涸,但池壁完好,有进水口和排水口与外部相连(可能通往附近的河流或地下水脉)。这意味着,如果能够清理并修复引水系统,他们将获得一个稳定的、位于地下的、受保护的水源!这比地面水塔安全多了!
“独立水源!还是地下的!”小陈惊呼,“这简直是末日生存的神器啊!”
林逸也是喜出望外:“太好了!水资源是生命线!这个发现,价值不亚于那几杆枪!立刻标记,列入最高优先级修复项目!”
勘探还发现,地堡的通风系统设计巧妙,除了几个明显的通风口,还有一些极其隐蔽的换气孔,利用的是热压差自然通风原理,非常节能。整个地堡结构坚固,稍作加固和清理,就能作为一个极佳的地下避难所、仓库、甚至……最终防线。
回到地面,林逸立刻将日志中的“土法”与现有材料结合,开始了充满“山寨”精神和实用主义的改造。
“新型”加固材料实验:没有糯米,林逸盯上了小雅熬粥用的……红薯淀粉!他指挥大牛将红薯淀粉加水熬成糊状,然后混合沙土、细碎石子和少量水泥(省着用),制成了一种黏稠的复合材料。将这种“红薯基复合材料”用于填充围墙内侧的一些非承重裂缝和修补地面破损处。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凝固后相当坚硬,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林逸命名为“梁场特供一号低成本韧性填补剂”。虽然不如纯水泥,但极大地节省了宝贵的水泥库存,用于更关键的承重结构。这种思路打开了利用现有生物质材料(未来可以尝试植物纤维、动物胶等)的大门。只是大牛一边涂抹,一边嘀咕:“咱这到底是在搞基建还是在准备年夜饭?闻着还挺香……”
同时受竹签陷阱启发,林逸不再局限于金属倒刺。他让老李和大牛砍来大量坚韧的灌木枝条,削尖后用火烤硬化,制成了一批“木制穿刺桩”。将这些木桩成排斜向埋设在围墙外丧尸必经的路径上,上面覆盖伪装草皮。成本极低,可以大规模布设,形成广阔的障碍区。虽然对“坦克”效果有限,但对普通丧尸和“疯狗”足以造成伤害和阻碍。
“垂直农业”试点:地堡的发现让林逸对空间利用有了新想法。他指挥小陈和小雅,利用捡来的各种塑料管和容器,在围墙内侧阳光较好的区域,搭建了几排简易的“立体种植架”。
就在大家热火朝天地搞“土法创新”时,林逸在深夜继续研究那本日志。在靠后的几页,他发现了一些更加隐晦的记录,似乎提到了地堡并非孤立的,而是某个更大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其中一页的角落,用极细的笔迹画着一个简略的示意图,旁边标注:
“疑为敌秘密线路中继点,方位角xxx,距此约三里。信号有异,非寻常电波。已上报,未获回复。”(疑似敌人秘密线路中继点,方位角xxx,距离约三里。信号异常,非寻常电波。已上报,未获回复。)
方位角xxx(日志上角度模糊不清),距离约三里(约1.5公里)!信号异常,非寻常电波!
林逸的心脏猛地一跳!他立刻拿出空投得到的那张精细地图,根据梁场的位置,大致推算那个方向。结果让他头皮发麻——那个方向,恰好指向城市中心,“静默区”的核心边缘地带!
难道……抗战时期,这里就出现过类似“静默区”的异常信号?而且被当时的守军发现了?只是因为战乱或其他原因,没有被深入调查?
这个发现的意义太重大了!它可能意味着,“静默区”的根源,或者至少是某种相关现象,在八十年前就已经存在!这绝对不是简单的病毒爆发能解释的!
这个惊人的发现暂时无法验证,林逸决定先埋在心里,继续专注于眼前的生存建设。他将日志的实用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
夜幕降临,升级改造暂告一段落。梁场堡垒焕然一新:围墙外是狰狞的木桩阵;内部多了立体菜园和隐蔽通道入口;角落里堆放着“红薯基复合材料”和各式土法制品;地下,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空间和稳定水源。
林逸站在围墙上,手里摩挲着那本珍贵的日志。它带来的不仅是几杆枪和一个避难所,更是一种在绝境中永不放弃、善用智慧的精神传承。
“同志们,”林逸对围拢过来的队员们说,“今天,我们不只是加固了围墙,更继承了一种精神。八十年前,前辈们用智慧和勇气在这里坚守。八十年后,我们同样要用智慧和勇气,在这里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城市中心那片被夜色和未知笼罩的区域,语气变得深沉:
“而且,我们可能……触碰到了一个比丧尸更古老、更深邃的秘密的边缘。日志里提到的东西,和现在的‘静默区’,或许有着某种联系。”
这个消息让众人震惊不已。
“所以,”林逸收回目光,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我们的堡垒建设,不能停。我们要变得更强大,更坚固,不仅要抵御地面的丧尸,未来……或许还要有能力,去探索那最终的谜题。”
“从明天起,新任务:修复地下水源!进一步探索地堡结构!同时,日常训练加强,尤其是……学习使用这些老伙计!”他指了指那三支中正式步枪。
大牛立刻摩拳擦掌,看着步枪的眼神无比热切。
林逸笑了笑,补充了一句:“当然,在使用现代热能武器之前,我们先得把老祖宗的‘冷兵器’和‘土法宝’练到极致。毕竟——”
他晃了晃手里一本刚刚由小陈整理抄写的、简陋的《抗战地堡生存秘籍(摘要)》小册子,脸上露出林逸式的、混合着严谨与戏谑的笑容:
“——根据项目管理原则,低成本、低技术风险的解决方案,应该优先于高成本、高技术风险的方案。这叫……效益最大化。”
梁场外的丧尸发出阵阵嘶吼,在众人既觉哭笑不得又满怀干劲的回应声中,梁场堡垒的灯火,于这片蕴含着历史与未知的土地上,静静地亮着。它宛如对过去的一种回应,亦是对未来的一个承诺。
喜欢末日堡垒建造大师请大家收藏:(m.tcxiaoshuo.com)末日堡垒建造大师天才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